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朱赢椿:最好的设计是不动声色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朱赢椿觉得,作为一名设计师,“拿着铅笔和本子记录下你的所想所感,拿相机拍下身边有趣的图形和事物,都是灵感的源泉。”  2011年的《设计诗》是朱赢椿的自作诗集,他把诗句拆解成各种设计图像,让书页也有了诗的意境。

原标题:朱赢椿:最好的设计是不动声色

2014年10月24日,朱赢椿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傅聪摄)

人物简介:朱赢椿,南京书衣坊工作室设计总监。他设计或策划的图书曾多次获得国内外设计大奖,并数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赵晓兰)在图书装帧设计界,朱赢椿被称为“鬼才设计师”。他的作品《不裁》和《蚁呓》曾相继在全世界最权威的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比中获得大奖。身为南京书衣坊工作室的设计总监,他蛰居在南京师范大学某个僻静的角落里,以不急不躁的心态,坚持着我行我素的个性化设计,为喜欢的书“量体裁衣”。他并不想把工作室“做大做强”,更拒绝融入产业化的大潮。

朱赢椿很少为自己的书叫卖,他说:“我不指望我的书有多大销量,只等待某一天,能邂逅到喜欢它的人。”坐在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面前的他头发及肩,戴着一副老式的圆框眼镜,普通话里夹杂着几分南方口音。他说自己极少上网,也没时间玩微博、微信:“朋友圈今天被明天覆盖了,今年被明年覆盖了,这些对我来说没有意义。”但是一个称自己“没时间”的人,却能对着蚂蚁看一个小时,追踪昆虫纠纷连续好几天。对他而言,这似乎才是对心灵最好的休憩和滋养。3年多时间的观察和体悟,汇集成他的首部图文作品《虫子旁》。

工作室周围50米,是灵感的源泉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拿着一本《虫子旁》,让朱赢椿给签个名。他拿出了自己的画笔,快速地画了一只蜗牛,蜗牛的背上站着一只瓢虫,瓢虫的背上趴着一只弓着身子的尺蠖(音同获),尺蠖的背上又立着一只蚂蚁。他说:“把这本书送给你的孩子吧!这个世界上最不怕虫子的是小孩,他们没有分别心,很本真。他们看世界的方式和大人不一样。”

《虫子旁》是朱赢椿作为一个旁观者,用文字、照片记录下的对虫子世界的观察。他从2010年就开始收集素材,观察的范围不出工作室及其周围50米。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有句名言:“即使我被关在果壳之中,仍然可以把自己当作是无限的空间之王。”无需长途跋涉找灵感,朱赢椿也能在狭小的空间内,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王国。

他不喜欢高楼大厦,工作室曾搬迁过4次,最后落脚在一个废弃的旧厂房。那里杂草丛生,猫窝老鼠窝共存。他改造的第一件事,是把所有的大树和植物从断瓦颓垣中解放出来。他还找了一位苏州的工匠,做了一个小天井,天井上面的天空和大树,不时地给他传来四季更替的讯息。风霜雨雪,鸟语花香,蝉蜕虫鸣,在这里他一叶知秋。

工作室外头,朱赢椿开辟了一片菜园。菜叶成了虫子的美食,上面全是窟窿,但他也不愿意打农药,“舍不得那些虫子。”

朱赢椿对虫子的情感,来自于童年记忆。上世纪70年代,他出生于苏北农村,幼时家贫,没人给他买玩具。“但那时候的童年最接地气,我经常奔跑在田间地头,和虫子相伴。”后来到了大城市,这份情感被封存起来。人到中年,才又重新被唤醒。

朱赢椿觉得,作为一名设计师,“拿着铅笔和本子记录下你的所想所感,拿相机拍下身边有趣的图形和事物,都是灵感的源泉。自然的东西就是美的。”他学国画出身,《虫子旁》一书里的照片,背景都是黑白灰,匀净素淡,看起来有水墨画般的质感,但色彩又不单调。一条蜈蚣大摇大摆地爬过,他拍下它威武的姿态;一只晶莹的甲虫从他手上爬过,停留在指根,像是一枚漂亮的戒指;一只蜗牛慢慢爬来,一朵小花落在了它坚硬的壳上,朱赢椿拍出了那动人心魄的一刻,很多人拿这张照片当电脑桌面。连珠宝公司也来找他,想根据这些虫子的照片做产品,他不肯,因为“不满意他们的创意”。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朱赢椿 毛边书 设计形式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