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业内人士曝银行理财内部交易乱象 缺乏审计


来源:中金在线

孙炎则建议,通过限制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的内部关联交易来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上述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表示,尽管以放大杠杆博取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债券质押回购已得到限制,但把负债管理理财产品流动性手段的高杠杆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内部交易方式二:非标资产接盘

标准化的债券资产,流动性较高,内部交易只为在不同理财产品之间进行收益调配。对非标债权资产而言,其交易机制的便捷性不如债券资产,非标资产的内部交易更大意义上是实现短期资金和长期融资项目的期限错配。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存续期大概为2个月,对应的融资项目投资大多为3-5年,也就意味着大多数项目需要18-30只理财产品接力维持,每一次理财产品接力对流动性都是一次考验,同一项目接力次数越多其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就越大。”孙炎称。

在实际操作中,理财产品A到期时,可由新发行的理财产品B用募集资金直接购买理财产品A所持有的非标资产,实现一次资产接力。但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新发行的理财产品不一定能跟上产品到期的节奏,银行也会经常碰到“青黄不接”的境遇。此时,一般由银行存续期内的理财产品或自营资金进行过桥交易,或介入自营资金先行兑付。

“这种交易也包括债券等标准化资产,大多数情况下,银行理财投资的债券资产都持有到期,跟非标资产没什么区别。”一位西南地区城商行理财业务负责人表示。

过桥交易中,引入处于存续期中的理财产品C,若产品C的资产中有盈余现金,可直接购买理财产品A的非标资产;一般情况下,理财产品C的资产配置方案中结余现金较少,则可由理财产品C向银行自营账户借钱,计入理财产品C的负债,再买入到期的理财产品A的非标资产,计入理财产品C的资产,待新发产品B的募集资金到位后,再由其接力。

“期限错配的背后是风险和收益的错配。放下理财产品之间进行资产接力本身就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不论,在实现资产接力的同时,风险也往后击鼓传花,前面的产品都能平稳兑付,一旦融资项目出现问题,可能问题其实早就产生了,隐藏到现在才暴露,但风险却只能由后面接盘的产品承担。”上述城商行负责人表示。

孙炎则建议,通过限制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的内部关联交易来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这比简单的‘不准搞期限错配’的行政手段效果要好,更加市场化。”一旦限制了内部关联交易,期限错配将导致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倒逼银行限制行为;同时,内部关联交易存在天然的利益输送、价格操纵的沃土,对其进行监管限制是市场共识,能培育规范市场行为,还能起到投资者教育的作用。

内部交易方式三:负债经营管理流动性

对银行而言,理财产品资金池和期限错配的关键是流动性管理。而当理财产品资金流动性紧张时,银行则通过负债的方式筹集资金,放大了理财产品的杠杆。

据上述城商行理财业务负责人透露,银行在运营管理滚动型理财产品中,当开放期中赎回金额超过申购金额,且理财产品账户上的盈余现金不足以支付超出金额部分时,该产品便出现了流动性风险。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以该滚动型理财产品所持债券资产通过债券质押回购的方式向银行自营资金或其他理财产品借钱。

孙炎则透露了另一种情况,银行为应对非滚动型理财产品到期兑付的资金压力,理财产品到期清算,资产和负债主体不再存续,则采用上述“过桥模式”。理财产品B通过向自营账户借钱,接力购买理财产品A的非标资产的同时,也放大了杠杆。

“融资成本会比市场更低些。特别是在流动性紧张、净值型产品遭遇大额赎回的情况下,这种举债放大杠杆的经营更为普遍,理财产品的资产负债率能达到50%-70%。去年6月钱荒普遍达到70%的水平,平时的资产负债率一般在20%-30%。”孙炎说。

据报道,早在2008年,银监会限制。

证监会2013年下发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对杠杆水平不加约束,容易导致基金经理为比拼收益而争相扩大杠杆,进而加大基金的波动性和系统性风险,不利于固定收益基金的发展;同时对基金投资杠杆做出要求,规定“总资产不得超过基金净资产的140%”。

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2014年2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银监会在多项监管规定中对理财资金的投向做了限制。(银行理财)投资资金的来源、运用不涉及产生信用杠杆的机制安排。

上述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表示,尽管以放大杠杆博取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债券质押回购已得到限制,但把负债管理理财产品流动性手段的高杠杆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他认为,银行理财产品负债放大杠杆经营风险不容忽视。理财产品负债杠杆放大了产品风险,并将这种风险传导至银行自营资金,增加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如果内部交易价格不公允,就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涉嫌损害部分投资者的利益。而理财产品负债经营事先未获得投资者同意,事中事后投资者也不知情,不仅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而且杠杆放大后理财产品各项资产配置已经超过理财产品说明书的规定,银行的操作涉嫌违反理财说明书和客户合同的约定。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飞]

标签:内部交易 银行理财产品 期限错配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