走进家长课堂:成功人士子女教育的误区盘点
2013年08月13日 09:21
来源:凤凰网教育 作者:巴蜀子
君不见,每学年,占各知名中学学生总数约1%的严重心理障碍者或自暴自弃者,多为非正常录取的“钱学生”、“权学生”;成功人士在为其子女教育运作、操劳中,易步入以下三大误区:
(四)、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子女
这是成功人士最易进入的严重“误区”。退到孩子的层次去认识、思考世界,即使对老师而言,都有一定难度,何况对家长。但这恰恰是对子女教育时首要的,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对孩子而言,成人的思维速度快,思维深度高,思维广度宽。较之于一般家庭,成功人士与孩子的差异则更大。成功人士另一个突出的个性特征是毅力坚强,目标一旦锁定后便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执著地去实现目标。但孩子毕竟年龄小,阅历浅,更“要命”的是毅力差。以上两点本是人生成长中的正常规律。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屡见不鲜地目睹若干成功人士忽略了这一现象、这一规律,不自觉地用成人的,成功人士的标准去苛求孩子,步入一个个“严重误区”。
如每年小学一年级招生报名时,都有一定数量的成功人士用己标准去评价。认为小一教材太浅,内容太少,自己的孩子虽不到法定年龄,但数学、识字能力强,肯定没有问题。于是动用“权利”和“钱力”资源,改户口,托人情,违规将孩子塞进知名小学。殊不知孩子进校后由于生理、心理发育规律的制约,专注能力和专注时间有限,成长见识、锻炼机会少,结果往往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受到影响。且知识面的广度不足,身心健康发展慢,多数在实施“愉快教育”的小学高段已初见吃力端倪。坚持到初中、高中则因年龄小,阅历少而吃亏,影响全面发展的不胜枚举。甚而成人后,事业发展、家庭幸福都大打折扣。笔者跟踪研究了三十年,发现步入此途的70%到80%的孩子和家庭都为此付出了高昂“学费”,如当年蜚声中国大陆的中科少年班的宁铂、谢彦波便是两个典型案例。
又如初中升高中时,明知自己孩子的升学成绩离学校的录取线差50分左右,而按照学生成长规律,这50分“背后”反映的是学生的态度、情感、能力、基础的差异,更令孩子为难的是维持录取线的学校高中教学内容的难度、节奏都不可能针对他。但家长偏偏认为孩子与己一样聪明,一样毅力坚强,一定能“赶上去”,超过去,硬要将孩子“塞”进名校,推入“火坑”受煎熬。笔者多年的调查显示,除10%左右的孩子能做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保持一种“阳光”状态外,80%左右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没“赶上去”,而且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呈现严重的自卑状态,身心健康受损,甚而行为习惯“越轨”。
(五)、以自己的身份、名誉去要求孩子
成功人士往往是单位、一定社会圈子、区域内的名人。他们头顶、浑身上下都戴着、笼罩着耀眼的光环。因而他们很难以常人心态去认识,平静地处理问题,尤其是子女教育问题。“退后一步自然宽”在他们的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
因此,有的成功人士明明清楚自己孩子的分数,状态,能力,经过咨询也知道“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才是好学校”这一浅显道理。但头脑里根深蒂固的一个理念“我的员工、我的下级、我的同事、我的左邻右舍的孩子都进了名校,难道我这个当经理、董事长、上级领导的孩子还能进一般学校”总是挥之不去,“不就是多出钱吗?不就是多找几个关系吗?这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于是煞费心机地为孩子选了一个不适合的名校。他们总是不能战胜自我,迈不过“名”这道坎,跃不过“身份”这条沟,不仅本人为名所累,而且还拖累孩子走入“歧途”,跟着为名遭罪。
四、成功人士子女教育的运作误区
成功人士在为其子女教育运作、操劳中,易步入以下三大误区:
(一)、错过对子女教育的最佳时机
跨进小学校门,升入理想初中,考入适合高中,面临小伙伴的分手和多样化选择,多数孩子有许多困惑,也有美好的憧憬,最愿与父母交流、沟通,获取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此时本是为人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
称职的父母总是花一定时间、精力,提前进行学习,调研咨询。小学由父母决定,初中和高中则反复与孩子进行讨论,并听取孩子小学、初中班主任和校长的建议,最终达成共识。即使是个别性格随和的孩子,父母也注重培养其主动精神、独立人格。并与孩子共同制定适合的计划、新打算,为进入一个陌生的成长场所,人生的重要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相当数量的成功人士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坐下来与孩子交流、沟通,也不屑听取班主任和校长的建议。而是自作聪明地用“权力”、“金钱”开路,包办地或完全由着孩子不成熟的任性为孩子选择学校。
