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兑付也有风险 揭开信托营销忽悠面纱
2013年12月16日 09:21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方丽
信托业资产规模已超过10万亿,投资者对这类年化收益9%左右的产品一直“垂涎三尺”。证券时报记者从几个案例中揭开信托产品设计、产品信息、运作模式三个方面的忽悠大法,投资者应予以重点规避。
忽悠二:
各种信息虚假
除信托宣传材料信息虚假外,信托产品重要信息也存在虚假的情况,投资者对于有些重点信息需要反复核查,比如宣传是央企担保,则可以考察该企业是否属央企。
证券时报记者前期就了解到一款信托计划,2年期,年收益9%~10%,并号称央企担保,政府回购。该款产品计划募集人民币3.6亿元,由某对外建设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为该信托计划提供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保证担保。而推介材料显示,某对外建设有限公司为央企,始创于1992年1月21日,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建设部原直属企业,1992年由李鹏总理亲自为公司题名。不过,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所公布的115家央企名单里,并未发现该对外建设有限公司的名字。
不过,该信托产品说明书中未显示出某对外建设有限公司是一家央企,央企担保的宣传只出现在部分推介材料里。但这并非单例,上海一位第三方人士表示,曾有一款产品想借助他们发行,但发现他们在推介材料中提及央企担保,但实际上并非央企担保,因此拒绝他们代销的要求。
近两年,造假出事的信托产品中并不少见。2011年吉林信托承接金融掮客项目被骗1.5亿就是一个造假的例子,其中很多核心资料都是假的。同样出现延期兑付的“国投信托·山西泰莱能源贷款信托计划”,融资主体泰莱能源是一家“三无”企业,连续三年纳税、营收均为零,没见有实体经营例子。
点评:投资者选择项目时,首先要对所有当事方进行认真审查,选择大型或者背景强大的信托公司发行、由实力较强的机构进行担保的产品;对于产品具体细节信息披露不全的信托产品要保持谨慎。
忽悠三:
信托其实是壳
虽然目前信托产品“刚性兑付”的金字招牌有些褪色,但是相比起其他金融产品,其信誉水平仍然更高。但是,目前有一些有限合伙产品或基金子公司找信托公司做“壳”,包装成一款信托产品利于发行。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子公司就借道信托发行了一款“某子公司—湖南信托志高集团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从第三方给予的产品介绍,注明发行机构为该基金公司子公司而非湖南信托,更像是由这家基金子公司主导。
整体上看,这是一款房地产信托产品,期限2年,收益率10.8%~11.2%,具有一定竞争力。但相比其他的单纯房地产信托产品,就多了一层基金子公司的关系。从不少第三方宣传来看,都大肆宣传其为信托公司产品,由银监会监管、刚性兑付保证等。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