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瓷器
2014年08月29日 12:17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
明、清两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除正式开设“御器厂”和“厂官窑”大量烧制御用器外,民窑瓷器也发展很快,“官民竞市”,互相促进,制瓷工艺得到了全面发展。 明代洪武、建
明、清两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除正式开设“御器厂”和“厂官窑”大量烧制御用器外,民窑瓷器也发展很快,“官民竞市”,互相促进,制瓷工艺得到了全面发展。
明代洪武、建文时期(1368-1402年)主要烧制青花瓷器。瓷器造型古朴浑厚,有元代的遗风。底足较大而露胎,胎体多淘洗不精,底足有凸起的中心乳钉,是很明显的时代标志。图案装饰一改元代风格趋于稀疏清新,空白地较多。所绘缠枝或折枝莲花叶大多呈螺旋状,与元代葫芦形的缠枝叶有明显的区别。民窑的瓷器绘画多仿元代的莲瓣图案,而元代的莲瓣内常画八宝图,明初则是以团花为主。民窑器心多草书“福”字,也有画松、竹、梅、兰、人物和动物等图案。
永乐、洪熙时期(1403-1425年)青花瓷、红釉和甜白釉(在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表面,施一层温润如玉的白釉)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大。青花器的纹饰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因为用的是进口的“苏尼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凹凸不平状。永乐大件器皿较少,以优美俊秀、厚薄适度,仪态万方为其突出特点。圈足较矮浅,盘、碗底心略微内凹或外凸。装饰技法开始繁多起来,不仅有刻划、印、镂,而且还有绘画,加金彩和雕塑等。其画面大多疏朗清秀,笔意自然。由于“苏尼勃青”料呈色不稳定,易于晕散,纹饰中较少画人物。永乐时期的印花瓷器,在清代康熙、雍正时期仿得较多。但前者线条圆润,似隐似现,生动自然,后者则用白粉状的线条凸出釉面,容易辨出。瓷器年号款识始于永乐,均为四字篆书,笔法折角处浑圆,起笔落笔尖细,字体结构紧凑。
宣德时期(1426-1435年)是明代瓷器的黄金时期,瓷器造型敦厚凝重,无论大件小品,制作得均甚精致。胎体淘练更加精细,烧结后缜密坚硬。永乐瓷器胎体虽也很细润,但不甚坚硬,所以同样大的瓷器,宣德较永乐的质重。宣德瓷器多为无釉的砂底,较为光滑,无旋痕,常有火烧红斑。后仿的宣德瓷器,胎体轮廓处理生硬,显得矫揉造作,砂底处可看到清晰的旋痕。青花料用进口的“苏尼勃青”料和国产料两种,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深入胎骨。在大量烧制青花器的同时,还烧制青花釉里红、白釉、红釉、创仿汝窑釉、仿哥窑釉、紫金釉、白釉青绿花和黄釉青花等品种。装饰图案一改永乐年间的纤细风格,笔法流畅,画意豪放,尤以龙纹呈狰狞凶猛之状,为明、清两代之最。题材非常广泛,可分为龙纹、凤纹、缠枝纹、折枝花、人物和其他六类。宣德瓷器署年款的较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篆书,部位不固定,器体全身皆可书写。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1436-1464年)正值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处于低落时期,迄今还未见署有确切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有人称这时期为明代瓷器史上的黑暗或空白时期。考古发现的这时期的瓷器都系民窑产品,胎体较厚重,底足削修略显粗糙,多为浅宽平砂底或微上凸的平砂底,有的带有火石红痕和星点窑渣,纹饰内容与前朝类同,多用一笔勾勒法。
