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朱赢椿:最好的设计是不动声色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朱赢椿觉得,作为一名设计师,“拿着铅笔和本子记录下你的所想所感,拿相机拍下身边有趣的图形和事物,都是灵感的源泉。”  2011年的《设计诗》是朱赢椿的自作诗集,他把诗句拆解成各种设计图像,让书页也有了诗的意境。

 

《不裁》扉页中附的纸刀。

要让读者感受到书的生命感

晚上9点左右朱赢椿就睡觉了,早上四五点钟起床;饮食上,白菜豆腐就很满足;衣服也不讲究什么品牌。这种生活方式,一如他的设计:崇尚自然。他说:“我希望设计是不动声色的,最好像是自然而然从书里长出来的一样。追求独特的个人风格没有错,但‘求风格’恰恰应该淡化个人风格,‘无风格’就是最独特的风格。”

朱赢椿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找灵感,信奉“大道至简”,崇尚留白。这不是单纯的设计理念,更是一种人文关怀——有了留白,看书的人既可以是读者,也可以成为书的作者,体验到阅读和创作的双重乐趣。

但是,“形式大于内容”这种质疑一直跟随着朱赢椿的书。大量留白的设计也被认为是“内容贫乏”,甚至有人激烈地批评道:“做书要有良心的,80%的空白,整本书就2000字还叫书吗?”朱赢椿则说:“没有争议就没有价值。”事实上,对是否会走向过度设计,他也很警惕。他现在给自己定了两个方向:一种是实验性图书,另一种是内容至上的名家作品。对于后者,他会把自己的想法降到最低,把作者的文本最好地呈现出来。像格非的新著《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素雅简洁到极致,他觉得那就是自己想要的效果。

但他毕竟是讲究的。“现在是电子阅读的时代,做纸质书就不能够粗制滥造。纸质书是有生命的,纸张是由树木等综合物料造出来的。你一定要让读者感受到书的生命感。最好的设计应该是看不到设计,但能把读者带进一种氛围,要造氛围,就必须在每一页上下功夫。纸张的软硬、厚薄、色彩,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要到位。”

朱赢椿说:“书的设计和方便面袋、包装盒的设计不太一样。方便面吃完就把袋子扔掉了,但书是要用来收藏的,它有自己的感情和性格。那我们做书的人也要投入感情,你至少要在某个层面上喜欢它,然后用最恰当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但他承认,这种“个性化”和“产业化”是矛盾的。

与很多愤世嫉俗的艺术家相比,朱赢椿骨子里就是一个平静的人。他乐于去接受环境,境随心转:“我从来不去抱怨、责备,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时间的。我觉得应该感谢这个时代,能让我有时间去创作。”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朱赢椿 毛边书 设计形式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