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业内人士曝银行理财内部交易乱象 缺乏审计


来源:中金在线

孙炎则建议,通过限制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的内部关联交易来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上述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表示,尽管以放大杠杆博取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债券质押回购已得到限制,但把负债管理理财产品流动性手段的高杠杆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原标题:业内人士曝银行理财内部交易乱象

近日,一位来自国内某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部门的投资经理向媒体披露,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潜规则的存在,内部交易频仍,致使客户利息受损自然不言而喻,并详细透露了常见内部交易的三大模式:债券收益互倒、非标资产接盘及负债经营管理流动性,可谓触目惊心。

银行理财产品被指管理混乱 缺乏审计

据报道,每到年末或季末,流动性趋紧,资金价格上升,由于管理着几十只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上百亿,从事银行理财业务多年、某大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部门的投资经理孙炎(化名)总会比平时忙。

孙炎的工作一边对接分行推荐上来的融资项目,一边对接理财产品销售部门的募集资金,而他要做的就是包括非标项目、债券、货币等在内的资产配置管理,最终实现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根据总行的安排,流动性紧张时会发行较多的超短期理财产品,这些产品大多投向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固定收益类资产,而银行最终给出的预期收益率往往比投资所得收益更高,为客户实现预期收益率成为孙炎们的最大任务。

尽管银行按照监管要求每只理财产品都进行“一一对应、单独建账核算和管理”,但理财产品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都是银行自己管理,且不经审计,通过内部交易,最终实现的还是类资金池“吃大锅饭”的效果。

“就像在资金池里划分了方格,方格之间用渔网隔开,水照样肆意流动。”孙炎说,“要限制资金池,真正实现单独管理,应该在‘三单独’(单独建账、单独管理、单独核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单独运作,禁止内部关联交易,强制要求银行理财接受报表审计,并参照上市公司方法进行信息披露。”

内部交易方式一:债券收益互倒

“银行理财产品最大的风险是内部交易、期限错配等操作风险,而不是债权项目的信用风险。内部交易是倒账最常见的方法,同一家银行管理的理财产品之间,自己跟自己做交易。”孙炎道破了这一行业的“潜规则”。

以债券交易为例,理财产品A以99.99元的价格从理财产品B买入价值100元的债券资产,然后再以100元的价格卖给理财产品B或其他理财产品C,赚取差价。

而在银行内部,这种交易会记录在每个产品的账簿上,号称以公允价值进行交易,但内部交易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其实难言公允。交易方式一般为内部协议交易,交易价格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价差不能太大,但可以通过多频次、高交易量来实现超短期理财产品A预期收益率所需的投资收益。

在合理价差范围内的价格属于市场的正常波动,价格的公允性没有问题,正是这样“公允”的价格在内部交易中也可以轻松制造利益输送。

“目前,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每年所做的投资交易,95%以上均为内部交易。通过同一家银行管理的理财产品之间进行内部交易,在理财产品之间调配收益,操纵理财产品投资收益极大地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孙炎的说法得到了另一位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的证实。

2014年1月,央行出台《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符合条件的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立债券账户,并规定:管理人的自营债券账户与理财产品债券账户之间,以及同一管理人管理的不同债券账户之间不得进行交易。

《通知》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理财产品债券资产内部交易,但也留了口子。一般情况下是以单只理财产品的名义开立债券账户,但《通知》还规定:理财产品由非本行的第三方托管人独立托管的,也可以理财产品系列或理财产品组合的名义开户。

换句话说,系列产品或理财产品组合之间仍然可以进行内部交易。此外,短期内,并非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会开立债券账户,未开立债券账户的仍可进行内部交易。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飞]

标签:内部交易 银行理财产品 期限错配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