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力军:兴办民营银行须防范七大风险


来源:证券时报

原标题:兴办民营银行须防范七大风险 近期借着政府放开民营银行的政策东风,一批民营企业跃跃欲试,申办银行的新闻不绝于耳。笔者在为破除金融垄断的势头倍感欣慰的同时,也为那些热衷开办银行的民间资本捏一把汗,

以上分析中,笔者只是把存款结构超级简化为活期和定期,也没对贷款做任何期限结构的假设。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银行业的核心技术之一,与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交叉重叠、相生相伴,也是银行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国外有些银行已经把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功能与流动性和资本管理功能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设置如Treasury, Liquidity and Funding Management之类的部门,不仅是作为本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还可利用自身的头寸在对冲风险方面帮助客户,成为一个准利润中心。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该部门的技术含量。

第五,信誉风险。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通常所说的银行的信誉风险分解为“信”和“誉”两部分。“信”可以说是银行本身的信用,比如国有大行的信用基本可以等同于国家的信用,股份制银行的信用最多等于大股东的信用,以此类推。储户之所以放心存钱在国有大行就是因为有国家的信用背书。其他股份制或民营银行在放开存款利率之初就率先提高存款利率,实质是在补偿自身的信用水平。否则是无法同具有国家信用的大银行争夺客户存款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实现银行体系有效的信用补偿,并在全行业范围实现银行对储户的信用保险。

“誉”则是指银行的声誉,代表了社会公众对银行服务水平、客户体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它可能给银行业务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但与银行的信用等级并不是一回事。比如马云个人虽然信用扫地(个人意见,可能有失偏颇),但这个信用不能混淆于未来阿里银行的信用评价,而更多是对阿里银行声誉有影响。

第六,操作风险。指的是因为诸如系统故障、操作失误等人为因素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中国现实语境下,内部人员的违规,里应外合的欺诈均可归为内部控制的缺失或无效,是最突出的操作风险。法制不彰、道德失范的社会,这类风险就无需多费笔墨了。

最后,谈谈笔者自己向来反对的阴谋论,这不妨视为民间资本兴办银行的第七大风险。因为笔者实在无法忘记中国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个现实——政府在这个时刻放开小贷和民营银行外加理财产品,无论舆论上是如何将其宣传成重大改革举措,客观上都起到了化解银行体系风险、让民间资本接盘的作用。这和当初建立股市,扶持惨淡经营的国企进行股份制改造异曲同工。当年参与改制的民间资本确实有人赚得盆满钵满,同时也有大量的烈士牺牲。如今社会整体财富存量比当年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可也别忘了,如今的银行业资产更是大到了120万亿的规模,国有5大行便占据了大半个江山。而股市规模到现在也不过20万亿量级。如果哪天系统性危机发作,或者仅仅是流动性趋紧,短暂的“钱荒”就能让没有足够信用支撑的民营银行瞬间崩盘。到时候几个巨无霸大银行可以轻松低价接手小银行,他们回望这些民营小银行时,感觉不过是审视一个个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大储蓄所。

这样说并非是一味的负面劝诫,只不过想提醒民营资本别忘了积极开放政策后面的强大竞争对手。政府开放金融绝对是长期利好,但是政府开放时机的选择却并不是为了民营资本的利益最大化。与其冲得太猛被政府绞杀,不如谨慎前行,等着给别人收尸。以这样的战略心态去博弈,并非坏事。 (作者系加拿大RiRe顾问公司执行总裁)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飞]

标签:银行 风险 存款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