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大唐时尚:杂技艺术流行


来源:中国国学网

唐代杂技俑 中国杂技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杂技节目《飞去来器》传承至今。在唐代时,杂技艺术空前繁盛,呈现出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的局面,是唐代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唐代杂技俑

中国杂技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杂技节目《飞去来器》传承至今。在唐代时,杂技艺术空前繁盛,呈现出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的局面,是唐代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在唐代,杂技是门官民共享的艺术,在宫廷与民间共同发展。唐代的杂技将多种技巧糅和在一起,驯兽技、绳技、竿技、马舞等无所不有。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自指导大臣排练乐舞《秦王破阵乐》,阵势强大,有一百二十人执戟披甲,前有战车,后列战阵,其中的武技与马术即与杂技相通,在唐代相当的有影响力,名声甚至远播海外。据说后来唐玄宗也有舞马五百匹。唐人张祜《千秋乐》有诗云:“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是千秋。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赵解愁。”说的就是唐人的“载竿”之艺,在唐代,竿技极高,有“爬竿”、“顶竿”、“车上竿戏”、“掌中竿戏”等。唐代达官贵人的出行仪仗上,常常以载竿杂技表演为前导,以显示自己豪奢气派。唐代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宋国夫人出行图》,描画的就是“载竿”为前导的画面。《独异记》中记载着一位三原女艺人能头顶长竿载十八人而来回走动,技艺实在是高超。另有幽州女艺人石火胡将“歌舞”、“走索”与“顶竿”等技融于一炉,把《破阵乐》引入杂技艺术的顶竿之技。顶着的百尺高竿上,支有五根弓弦,五个女童身穿五色衣服,手持刀戟,在高竿弓弦表演《破阵乐》。  

杂技的影响还延伸到了皇室出行的仪仗中。中幡本是唐代贵族、皇室出行的仪仗,并不属于杂技项目。后来在杂技艺术的影响下,杂技艺人又进一步提高了中幡的技艺,美化了幡帽的装饰,渐渐也成了一项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杂技艺术,至今仍然在舞台上演绎。  

唐代人们对杂技表演甚是喜爱,当时长安城有个名叫解如海的杂技艺人,剑·丹·丸·豆、击球诸艺皆精,他带领两个妻子和几个儿女,组织一个家庭杂技班子,每次演出都是观者如潮,有数千人观看。另据《开天传信记》记载,唐玄宗在位时,因天下太平,物丰民富,曾驾临勤政楼,聚众宴乐,观看百戏。但观众太多,秩序混乱,唐玄宗就召来宦官高力士,问他有什么办法制止,高力士向唐玄宗推荐了酷吏严安之。“严安之到则周行广场,以手板画地示众曰:‘逾此者死。’以是终五日酺宴,咸指其地画曰‘严公界境’,无一人敢犯者。”由此可见杂技艺术在唐代的空前盛况。皇帝还常将杂技演员作为礼物赏赐给部下,以供他们观赏。《安禄山事迹》卷中载,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五月,安禄山叛乱的主力部队正都在洛阳、长安等地与朝廷军队交战,奚和契丹两部落侵扰范阳,此时的范阳城,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的几千人士兵,根本无力抵挡。   范阳留后向润客无计可施,以为杂技艺人中那些爬竿走索的人矫捷灵活,身手应该不凡,可使用,便发给兵器命令他们出战。到了城北清水河,被打得大败,全都被奚人和羯人杀戮,只有两三个人葡伏在草丛中间才免于一死。又载:“其乐人本玄宗所赐,皆非人间之技,转相教习,得五百余人。或一人肩负首戴二十四人,戴竿长百余尺,至于竿杪,人腾掷如猿狖、飞鸟之势,竟为奇绝,累日不惮,观者汗流目眩,于是此辈歼矣。”说这些乐人原本是唐玄宗赐给安禄山的,不是民间普通的艺人,通过互相教练学习,发展到了五百余人,遭此役全被歼灭。曾有一首童谣唱道:“旧来夸戴竿,今日不堪看,但看五日里,清水河边见。”   杂技在唐代被很多诗人墨客吟咏过。白居易有“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新乐府·五部伎》)之句,元稹亦有“前头百戏竟撩乱,丸剑跳掷霜雪浮”的诗句。张楚金的《楼下观绳技赋》生动地描绘了绳技艺人高超而优美的表演技艺:“掖庭美女,和欢丽人,披罗谷与珠翠,捕琼筵与锦茵……横亘百尺,高悬数丈,下曲如钩,中平似掌。初绰约而斜进,竟盘姗而直上,……”由此也可见杂技在唐代的流行与受欢迎的程度。

相关专题: 中国杂技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李静静]

标签:杂技 技艺 大唐时尚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