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权威专家解读“史上最难就业季”


来源:中财网

近来,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却被“招工难”问题所困扰。一边是人才过剩,一边是招不到人,两难并存,原因何在?若往回看,“就业难”已存在多年,缘何一直未能解决?“就业难

近来,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却被“招工难”问题所困扰。一边是人才过剩,一边是招不到人,两难并存,原因何在?若往回看,“就业难”已存在多年,缘何一直未能解决?“就业难”又是怎样日渐突出的?本刊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分析这些难题。

当前,我国就业有三难,招工有二难

主持人: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具体表现在哪里?

周天勇(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西南财大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青年劳动者失业率仅为4.2%,而大学受教育程度的青年劳动者失业率达到16.4%,远超平均水平。据麦可思机构调查数据,截至今年1月底,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为35%,低于上届同期9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8%,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硕士毕业生为29%,低于上届同期7个百分点。由于近几年工资社保等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也用自动生产线等方式替代劳动力,导致2013年年轻人的就业形势趋于严峻。

苏海南(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所谓就业难,主要是三难,即大学毕业生,城镇40、50人员和80、90后农民工这三部分人的就业困难。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每年都高达600多万人,今年更接近700万人,据报载今年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率远低于往年;城镇40、50人员年龄偏大,技能相对较低,其中多数人由于原所在单位关闭、破产或单位经济效益差裁减人员而下岗,这些人求职非常困难;80、90后农民工不同于60、70后农民工,他们对就业的要求比过去高,除了希望获得应有的工资、社保外,还希望融入社会,有个人发展前景等,因此,这部分农民工想找到比较满意的岗位也比较困难。

所谓招工难,主要是二难,即难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某些高中端用人单位。前者如纺织、服装、制造、餐饮等,难以招到普通工人,一些地方的缺工率常年高达20%至30%;后者如高新技术企业或大中型企业以及某些机关事业单位,难以招聘到需要的高中端岗位人才。这些状况,由早些年只在东部地区、少数行业发生,逐步发展到今天东中西部地区、相当数量行业都出现,可见问题不可轻视。

阅读延伸一

两难并存,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

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既存在对立的一面,又存在统一的一面。矛盾之处在于前者反映劳动力的需求不足,而后者反映供给不足,需求不足与供给不足同时并存于劳动力市场明显是一种矛盾现象。统一之处在于大学生群体和农民工群体面临着同样的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条件,都需要在劳动力市场就工作岗位展开竞争,不同比较优势前提下竞争的结果自然不同,其就业的概率也不尽相同。

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调整过于缓慢,才使得高等教育显得相对过剩,而且这种相对过剩并非是一件坏事,而是为将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准备了更多的人力资本,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源泉。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

十年来,“就业难”发生了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主持人:近年来,大家都在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到底难在哪里?

李春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着重点并非是失业和缺乏工作岗位,真正的难点是找到令毕业生满意的并与其专业能力相符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就业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包括不公平竞争、缺乏信息渠道、高昂就业成本、受骗上当的风险,以及就业初期的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和生存环境恶劣。

主持人:10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状况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大学毕业生采取了哪些新措施应对就业难?

李春玲: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难点逐渐发生转变,他们的心态等也在发生变化。

1、毕业生心态变化。他们接受了就业难的现实,普遍降低了就业预期,对初职月薪水平的要求不断下调,以往难以接受的较低声望和较低专业技能的就业岗位现在也可以接受。

2、毕业生采取多种应对策略,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比如:申请入党、报考公务员、考取各类资格证书、争取实习机会、了解就业信息,等等。

3、失业率不高但就业率也不高,相当多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教育来推迟就业。

4、隐性失业现象突出。应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大约75%的人就业,而没有就业的25%的人,只有不到半数在继续上学,其余的人既不工作也不上学。如果有好的工作机会,他们马上就会就业。这些人就是隐性失业者,应届毕业生毕业一年期间的隐性失业率接近10%。

5、学校培养目标错位导致就业率两头高中间低。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和博士生,211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于985高校和普通高校。

6、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导致新的学校教育无用论。目前大约30%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许多学生对学校教育不满意,认为学到的专业知识无用,对专业课学习采取应付态度,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考研、学外语、考各种证书、兼职工作等方面。

7、就业满意度很低,毕业生频繁跳槽。有50%的人对自己的就业状态不满意,他们抱怨收入低、待遇差、专业不对口、没有发展前途等,这导致毕业生跳槽现象频繁发生。毕业半年内有27%的本科毕业生跳槽,而大专生则有48%跳槽;毕业三年内61%的本科生都跳过槽,79%的大专生跳过槽。

