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银行理财产品多乱象 销售争议事件频发


来源:中国质量报

而在产品到期公告方面,被调查的60家商业银行中,有9家银行在其官网查找不到任何理财产品的到期信息。业内人士称,今后金融消费者在遇到投诉银行理财的问题时,有望通过“12363”热线得到解决。

原标题:银行理财产品被曝“到期自动续买”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日益活跃,消费投诉也不断升温。10月2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调查报告,披露各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渠道、信息披露详细程度、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等没有统一的标准,都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因此各商业银行之间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

据介绍,在银率网的支持下,中消协通过对银率网“我评银行”平台数据分析和对相关银行网站的调查发现,购买理财产品时被销售误导、夸大收益、出现巨额亏损、资金被占用、信息不透明等现象,是近年来金融消费者对银行理财产品集中投诉的问题。

销售争议事件频发

在银率网“我评银行”平台中,很多消费者都投诉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巨亏。例如,网名“LONG-CN”的消费者在对花旗银行的投诉中写道:“花旗银行专家理财使我一年25万损失近12万”。类似的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遭遇巨额亏损的案例,也频频被媒体报道。此外,外资银行例如渣打银行、大华银行、花旗银行等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部分股份制银行比如交通银行、华夏银行也都曾出现过“巨亏门”事件。

据介绍,银行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理财产品到期消费者难以得知实际收益率、到期不通知就自动续买新一期理财产品以及到期划转资金周期太长导致资金被占用等问题,都是消费者投诉的焦点。一位投资者反映:“华夏银行账户莫名其妙自动被理财。”到期自动续买理财的投诉,还涉及到交通银行、光大银行。而到期转账周期长故意占用资金的投诉主要涉及到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诸多股份制银行。

此次对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在内的60家大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所做的调查显示,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在各个环节都存在信息不全面、不稳定和时滞性的问题。

例如,银行仅公布部分产品的信息、公布的信息中内容不全面、公布的信息内容无实质意义;银行一段时间会在官网提供理财产品说明书或运作报告等信息,但过段时间可能就找不到相关信息。

而在产品到期公告方面,被调查的60家商业银行中,有9家银行在其官网查找不到任何理财产品的到期信息。即使公布到期信息的银行,也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有的银行一个月集中公布一次当月到期产品的信息,例如浙商银行。而华夏银行“更胜一筹”,仅公布未达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的到期信息,正常达标的产品没有任何公告。

三成受访消费者“吐槽”遭误导

银行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及时,但并不意味着去银行柜台购买理财产品就可以获得充分的理财产品信息。事实上,近年来出现的民生银行百万理财被骗、理财产品“飞单”等案例都是发生在银行的营业部。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多数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会避重就轻,只谈高收益不讲产品风险。

银行理财经理在销售时,对消费者都采用套用的术语,例如“我们这款产品能保本,收益高,以前的产品都实现了高收益,产品收益高、额度有限,要买就快点吧”等此类话语,就连产品的很多基本信息都没告诉消费者。

由于多数金融消费者缺乏一定金融知识,看不懂晦涩难懂的理财产品说明书,再加上对银行的信任,在销售人员的促销攻势下,稀里糊涂地就购买了可能不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理财产品,而当产品出现问题时,才知道投诉无门。

此外,此次的调查数据还显示,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有超过三成的消费者经历过误导行为。有30%的消费者表示,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未进行任何风险提示;在银行代销的产品中,将保险当做银行理财产品误导销售的比例达39.42%。

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种乱象,2013年8月30日,银监会发布了我国首部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引》。该规定针对银行服务制定了“8项禁止性规定”,银行不得主动提供与消费者风险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产品和服务,不得在未经消费者授权或同意的情况下向第三方提供个人金融信息,以及不得向消费者误导销售金融产品等。

据介绍,在加强制定监管条例约束银行的同时,央行、银监会还专门成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目前已在上海总部、南京分行等地开展了“12363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咨询投诉电话”试点。未来将建立全国统一的“12363投诉电话”。业内人士称,今后金融消费者在遇到投诉银行理财的问题时,有望通过“12363”热线得到解决。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丛丛]

标签: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代销 银行网站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