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曾益新:兼收并蓄 做一个思索者和改革者


来源:新华网

一位肿瘤医院的医生告诉记者,曾益新来医院后,“晚上几乎办公室都亮着灯,有时一亮就到下半夜”。在全国肿瘤学界,“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块“金字招牌”,这个实验室倾注着曾益新的全部心血:1999年,他着手组建广东省鼻咽癌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采访手记】

有思想,才能真正有力量。

谦逊、稳重,有着坚定的信念,善于思考,是曾益新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约访曾益新院士,差不多开始于2年前。当时,曾益新在医院内推动“院内民主改革”,试图打破医院内部监管的“坚冰”:赋予职工代表大会的“新角色”,让职工代表“问政”,对医院重要事项拥有质询、调查、否决和提案权,对院及科室领导有不信任及处分建议权。

当时,我对这一制度会否流于形式,表达了我的疑问。曾益新很爽快,说:“眼见为实。你到我们医院来看看吧。”

改革,但不越位,曾益新说:“我没有想过要超越现有体制,而是在传统的框架下,做些突破,比如让沿袭已久的职工代表制度,改变了‘花瓶’的被动角色。” 在肿瘤医院,记者见证了他这些年来,在医院管理体制上的思考,以及这些年来推动医院发展的改革实践。

曾益新的身上,兼有医学与文学两种不同的气质。年少时的他,生活在偏僻的湘西小县城,青山秀水很容易熏染出文人的气质。

“那时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科学的春天’。有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益新回忆,高一分班,因为他成绩一向优秀,老师把他分到了理科重点班。他曾经试图去文科班上课,但终究没有成功。相比之下,高考没有如今这么多的硝烟气味,连填志愿都是父母“包办”。就这样,他顺利地被衡阳医学院录取了。而选择医学的全部理由,竟是“解放前,父亲曾开过一间药店。在他看来,医生的地位高、受尊重,任何时代都用得着”。

【曾益新院士简介】

曾益新,中科院院士、肿瘤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62年出生于湖南,199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2年~1997年在日本、美国留学期间,在抑癌基因p21的调控机制和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L的作用机理方面获得国际原创性发现。曾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

1997年至今,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及973等国家级和省市科研基金的支持,在抗癌药物研究及鼻咽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尤其是鼻咽癌易感基因的成功定位,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同,其“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获得2002年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4年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这一成果被评为2002年中国医药卫生十大科技新闻和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大学时代,曾益新曾是文学社的活跃分子。但他渐渐意识到,文学是思想的一种载体,没有生活的体会和积累,不可能产生深邃的思想。他开始把注意力转到自己的专业上来,并从此爱上了医学。“文学是一种创作,可以虚构,需要更多的想象力;而科学要求思维严谨,每一个观点都要有根有据。这是两种不同的气质。”曾益新坦承,现在这两种气质已经不会在他的脑子里打架了,而且,他已经被科学的气质主宰了。

“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巴尔扎克的这句话,似乎在曾益新身上得到了印证。他善于思考,在与记者的对话中,不断可以捕捉智慧的火花。在缜密的思考中,不断寻找可能的突破。思考,也许是收获正确答案的惟一途径。(文:田树,《中国医学家》第9期)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杜倩]

标签:曾益新 鼻咽癌高发家系 肝炎肝硬化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