8、自主创业人数增长但失败者不少。近年来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稳步增长,但是创业之路十分艰难,失败几率很高。

不能将“招工难”解读为我国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

主持人:现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相当数量行业都出现了“招工难”问题,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

张车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当前,我国出现的“招工难”标志着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变成稀缺资源,但我们也不能将当前“招工难”解读为我国已经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实际上,我国劳动力绝对数量极其庞大,明年,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接近10亿,农村仍有大约1亿至2亿的富余劳动力。在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内,我国仍然有充足的劳动力供给。

主持人:既然我国有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为何又出现了“招工难”问题?具体原因是什么?

张车伟:当前,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企业的“招工难”,原因不尽相同。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沿海外向型企业受到较大冲击,不少企业开工不足,进而停产减员,导致农民工回流。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这些企业的外贸订单增长较快,用工需求迅速增加。因此,沿海外向型企业的“招工难”主要是由于国外消费需求增加所致。内陆地区“招工难”的原因则与此不同。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内陆地区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内陆地区承接了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随之出现了一些企业用工需求迅速增长,以至于难以满足的情况。内陆地区的“招工难”主要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需求的增加所致。

多个“不匹配”造成了有人无岗与有岗无人的“两难”

主持人:导致当前“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张车伟:当前的“招工难”更多的是一种结构性矛盾。所谓结构性矛盾,简单说来就是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匹配现象,这既可以来自于地区、行业之间的不匹配,也可以表现为劳动者素质技能与岗位技能需求的不匹配。由于无法实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配合,劳动力市场上既会出现有人无岗的现象,也会出现有岗无人的现象。

苏海南: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其原因涉及多方面,概括而言,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即低端产业比重过大,技术性要求高行业、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快。前者比重大,一方面造成这些产业持续生产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另一方面造成对低端劳动力需求大,同时却无法向劳动者提供发展前景,这都强化了这些产业企业招工难;后者发展慢,特别是其中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慢,导致白领、灰领岗位增加少,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二是劳动力素质结构不合理,大学毕业生实际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农民工和40、50人员就业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高中端劳动者数量少,造成许多用人单位想要的人招不到,不需要的人来应聘的一大堆;这一方面导致大学生,农民工和40、50人员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也导致部分用人单位招工困难。

三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比较困难,这些行业企业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劳动力的主要需求方,但它们面临的税费、成本上涨等压力大,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的动力和能力都不足,经济效益差,支付不起劳动者希望获得的较满意的劳动报酬,又无法提供个人发展前景,这进一步导致这些行业企业既想招工又招不来人。

阅读延伸二

导致就业难的落后观念

用人单位方面:过分关注毕业院校,选人学历化、名校化;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为减少成本,把工资压得很低;等。

大学毕业生方面:对自身的估计和定位普遍偏高,期望值过高;只想进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不愿到企业、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只想去大城市就业,去东部地区就业;希望到大企业就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缺乏自主创业意识;等。

两难可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中得到解释

主持人: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状况,是否说明我国大学生过剩了?

张车伟:我国目前拥有大学适龄青年1.2亿之多,虽然从毛入学率看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大多数适龄青年仍然被拒在高等院校大门之外,大学生招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从每万人拥有的大学生数量来看,我国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每万人大学生数量美国为520人,加拿大为580人,韩国为571人,而我国目前仅120人。即使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看,我国22%的比率同样远远低于日本的48%和美国的52%。很显然,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中国大学生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主持人: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数量那么多,他们是否出现过就业难?我国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哪些问题?

张车伟: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必然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目前出现的“招工难”似乎是在重复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大学生“就业难”就显得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相称。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带有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和结构性特征。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经济增长会更多地创造“生产性”岗位包括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岗位,而对知识和技术密集的“服务性”就业岗位拉动作用较弱。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就业恰好集中在“生产性”部门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部门,而大学生就业往往选择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性”部门,这样,“招工难”和“就业难”都可以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中得到部分解释。

我国经济增长的另外一个阶段性特征是对外部需求依赖过重,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和自主性不足。作为世界工厂,我国主要承担了产品的生产环节,与产品研发、设计和营销相关联的就业岗位都被国外“拿走”,而这些岗位恰恰都是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正因如此,我国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与经济高速发展极不相称的困难局面。

相关专题: 2013山东史上最难就业季  

相关新闻:

标签:就业 专家 解读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