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力军:兴办民营银行须防范七大风险


来源:证券时报

原标题:兴办民营银行须防范七大风险 近期借着政府放开民营银行的政策东风,一批民营企业跃跃欲试,申办银行的新闻不绝于耳。笔者在为破除金融垄断的势头倍感欣慰的同时,也为那些热衷开办银行的民间资本捏一把汗,

那么,银行真的这么容易赚钱吗?经营银行的风险在哪里呢?

首先,高杠杆风险。银行业是一个天然的高杠杆行业。资产1100亿,负债1000亿,负债率高达91%。如同保证金账户操作期货,或者住房按揭,杠杆可以放大收益率,也可以瞬间倾家荡产。技术上看,不管什么原因导致资产价值下降10%以上,银行就满足了资不抵债的破产标准。所以,笔者不理解当年为什么有政府官员信誓旦旦地说房地产市场价格下降50%银行都能承受。即使房地产信贷规模本身不足以拖垮银行,房地产下降了50%,银行其他的资产还能独善其身?

第二,利率风险。银行的收入来自存贷款利率之差,利率风险在利率管制时代被隐藏、变形和转移。净息差又稳又大,只要客户还款不出问题,基本是闭眼挣钱。放开利率之后,息差不仅将会缩小,利率的波动还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世界发达国家的净息差一般在1%~1.5%上下,时常可见不及中国一半的例子,利率波动更是日常经营和风险管理的一部分。

第三,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特性是信贷资产的收益和损失呈现出强烈的不对称性。收益不过是几个百分点的利息,而一旦客户违约,损失的本金可能远远大于利息收益。所以,信贷业务靠的是大数法则,利息收入类似于保险费,多个贷款的利息方可弥补一个贷款的损失。700亿贷款有2.5%的收益,也有可能变成2.5%的坏账损失。根据公开的统计数字可知,目前国内大行公开报告的坏账率均在1%左右,股份制行、城商行等依次增加。有人曾估计上世纪90年代各大行坏账剥离时的实际坏账率可能高达30%!

当然,银行可以利用抵押物消除或缓解信用风险,但就纯粹意义的信用风险而言,信用主体的信用等级与有无抵押、抵押物的价值基本无关。抵押物只是在客户违约无力还款时减少本息损失的被动应对。而且,长期来看,过分依赖抵押物处置和收款不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培育,与金融业赖以生存的信用基石严重错位。常见的第三方担保则是一种信用增级,实质是另一个具有更高信用等级的信用主体为被担保方附加一份保险,分散一部分信用风险。

第四,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可以说是银行的命门。如果说上述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可以通过抵押、担保等手段来缓解,也容易理解,那么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则具有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特殊性,流动性管理也算是行业的独门秘籍。流动性对应在传统企业里就是考虑流动资金是否能够满足日常运营,债权债务到期节点上的资金安排,供应链上下游的应收应付,以及大投资项目的后续融资等。所出问题亦即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资金链断裂。而在银行,除去这些常规的流动资金问题,更重要的一个独特因素是负债的构成。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为什么银行最怕挤兑。

按照国内银行现有的存款结构看,活期与定期存款大致各占一半,其中公司存款中的活期比例稍高,个人存款中的定期稍高。以建行集团2012年报数据为例,公司客户存款总额6.2万亿,活期3.8万亿,定期2.4万亿;个人存款总额5.1万亿,活期2.1万亿,定期3万亿。公司和个人存款总额11.3万亿,活期、定期分别为5.9和5.4万亿。

由上述定期活期的比例,可以推断笔者上文假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在该行中,1000亿存款中定期、活期各占500亿;而在贷出700亿、存放央行200准备金后,只剩下100亿存款和100亿资本金。也就是说,该行要用100亿到200亿的现金,应对随时在流动的500亿活期存款。只要在任何一个时点,每个活期账户流出20%左右,银行将立刻陷入流动性危机。这也就是为什么银行最怕挤兑的原因。这和通常所说的短融长投道理相同,只不过银行的现金流出由于负债结构的原因更加难以预料和控制罢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飞]

标签:银行 风险 存款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