成化时期(1465-1487年)景德镇御器厂又恢复烧造,所烧瓷器一改永乐、宣德雄健豪放的风格,造型规整圆润,玲珑俊秀。常见露胎无釉底足,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色斑点,俗称“糊米底”,为成化瓷器的特有现象。釉面以细润见著,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评语。由于进口钴料断绝,主要用国产的平等青料,含铁量较少,呈色趋于稳定,烧后不再出现宣德青花的那种黑斑,发色蓝中泛灰青,在洁白湿润的胎釉衬托下,显得深沉雅致,十分脱俗。斗彩是成化时期创新的品种,是由青花加彩繁演出来的一种彩瓷。工艺复杂,须先在胎体上用青料画好图案的轮廓,罩上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图案的轮廓内用低温彩料填绘,复入烘炉中低温二次烧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争辉斗艳,格调十分高雅。成化斗彩名气大,影响深远,后世争相仿烧,但都留有各自的时代特征。成化瓷器纹饰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深。彩瓷只用平涂法,花卉分浓淡而不分阴阳向背。人物的服装只绘单色外衣,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纹饰构图规整严谨,开始出现了规矩图案化的宝相花和团花等。婴戏图、高士图、麒麟、花蝶、团菊、三寒友、鸳鸯卧莲等是这时期最常见的题材。成化瓷器款识字体均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后仿者均不能得其神髓。
弘治时期(1488-1505年)瓷器造型与成化风格类同,只是更加规整优美,圈足处理得光滑圆润。黄釉瓷器最负盛名,其色泽娇嫩鲜艳,如鸡油一般。较之成化泛白的淡黄釉显得深厚,但比后来正德黄釉又显得浅淡适中。纹饰内容与绘画技法亦与成化大体近似,只是布局较成化更细巧,舒展流畅,画面空白处较多。
正德时期(1506-1521年)瓷器上承成化、弘治旧制,下启嘉靖新貌,形成了一种过渡时期的艺术风格。中期以前的胎体与成化、弘治相似,后期变得厚笨,大器增多,造型凝重浑厚,有的制作得很粗糙,衔接痕明显可见。器类除多沿袭前朝造型外,又新创造出了绣墩、插屏、山形笔架、出戟瓶和佛前供器等。釉面肥厚,气泡密集。青花显色较为晕散,纹饰模糊。粗看貌似元代或明初青花,但细察可以发现不同之处:呈色滞重,飘浮流散,与元代明初凝固的黑色斑点有明显区别。黄釉器和在白釉器上直接加绘五彩的工艺较为流行,并创烧出了青花加五彩的瓷器。装饰图案犹有宣德、成化遗风,笔意浑厚和纤细工丽的画风皆有。仍采用双线勾勒平涂的画法及刻、雕、敷金彩等装饰技法。装饰内容受宗教影响很大,出现了回文箴言、可兰经和具有道教色彩的八仙、真武大帝、八宝图等。正德年间青花和彩瓷上的穿花龙和翼龙纹饰,以纤细工整受到鉴赏者的称誉。
嘉靖时期(1522-1566年)盛烧大型器,如大龙缸、大罐、葫芦瓶、大盘等。器形多种多样,而以方形、棱形更为常见。胎体厚重粗糙,衔接痕显露,常有因为烧结不坚固出现接痕处断裂的现象。大型器足常见翘棱、夹扁和底心下凹的现象。小型器足多向内收敛,有的甚至可用手指勾挂起来。嘉靖青花改用回青料,形成浓艳泛紫的光泽,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对后来的隆庆、万历两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彩釉套叠工艺流行,如红釉黄彩、黄釉红彩、绿釉红彩、红釉绿彩等。仿古之风始于正德,嘉靖时发展很快。所仿成化青花和斗彩器颇具形神,为明代仿明的佳作。装饰纹样突出表现了为封建统治者“吉祥祈福”的内容,主要有灵芝、瑞兽祥麟、福寿康宁、寿山福海、团寿字、缠枝莲托寿字或灵芝托寿字。由于嘉靖皇帝好黄老之道,反映道教思想的内容也较为常见,如八仙、八宝、八卦、如意、老子讲经、灵芝捧八卦、缠枝莲托八宝和云鹤等。龙纹体渐细弱,看上去远不如宣德龙那样气宇轩昂。
隆庆时期(1567-1572年)瓷器造型沿袭嘉靖时期的特征。青花和五彩制作得更加精细,比嘉靖和万历两朝的同类器都精良。纹饰大致承嘉靖风格,但画意更潇洒,人物身材修长,姿态飘逸。而行书诗句、松猴、蜂、鹿、虎、蟠螭、垂枝花鸟和攀枝娃等,则是这时期新出现的题材内容。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笔划粗放,色泽浓艳。万历时期(1573-1620年)器类非常丰富,几乎包括所有日常实用器和陈设品。最常见的是各种各样的瓷盒和文具,新出现了壁瓶。制作大器之风愈加盛行,但胎体淘洗不清,大多厚重粗糙,屡见夹扁,翘棱、窑裂和漏釉等现象。多为砂底和浅宽圈足,底部中心落款处常常略微内陷。万历五彩器素负盛名,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堪称空前绝后。装饰工艺技法主要有雕、镂、刻、划、开光、阴刻暗划和绘画等。青花中出现了类似铁线描的绘画图案,画风繁缛细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犷的民间艺术色彩。常见的图案有龙凤、蟠螭、折枝灵芝,人物和钱纹等。龙纹神气不足,凤的颈部常绘出细密的羽毛,人物及动物往往比例不当,显得呆板无力。
