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成思危:房价拐点言之过早


来源:人民网

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调整,恰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机,也是倒逼市场化改革的一剂苦口良药。由于开发商财务杠杆较高,如果银行收紧房地产融资政策,开发商的现金流就会面临较大压力,可能带来阶段性、局部性的房地产金融风险。

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分化特点益加明显

开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以下运行特点:一是商品房价格在整体持续上涨之后出现回落,且增速进一步显著分化。不仅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房价出现分化,以杭州为代表的城市楼价松动,意味着一、二线之间的城市房价也开始出现分化。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商品房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增速同比下降。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至19.3%,是近一年来的次低水平,其中住宅投资回落至18.4%,是近一年来的最低水平。从新开工面积看,1-2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了27.4%,而上年同期为正增长14.7%。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0.1%,为近一年来首次负增长。三是土地成交价仍处于高位,土地供应区域性分化十分明显。土地市场热度不减,“房冷地热”现象突出。一线城市“地王”频出,1月京沪广深四城土地成交均价环比上涨125%,创历史单月新高。而武汉、重庆、兰州等部分二、三线城市土地成交数据出现大幅下滑,土地供应区域性分化十分明显。四是房企资金面逐渐趋紧,引发商业银行风险担忧。1-2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2.4%,较去年末下降14.1个百分点。相比2013年全年,房企自筹资金比重上升,国内贷款、个人按揭贷款、利用外资比重下降。

分析去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分化原因,我们认为:一年多来,新一届政府不再统一部署全国楼市一刀切的调控政策,而是向各个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自主调控逐步过渡;逐步扩大供给,加大保障房建设和分配,将房价交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在“政府保障和市场配置结合,城市分类指导”的总基调下,随着房地产市场供应量的加大,供需矛盾有望缓解,行业发展日趋理性。但不同城市分化或将进一步加剧,少数热点城市供不应求矛盾依然明显,房价上涨压力继续存在;多数二三线城市供需基本均衡,房价总体平稳;少数三四线城市供应持续高于需求,若货币政策进一步趋紧,需求不足和房价下跌风险可能显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资源和人口大量由边缘向中心城市集中,需求和购买力也都从三四线向一二线汇集,随着三四线城市建设过程中“摊大饼”的弊端显现,楼市便越来越呈现明显的分化。在此过程中,个别城市出现楼价下跌或者开发商集体降价属于正常显现。我们估计,近期房地产市场还是以降价换量为主,全面下挫的可能性较低,只是市场的正常调整。

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展望

短期来看,我们预计,2014年土地市场将延续2013年的热度,土地成交量继续呈上升态势。但是,受房地产行业量价调整的影响,预计201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将略有回落。虽然2014年600万套以上的保障房建设目标,开工量仍然较大,但随着房地产“双向调控”机制的逐步出台,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风险加大,以及商业银行收紧流动性,房地产商投资行为可能转向谨慎,行业投资步伐有所放缓。同时,预计2014年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将继续回升,但增幅比2013年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二线城市房价涨幅将有所放缓。2013年部分城市提前透支了明后年的涨幅。二是三、四线城市供应量仍然较大,人口导入速度较慢,支撑房价上涨的因素偏少,房价上涨空间不大。

中长期来看,由于中国经济已进入减速换挡期,货币信贷投放将趋缓,未来一段时期全面深化改革也将加大短期经济波动,支持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减弱;政策方面,税收、土地、金融等关键要素改革逐步落实,长效机制完善促进行业环境转变;需求方面,过去多年量价快速增长使得需求透支,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速度放慢等因素,行业风险进一步积聚,未来房地产理性回归势在必行。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测算,2011-2020年我国住房潜在需求达160亿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120亿平米,但由于2011年以来市场快速发展,部分需求已被提前透支,预计2014年我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将超过12亿平方米,行业峰值或将提前到来。多重风险积聚将促使行业增速明显放慢,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促使市场理性回归。预计近年房地产业会进入一个弱势调整的平台期,即“高位震荡,弱势调整”的过程。

房地产市场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稳中有降,可能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约为20%左右,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产业多达60余个,可以拉动上下游如钢铁、建材、机械、化工、陶瓷、纺织、家电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大环境下,一旦房地产销售放缓或者房价滞涨,市场观望情绪加剧,势必会增大建筑机械、水泥和金属、玻璃和装潢、家具家电等工业企业库存压力,同时房地产行业自身的去库存化也将延长,进一步影响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二是房地产价格波动和销售量下行,可能影响社会居民消费总额。一般而言,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主要存在着多种渠道和效应:从财富效应来看,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可能直接导致实际财富的变化,影响消费者当期的消费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从成本效应来看,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会带来显著的成本效应,除了居民生活成本(如房租)之外,还会导致企业运营成本的变化,如企业房租、员工生活成本上升带来的工资上涨压力等费用变化。从流动性约束效应来看,如果房地产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可以用升值的房地产商品申请更多的贷款,获得更大的流动性;与此相对应的是,如果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银行也可能出于风险管理的考虑,对房地产商品的价格进行重新评估,同时要求房地产商品所有者提供更多的新的信用保障,从而增加了消费者的流动性约束。由此,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在未来房地产价格稳中趋降和销售量可能下行的情况下,可能促使社会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调整:一是高端住宅、商用房消费支出可能减少;二是中小套型商品房、共有产权住房、公租房、廉租房等消费支出可能增加;三是建材、家用电器等消费热点进一步调整,其中,环保建材、节能家电、空气净化器等可能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三是房地产市场波动可能减缓地方财政收入。房地产对财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各项税收以及土地出让金方面。由于地方政府潜藏较高债务风险,非税收入占比过高,增加了财政收入的不稳定因素,而政府债务风险将在今明两年集中体现。再加上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如果今年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商品住宅交易环节税费减少以及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则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四是三、四线城市或个别房企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增大,阶段性、局部性可能带来房地产金融风险。一般而言,房地产行业关联着60%的实体经济产业;关联着60%左右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目前中国人财产保有的形式60%以上是房产。随着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分化渐趋明显,部分城市出现价格下跌与楼市疲软并存状况,已引发商业银行风险担忧,个别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出现调整,如兴业银行今年2月宣布“暂缓办理部分房地产新增授信业务,停办房地产夹层融资业务”;部分银行在今年初,无论是开发贷还是个人按揭贷款,放款时间都出现了明显拉长。而前几年被广泛使用的夹层融资、地产信托、基金子公司、私募基金、海外发债等通道,在2014年可能面临收紧。由于开发商财务杠杆较高,如果银行收紧房地产融资政策,开发商的现金流就会面临较大压力,可能带来阶段性、局部性的房地产金融风险。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赵吉纯]

标签:成思危 拐点 房价涨幅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