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一部家庭档案里的30年生活变迁


来源:新华网

今年66岁的孟繁志是济南市黄台电厂的一名退休职工。老孟的家史档案里至今保存着两张旧日历,分别是1970年和1974年儿子、女儿出生那天的日历。

原标题:一部家庭档案里的30年生活变迁

新华网山东频道10月15日电(记者张晓晶)今年66岁的孟繁志是济南市黄台电厂的一名退休职工。几十年来,他把证件、日记、工资条、票据等物品分门别类保存,整理出一个资料齐全、颇具规模的家庭档案。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在这一本本档案中活画出来。

30年前,穷是最强烈的记忆

从上学起,老孟就有收集资料的习惯,后来,他把生活中各种资料也分门别类保存下来。他的家庭档案分为家史、证件、日记、财务、旅游、家用设备等16个门类,至今已经整理保存了43卷。

“30年前,穷是老百姓最强烈的记忆。”老孟从档案中找出1960年8月自己上大学时的一则日记,上面写道:“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粮食。早上我没有吃饱,中午没有吃饱,晚上仍然没有吃饱。晚上只喝了两碗稀饭,四两粮。”老孟说:“女儿看后笑着问:‘爸爸,你的日记真有意思,怎么一天都没吃饱啊?’我告诉她,那时抗灾备荒,全国人民都吃不饱。女儿的笑容消失了,吃不饱对她们这代人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经历。”

孟繁志的家庭档案里记录着上世纪60年代生活的艰辛,这一点仅从工资条上就能看出来。老孟1961年参加工作,工资25元,1962年涨到37.7元。1969年结婚后,夫妇俩一个月加起来共71元。老孟说:“一直到1977年,十几年间我们俩的工资一分没涨。双方都有老人要供养,每个月要给双方老人共10元,还有两个孩子,生活紧紧巴巴的。”

1977年,老孟的工资涨到46.72元,爱人40.06元,家庭月收入涨到86元左右,稍微宽裕一些了,但手头能活动的钱还是很少,柴米油盐都指望这几十元。有一件事,老孟至今念念不忘。“那时平常油不够吃,好不容易等到过年发油票,买了一脸盆油。因为一家四口住在一间12平方米的平房里,只能把脸盆放在地上。谁知,孩子调皮,不小心把脸盆打翻了。我和爱人赶快用抹布收,好不容易收了半盆泥巴油,舍不得扔还是吃了。”

那时候过日子能省则省。老孟学会了裁衣服,爱人给孩子做衣服,布也是挑处理的买。儿子比女儿大四岁,儿子的衣服改改再给女儿穿,女儿三四岁了还穿男孩的衣服。“有一回,爱人给我做了两件白衬衣,的确凉的。我舍不得穿,穿一件留一件,一留留了十几年,改革开放以后,衣服已经过时了。”这件过时的衬衣至今还保留在老孟的档案里,已经成了全家人关于那个年代的记忆。

日常生活中感受改革开放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孟繁志的工资收入逐步提高。1983年,老孟的月工资达到50多元;1987年,突破100元;1991年,涨到200多元;1993年400多元;1994年800多元;1995年,首次超过1000元。到1998年,孟繁志退休,他的工资已经拿到了1000多元。现在,退休职工的工资又有提高,老孟退休金2200多元,老伴退休金1000多元,老两口月收入3300多元。

相关专题: 65周年山东记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宋佳]

标签:档案 生活 30年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