泰昌、天启、崇祯时期(1620-1643年)处在明代的末年,景德镇的御窑萧条冷落,并逐渐停产歇业。瓷器种类比前明显减少,器物胎体厚重粗糙,造型不规整的现象比比皆是。底足常带有旋削跳刀痕和较甚的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泰昌、天启两朝绘画风格沿袭前朝,崇祯年间创新了皴法用笔,对清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乡土气息的绘画,大多笔意豪放,无所拘束。外销瓷中常见日本风格的造型和绘画,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款识上也有变化,不但有书正规官窑款识的,而且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和随意书写的“宣德”、“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清代顺治时期(1644-1661年)器型基本承继明末的特点。粘砂的器足由斜尖逐渐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圈足由低浅向高深式发展,并流行明末已出现的宽圈足和双圈?。顺治时期的青花采用的国产浙料,釉料的提纯和焙制工艺均有创新,青花色调较为丰富,已能分出浓淡和阴阳面的层次。主要有黑蓝、淡蓝、正蓝和青翠四种,特别是青翠蓝色,色泽静穆,对康熙时的“翠毛蓝”有直接的影响。图案纹饰一改明代风格,画风工丽隽秀,内容新颖。特别流行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三现云龙、斑片云纹、竹石、树叶等图案。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两种,书体有楷书,隶书和篆书。堂款中常见“玉堂佳器”款识。
康熙时期(1662-1722年)制瓷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器型丰富,千姿百态,为前所未有。大器超过1米,深厚奇伟,小器玲珑剔透,巧夺天工。许多新颖器型和仿古铜器造型应时而兴,顺治时期新出现的将军罐、花觚、笔筒等十分流行。瓷塑艺术以人像见著,福禄寿三星、东方朔、太白、钟馗、柳树精、八仙、文官、观音、麻姑、童子、财神、关公和仕女等像,皆制作精细,神态逼真。另外瓷塑狮、虎、独角兽、猫、鹦鹉、八哥等也都是精雕细绘、生动传神的艺术佳作。
景德镇制瓷工匠炼出的“翠毛蓝”、“宝石蓝”青花瓷倍受赞誉。调料绘制技术进一步提高,用一种青花色料便可充分描绘出景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宣德年间创烧的五彩至康熙时期又有了新的提高,其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康熙中期出现的粉彩,改变了五彩那种单线平涂的生硬色调,在彩绘画面的某些部分采用了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传统画中的没骨法渲染,并有意减弱色彩的浓艳程度,用分水淡洗法涂饰花纹的层次,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珐琅彩瓷亦创烧于康熙中期,系受铜胎珐琅影响而产生的,是宫廷垄断的高级艺术品。先在景德镇烧制好瓷器,后运送到皇宫,由如意馆画师绘制画稿,瓷工照稿画在瓷器上,再入彩炉烘烧。康熙时的郎窑是当时江西巡抚御窑厂督理郎廷极所督烧的名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红釉器,色如牛血一般,鲜红浓艳。纹饰方面,早期仍留有顺治画风,豪放粗犷与精细工丽并存。中期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源、华喦、四王(王鉴、王时敏、王翚、王原祁)等人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晚期画风趋于纤细,人物景致的布局缩小,缺少气魄。常见的纹饰有龙凤、人物、山水、花鸟、动物、寿意、开光和书法等。款识多用斋轩堂或干支款,有的标以不可识的标记或特殊图案、花押作款,如秋叶、鼎炉、书籍、银锭、如意、八宝等。
