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无棣草编“编”出致富路


来源:鲁北晚报

一把干枯的茅草,一缕金黄的芦苇,一根结实耐用的塑料绳子,再加上一把特制的穿线工具,这就是无棣县佘家镇后张家仓村民用来制作“拍子”和“囤子”的所有工具。据了解,仅后张仓村像罗秀玲一样编“拍子”和“囤子”的就有200余户,周边几个村庄从事编织的农民在后张仓村的影响下逐年增多。

原标题:无棣草编“编”出致富路

资料图

一把干枯的茅草,一缕金黄的芦苇,一根结实耐用的塑料绳子,再加上一把特制的穿线工具,这就是无棣县佘家镇后张家仓村民用来制作“拍子”和“囤子”的所有工具。一个小马扎,一堆天然料,扭转缠拢,穿针引线,间或与邻里乡亲寒暄调侃几句,一天下来便收获满满了。“张家仓不用问,大人孩子会砌囤。”这是无棣县北部乡镇流传了多年的俗语,有着悠久草编传统的当地群众利用茅草、芦苇、麦秸等原料,编织出草锅盖(俗称“拍子”)、“囤子”等美观实用的日用品。如今,以佘家镇为代表的乡镇中,沿萧米河北岸一字排开的后仓、刘仓、阚仓等八个以“仓”命名的村庄,近70%的农户农闲时节从事草编加工,每户每年增收一两万。

□晚报记者 路彩云/文 徐志强/图 通讯员初宝瑞

在后张家仓编织能手罗秀玲家,一进门,堆砌如山的“拍子”和“囤子”就让人惊讶不已,54岁的罗秀玲和81岁的邻居仝宗枝正在搭伙编织。在冬闲农闲时节,“拍子”和“囤子”加工已经成为当地百姓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它用自然生长的茅草和芦苇精心加工编织而成,由于加工材料天然、绿色、无污染,又是纯手工制作,所以用“拍子”蒸出的馒头比其它锅盖做出的味道好。罗秀玲是这个村子里编“拍子”和“囤子”的熟练工之一,每年经她手编织出的“拍子”和“囤子”有1300余个,按一个“拍子”20元算,一年就能给家庭带来收入26000余元。

“来到年底下,地里没活儿了,闲着也是闲着,到时候坐在家里编编‘拍子’和‘囤子’,一天下来能挣个四五十块。有时无聊了,叫上邻居过来一边说话一边编织,活儿不少干,还耽误不了看电视。”罗秀玲这样说道。

据了解,仅后张仓村像罗秀玲一样编“拍子”和“囤子”的就有200余户,周边几个村庄从事编织的农民在后张仓村的影响下逐年增多。从罗秀玲那里记者了解到,她们编织的工艺品“拍子”和“囤子”都是由手工艺品中间商来收购,再运往各地销售。

仝宗枝老人是村里仍在进行“囤子”和“拍子”加工的年纪最大的人,据老人介绍她的儿子及其家人都在外地打工,“我自己一个人在家没事干,编这些东西又费不了多少力气,我就让村里人帮我寻点芦苇和塑料来,我自己没事就编。”尽管已经有81岁高龄了,但老人的头发依然乌黑,健朗的身子骨和矍铄的精神头让她看起来年轻了很多。

李兴平在村里负责中间收购,而他的家是村里惟一的一栋二层楼房,可见这些年来他销售草编制品的效益不错。在李兴平家里一眼望去,除了“拍子”和“囤子”,盖垫、扫帚、簸箕应有尽有。从交谈中得知,李兴平从1985年开始从事手工艺品经营,因为经营时间长,他的客户特别多,收购的手工艺品也供不应求。产品主要销往河北、河南及全国各地,还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

李兴平告诉记者,虽然编织群体和人数每年在增加,但手工艺品仍然供不应求。目前,他又有了一个新想法,就是成立一个手工艺品合作社,把所有的编织户聚拢在一起,让无棣的手工艺产业做大做强,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据记者了解,目前,无棣县有6个乡镇的5万余人在农闲时节从事草编加工,年可创产值4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以上。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丽娟]

标签:拍子 草编 出草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