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曾益新:兼收并蓄 做一个思索者和改革者


来源:新华网

一位肿瘤医院的医生告诉记者,曾益新来医院后,“晚上几乎办公室都亮着灯,有时一亮就到下半夜”。在全国肿瘤学界,“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块“金字招牌”,这个实验室倾注着曾益新的全部心血:1999年,他着手组建广东省鼻咽癌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曾益新

搞科研,没有竞争就是一潭死水

“搞科研,没有竞争就是一潭死水。”曾益新说。刚到肿瘤研究所时,尽管国家已经开始提倡在科研中引入竞争机制,但当时科室设置还是没有变化,计划经济的味道很浓。实验室资源依然按照科室分配,空间、资产和人员都是固定的。无论有没有研究课题,每个科室占有的资源,甚至人员收入都是一样多。“这样就造成了科研任务与资源、人才的不匹配。有课题的科室抱怨硬件不好,收入不多;没课题的科室却存在资源使用不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活力等问题。

为了跟国家引入竞争机制的宏观政策相协调,曾益新考虑到了创新科研体制,试图将自己在国外看到学到的先进科学知识和好的管理方法移植到中国的土壤中,开始在医院推动在国外普遍实行的“课题负责人制”。

整合所内资源,按照学科带头人申请到的课题规模进行重新分配,实行双向选择。经过多次解释和探讨,“课题负责人制”开始实行。这一措施打破了科研体制长久以来“大锅饭”的坚冰,不过,牵涉各方利益的政策调整也带来了重重阻力。刚开始,有近2/3的科研人员对新政策不理解,但一推行起来,他们就发现新政策对积极进取的人有益,为埋头钻研的人提供了更优质的平台。这样,“新政策很快就激发了科研热情”。

“课题负责人制”的初衷,是让研究所的每一位学科骨干都成为“科研+临床”的两面手,曾益新说,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医院在政策的引导上煞费苦心。无论是职称晋升、薪酬分配,还是干部选拔,都坚持两项标准并存,就是在考察临床能力的同时,还要兼顾科研能力。这样明确的信号,促使每一位医务人员开始合理分配临床与科研的时间,内外兼修。

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各课题组每周都要开一个例会。例会上,每一位研究人员都要认真准备发言,报告自己的课题思路。这种例会有点像“头脑风暴”,作为当年曾益新引进的科研讨论制度,一直持续到今天,并发展成为实验室的一个特色。只要身在医院,曾益新就一定参加自己课题组的例会。曾益新告诉他的学生们,真实是科研的生命,创新是科研的灵魂。

在全国肿瘤学界,“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块“金字招牌”,这个实验室倾注着曾益新的全部心血:1999年,他着手组建广东省鼻咽癌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2001年,他又组建了教育部肿瘤基因组学与抗癌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2004年,经科技部批准,曾益新成功组建了“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广东省第一个医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曾益新自信地说:“与国内其他顶级的肿瘤专科医院相比,我们的特点是基础与临床结合得比较好。我们有自己的实验室,有复合型的人才,这正是目前医学的发展趋势。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打造面向临床的科研体制。”

我所做的一切研究,目的只有一个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益新的名字是与鼻咽癌联系在一起的。从1998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到2005年中科院新增选的年轻院士,从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到《癌症》杂志主编,丰富的信息最终将曾益新的成就归结到一个词上———鼻咽癌。

“我所做的一切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探索为什么广东人容易得鼻咽癌。用学术一点的话说,就是想把鼻咽癌的发病机制搞清楚。”曾益新说。

鼻咽癌又被称为“广东癌”,是世界上惟一被冠以地名的恶性肿瘤,全球有80%的病例发生在中国。然而鼻咽癌的发病远不仅是在广东省,附近的广西、海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也有病例,每年新发病例1.5万人以上。

“小时候的一幕,邻居大婶得了鼻咽癌,恶性肿瘤很快就扩散到了淋巴腺。大婶去世的时候,样子很惨很可怜。”这段经历或许是对曾益新选择鼻咽癌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一个小小的注解。

整合病理资源、搜集相关数据、采集临床标本、建立研究路径……曾益新带领的课题组从无到有,厚积薄发:成功收集了132个鼻咽癌高发家系,保存了1300多株转化细胞株,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鼻咽癌高发家系样品库,还构建了鼻咽癌组织和非癌鼻咽组织的DNA库,并克隆到了一些与鼻咽癌发病相关的候选基因。

实际上,鼻咽癌的发病非常复杂,包括遗传、环境、EB病毒感染等因素,这种复杂性使之成为癌症研究很好的模型。曾益新清晰的明白,对鼻咽癌发病机理的阐明,将是对癌症防治工作的一大贡献。

2002年,曾益新和课题组对鼻咽癌患者的血样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定位和遗传连锁分析后,将鼻咽癌易感基因锁定在人类4号染色体短臂4p15.1-q12的区域上,这个区域大约有1000万个碱基对。这一发现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遗传学》上。

此后,曾益新的团队又在定位区内找到了一个在高发家系病例中发生突变的基因,这一被称为“八年抗战”的研究成果,发表在2006年1月美国出版的肿瘤领域权威刊物《癌症研究》上。鼻咽癌易感基因的发现,确定了鼻咽癌的发病具有很强的遗传背景,并且是在EB病毒感染等后天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易感基因肯定不只一个,要真正阐明其遗传易感机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曾益新很有信心。

曾益新介绍说,“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科研”的最终目的在于,能够研制出可用于预测鼻咽癌发病风险的基因芯片,使每一个人都可以预测到自己一生中发生鼻咽癌的风险有多大,然后积极防范。要达到这个目的,还有一段路要走。

曾益新说:“当你设定一个科学目标后,你越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越多。这也许就是科学的魅力吧。”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杜倩]

标签:曾益新 鼻咽癌高发家系 肝炎肝硬化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