雍正时期(1723-1735年)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制瓷工艺却发展到了历史的一个新水平。瓷器造型一改康熙时较浑厚古拙的风格,代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器类以碗、杯、瓶、罐、碟小件器为主,隽秀尔雅,小巧玲珑。新颖的造型颇多,特别是一些相类的器物,外形稍加变化,适度增减即成一种新的器型。还有很多的仿古器型,其中以仿宋名窑器最为突出。烧制工艺有仰烧、覆烧、支钉烧、裹足烧多种。底部有酱釉、蓝釉、黑釉、褐釉、黑漆等多种装饰。器口还流行仿康熙时加涂一层白釉的作法,釉色品种繁多,据文献所载多至57种。青花色调主要有黑蓝、浅蓝、青翠和晕散数种,用色都很深沉,无飘浮感。晕散的青花有宣德青花的艺术效果,在画面中有意识地重点用笔是其独有的时代特征。彩瓷的色调柔和而不艳,粉彩在雍正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图二清同治瓷器纹饰周围,侧视时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绘画有工笔画的特点,清秀典雅、精细纤柔,以花卉内容最为丰富。常见的有牡丹、桃花、海棠、菊、落花流水等。因为用多色阶施彩,所以画面均细腻富丽,层次清晰。画面从器外延伸至器内的“过枝花”、“过墙花”或“过墙龙”也盛于此时。仕女常著汉装,身材纤弱,面部修长清秀。款识由专人书写,故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基本一致,楷书与篆书同时并用。
乾隆时期(1736-1795年)瓷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历史的最高峰。制作甚精,新奇的器物不断涌现,特别是小件文具和玩赏品制作甚多,类同于其他工艺品的带钩、扳指、翎管、火琏、荷包、如意、帽架、香熏、香筒和动物雕塑等御用瓷,都制作得惟妙惟肖。器足普遍较前期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釉或黑釉,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时留下的一圈小锯齿痕,仿哥窑器底部一般留有七个酱色釉的钉痕。青花呈色丰富,最常见的纯正蓝色,色调沉着,纹饰清晰。粉彩由原来的多用白地着彩,发展为多种彩色地相配,或以开光,或以各色为地勾出图案纹饰,具有铜质珐琅的艺术效果。珐琅彩画技艺有了新的提高,景物图案采用西洋油画的表现手法,有立体感。自雍正以来仿宋五大名窑釉色之风,至此达到炽热的程度,并进而发展到摹仿玉石、古铜、戗金、镂银、漆器、藤编等釉色。乾隆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瓷器绘画有较大的影响。此时的瓷器山水画多宗董浩、张宗苍,婴戏图多本金廷标的特点,花鸟多据蒋廷锡、邹一桂等人的画风。纹饰内容丰富多彩,除传统的题材外,尤多见封建伦理和福禄寿寓意画面。如石榴百子、五蝠捧寿、五子夺魁、三羊开泰、八仙庆寿和海水桃纹等,并成为以后各朝司空见惯的装饰。赞颂和粉饰太平的安居乐业、歌舞升平、海屋添筹、渔樵勤读等也是常见的题材。而绘画工细、层次清晰,是乾隆时期瓷画的突出特点。
嘉庆、道光时期(1796-1850年)是清代瓷器的衰落时期,嘉庆早期的瓷器基本上承袭了乾隆时期的风格,但略逊一筹。嘉庆晚期至道光年间器形由规整趋向笨拙,胎质日益粗松,同样的器物胎体与前时期相比,由于坚密程度低而重量较轻。外形线条折角多,不及雍正和乾隆时的秀美圆润,有板滞生硬感。器面施釉不匀,釉表面有明显的水波纹样的折皱,俗称“波浪釉”。道光时常见仿宣德、乾隆的青花器,仿雍正时的粉彩、斗彩、黑彩等,但与原作都相去甚远。受封建统治者享乐风气的影响,过去少见的斗鸡戏狗及鸽子、鹦鹉、猫、蟋蟀等,成为流行的图案,画面人物多著清装。画风深受当时仕女画家金廷标、费丹旭等人的影响。乾、嘉以来兴起的金石文物考据之风,对瓷器绘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秦砖汉瓦、金石文字、博古图、印谱、故纸残卷等图案也出现在瓷器上。
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年)器型更为厚笨,釉面稀薄,仍具有“波浪釉”特征。青花既有较清新明快的色泽,也有黑褐劣瓷,与清代前期相比,色料都有飘浮的弊端。粉彩中的绿色,因施加粉质较多而显浓厚,呈深翠色。绘画内容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多用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寓意图案作为主要装饰。人物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这种夸张的手法,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相关专题: 第十四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