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让儿孙们能听到—留住乡音 留住对城市的爱


来源:山东商报

马俊凤赵致平  昨日,地道济南话发音人,也就是4名“济南好乡音”正式亮相。“想留住济南话的发音,这样即使孩子们已经不会说,但至少知道乡音是什么样儿的”刘志琛说,他想留住济南话的发音,这样即使孩子们已经不会说,但至少知道乡音是什么样儿的。

原标题:济南话发音人:热爱济南话就像热爱这座城市

田宏乐

马俊凤

赵致平

昨日,地道济南话发音人,也就是4名“济南好乡音”正式亮相。这4人,都是土生土长的“老济南”。他们为什么报名参加“好乡音”选拔,他们对老济南话有怎样的认知,生活中又有怎样的故事?记者分别对他们进行了采访。本版文/记者张雯雯刘建宇图/记者王晓峰

刘志琛(男,39岁)  

“想留住济南话的发音,这样即使孩子们已经不会说,但至少知道乡音是什么样儿的”  在家和单位练就济南话刘志琛说,能成为济南话青年男性发音人的代表,对他而言是场“意外”。“我家是姐弟俩,这个活动也是我姐姐先看到的。她原本是想带老爷子去参加,正好我也在家,就顺道叫我去了。”刘志琛说,一家三口一起去填了报名表,没想到“有心栽花”的没选中,倒是叫他这个“无心插柳”的“捡了漏”。  

其实刘志琛能因发音纯净入选录音,和他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家谱上说,明末清初祖先从江苏淮安迁到济南,到我是第十一代人了。”刘志琛1975年出生于县东巷,皇亭读小学,58中读初中,3中读高中,山工念大学,在济南读了一圈书后,他在济南铅笔厂工作至今。“铅笔厂是老厂了,大部分都是济南本地人,我在家和家人说济南话,在单位和工友也说济南话。”  

想给孩子留些乡音

青年男性需录1000个单字、自我介绍和集体对话三个部分。其中刘志琛印象最深的就是“对话”。“专家要求以泉水为主题,没有固定的文稿,中间还不能停,只能一气呵成”,刘志琛说对话时长40分钟,“只要中间出现打哏就得从头再来,哪怕有噪音也得重来”。最终,这段对话前后录了五六次,且每次都不太一样。  

刘志琛说,他想留住济南话的发音,这样即使孩子们已经不会说,但至少知道乡音是什么样儿的。  

赵致平(男,72岁)  

“一个没有方言特色的城市是一个趣味缺乏的城市,是人们不愿解读的城市。生活在这种城市中的人,久而久之也会感到乏味”  

录音时很多次落泪今年72岁的济南老人赵致平向记者讲起参加活动的过程及录音时的情况,数度哽咽。他说:“我参加了1000个单字、1200个词汇、50个语句、故事讲述以及对话环节的泉城培训和正式录音录像过程。这些词句大多数都是济南历史上常用的方言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可以说,每一个词汇都能折射出一个家庭过去的酸甜苦辣史,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这让我想起自己儿时的些许记忆,录音时,很多时候我都流下眼泪,我觉得,只有饱含真情,才能发出纯正的济南好乡音。”  

没方言特色的城市很乏味

在培训过程中,老人们凑在一起总爱回顾过去的一些身边事。比如,谈到自己童年时代的游戏和生活时,和现在简直没法比。“我们小时候玩‘蛤拉油’、‘挤油油’,唱着各种歌谣,吃过老牛筋、面疙瘩……想到这些,录音时情绪特别饱满。”  

赵致平对记者说:“一个没有方言特色的城市是一个趣味缺乏的城市,是人们不愿解读的城市。生活在这种城市中的人,久而久之也会感到乏味。因此,济南话绝不能失传,语言资源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  

马俊凤(女,75岁)  

“发音人可不是上下嘴皮子一碰那么简单,很多东西要拿来琢磨研究”为“么”“嘛”较真1939年出生的马俊凤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马俊凤最大的感想是“受益良多”,“发音人可不是上下嘴皮子一碰那么简单,很多东西要拿来琢磨研究。”  

就拿现在济南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么”来说,马俊凤认为,老济南人说的更多的是“嘛”(四声)而非“么”(二声)。根据济南方言研究专家钱曾怡《济南方言词典》中的记音,语气助词多用“么”,但在实际录音中,马俊凤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从小到大,说了70多年济南话,却很少说‘么’啊”。  

济南话有一种特别的含蓄美

马俊凤教了几十年语文,在她看来,济南话有一种特别的含蓄美。“济南人说话不会生硬刻板,济南有个老话叫‘吹着卜土找裂为’(音)。”马俊凤解释说,“卜土”就是细小的尘土,一吹就会拂起来。“济南话不会那么直地说你没事找茬,而是用一种很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对马俊凤来说,热爱济南话就像热爱这座城市。“我小时候,几个小姑娘找个案当船,顺着陈家大河就划到趵突泉里玩。”时间飞逝,泉水见证了一家人的生活。“前两天和老伴去趵突泉,我还指着一旁大殿的后面跟老伴说,儿子小时候就是从那儿爬到大殿顶上,从上面往趵突泉里‘扎猛子’。”

相关专题: 文化济南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济南话 1975年 打哏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