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烟台“五个带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来源:水母网

  原标题:烟台以“五个带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水母网8月8日讯(YMG记者 刘新国) 烟台功能区带动战略总体格局以“蓝、黄、高”三大功能区为总体框架,以东部海洋经济新区、西部莱州湾、

  这座正在崛起的新城,源于功能区“一极领先、多极崛起”板块辐射,也是行政中心带动效应的释放。中心城市作为全市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带动区,不断聚集优质要素资源,扩大规模、完善功能,龙口、莱州、海阳、莱阳等地跨入中等城市行列。

  再说园区带动。开发区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与促进园区开发相结合,实施了连片改造、统一安置、集约土地的有关探索。这些年来,共启动旧村改造项目20余个,累计腾出建设用地6000多亩,引进了富士康、万华工业园、宝钢钢管、万华工业园等60多个投资过亿元甚至几十、上百亿元的大项目,以二产的规模化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像开发区这样的国家级园区,烟台还有5个,省级园区也有10个。依托这些园区,烟台累计吸纳就业数量70万人,年新增就业岗位约12万个。省级以上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130万人,分别占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和人口的42%和33%,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中心镇、强企、强村,也纷纷演绎着“功能区带动”的生动实践。以“扩权强镇”为重点,烟台正积极打造15个省市级示范镇,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驻地集中”的思路,让更多产业落户小城镇,让小城镇获得更大空间;大企业、大项目是创造就业岗位、吸纳人口聚集的重要载体,富士康和东岳基地两家龙头企业加配套企业,吸纳了近20万人就业,拉动了开发区城镇化率30多个百分点;龙口南山是强村带动的典范,先后联合周边45个村、1.3万多户走共同发展之路,带动合并村群众走出土地成为产业工人,完成了由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工人、村民变市民的跨越。

  从“物”到“人”的城镇

  从“物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是“功能区带动”战略区别于以前城镇化的显著表现。

  具体来说,“功能区带动”战略是以提升功能区产业支撑力和城镇承载力为重点,推动产业向功能区集中、农地向集约经营集中、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既改变农民生产方式,又变革农民生活方式,实现城镇化的“表里如一”。

  富士康烟台园区所在地在“谷歌”地图上,显示的还是开发区“河北村”,看到的却是一排排的标准厂房和住宅楼。说这里是“工厂”也不合适,道路宽阔平整,基础设施一应俱全,4万人在此居住生活,完全是一个小城镇。

  “这个地方原来就是土路,现在出门就有公交车,住楼房、有医院、集中供暖,生活很方便,反正城里有的这里都有。”老渔民梁禹忠说,土地被征用后,全村人住进了楼房,年轻人进厂当了工人,老年人每人每月能领到1400元左右养老金,开发区政府还为农民缴纳了养老和医疗保险。

  开发区及富士康的实践,让功能区推动“人的城镇化”情形一目了然:企业进园区后既可以培植税源,又可以解决就业等,政府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在基础环境不断改造提升下,再配套开发房地产、商场、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不断满足企业职工及进区农民需求。

  “这是一个顺势而为的过程,实现了农民进城‘住得下、有岗位、保障好、生活优’。” 市住建局副局长张玉言说。

  “人的城镇化”核心是人,一切要从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相对于大中城市,农民更愿意就近到小城镇创业就业,因此,实现“人的城镇化”,除了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待遇、保障问题外,还应推动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市82个小城镇创造了全市近1/4的经济总量,驻地人口对城镇化贡献率达20%,是引导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首选地,必须要做到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今年前5个月,仅全市15个示范镇新开工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77个,累计投入县镇财政资金3.6亿元,全市一半以上乡镇被评为省级以上环境优美镇,建成1200多个新型农村社区。预计到2015年,烟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覆盖率达到96%以上。

相关新闻:

标签:城镇 烟台 核心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