一个严肃的话题被庸俗化了。一个与子女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一个提升子女认识,判断能力的良好机遇失之交臂。一个尊重教师,尊重教育,信赖学校,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共同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大好机遇被错过了。这也为孩子滋长更任性,不珍惜学习机会,不尊重老师,甚而校长的不良习惯埋下了“定时炸弹”。而引导教育孩子学会自尊,学会选择,学会与人共处,学会自主本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首要课题。
(二)、选错依靠、依托教育的对象
成功人士为子女教育而“择校”的根本目的是选择“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的最根本要素是优秀的班主任、任课教师,校内分管教育教学的干部,优秀的学生群体,教育专家等人力资源。
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成功人士“择校”时选错了对象而步入
误区,其具体表现为:过分相信、依托所谓的“重点学校”品牌。抛开上文提及的孩子与“品牌”最低门槛的差距,从另一角度分析。就中国目前国情、省情而言,所谓“国重”、“省重”学校的数目占全部学校数量的百分比高达70%左右,重点已失去了它的数量标准;另一现状是,由于盲目“大跃进”似地“扩大”优质资源,不少所谓的“国重”、“省重”一个年级由历史上的长期4个班或6个班,两、三年内便扩大到十二甚至二十个班、三十个班,师资水平,生源素质,管理水平,基础设施远远达不到基本要求。正如一位校长所言:一点茶叶泡一杯茶,清凉香甜;但突然倒进大量的白开水,则味道大变,茶之不茶也。再则,有的所谓“重点”,由于多种原因,早已是昨日黄花,名不副实。综上所述可知,当有的成功人士津津乐道有本事为孩子选择“名校”时,其实只是选择了“皮毛”。
时下为子女择校的另一常见现象是:有的成功人士或大摆“宴席”,校长、老师被强行请到作陪;或封官许愿,或施之钱财,感谢“中介”、“托儿”。尔后便不闻不问,以工作忙为借口,孩子三年学习结束时还不知班主任、任课教师是谁。在孩子“择校”问题上,其依靠的是“中介”、“托儿”。如此本末倒置,显然选错了依靠、依托对象,孩子怎能健康成长。
(三)、盲目“追风”,送孩子出国。
据资深人士分析,国外的大学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入门难,毕业难;第二类是入门易,毕业难;第三类是入门易,毕业易。第一类学校数量甚少,基本招收国内大学毕业生及其以上学历者;第二类数量较大,“广种薄收”;第三类实质上是社区学院,仅相当于国内的高职学院或专科。国内出去的中小学生主要就读于第三类学校,至于语言学校就更不值一谈了。
出国深造是出国后的一种社会现象,而非唯一社会现象。出国深造是学生成长的路径之一,而非唯一路径。据中国中小学生出国的大量统计数据分析,深造的恰是少数,多数仅是“中造”或“不造”,其不少人匆匆一、两年便打道回府。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家庭的成熟、理智、准备充分,出国深造的比例日益增大。
事实上,把出国求学比做“洋插队”是较为贴切的。出国求学,除了需要成功人士家庭普遍具备的较强的经济实力这一要素外,更重要的是孩子自身应具备四要素:国外基本认可的语言基础;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较强的生活自理、自控能力;良好的生理、尤其是心理素质。
在相当部分成功人士眼中,总认为钱是最重要的,轻信“中介”乃至个别媒体的宣传,使他们误认为国外的学习要求简单,只要自己付学费,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出国门就万事大吉了。迫于未成熟的子女想逃避国内激烈的高考竞争的不当的强烈要求,或抱着“别人的孩子都出国了,我的孩子怎能不出国!”的意气用事的念头,成功人士中强迫子女出国或满足子女的要求让子女出国者大有人在,其结局是其子女成为打道回府或“不造”的主力军。这是成功人士的子女教育中步入的又一严重误区。
现实中,成功人士中对子女的教育很成功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但那不属于本文研究范畴。联合国的官员中说:“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人们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高度关注,进行了颇有广度、深度,成功探讨,研究之基础上,本文对成功人士子女教育进行探索,希冀整个社会更有活力,更为和谐。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