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日照绿茶版图之变


来源:日照日报

不管是凭着那些北方绿茶的“第一”,还是靠着这些“唯一”,日照绿茶即使是大器晚成,却也稳稳坐住了“北方绿茶第一”的交椅。 日照绿茶的一帆风顺并不是凭空得来,而是日照人从开始就咬紧了牙关,为了保住日照茶的“绿色品牌”,可谓煞费苦心。

原标题:日照绿茶版图之变

本报记者田文阁陈晓波蒋月阳

茶虽一叶,包罗万象。

1958年冬,作为乡土树种引种的一部分,山东省林业厅从江南购进了2500公斤茶籽,在全省试种。第二年春,东港区的大沙洼林场有幸成为第一批试种点,虽然茶苗破土而出,但几天之后却因为冻旱交加而枯死。

1966年春,省商业厅等部门再次在鲁南四个县试种了25亩地茶,虽然这时面对的仍是持续的干旱和低温,但在东港区试种的7亩茶田却长出了绿茶,这不仅让北方实现了茶树生命禁区的突破,更让日照从此成为南茶北引的“始祖”。

从“默默无闻”到“黄袍加身”

日照绿茶好,这是但凡对茶叶有所了解的人,公认的一点。早在1974年,中国农业科学园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们,就对日照绿茶有过记载:“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比南方茶叶的茶多酚高出13.7%……”

日照绿茶的浓浓“绿香”在于它无与伦比的先天品质上。茶叶是大众之饮,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茶水爱好三分,茶叶虽然备受追崇,但茶树的生长却十分娇贵,不仅对气温、水源、防风等立地标准的要求十分挑剔,甚至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而日照的幸运恰恰就在于,北纬36°的位置。

日照地处高纬,濒临黄海、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茶叶越冬期比南方长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土壤多为棕黄沙壤土,显弱酸性,富含各种微量元素,这样的条件十分有利于茶多酚、氨基酸等茶叶内含物质的积累,在茶叶富含的儿茶素、芳香油等主要成分上,日照绿茶的含量都远高于南方茶。

在茶树树种的选择上,日照先后引种了龙井43、福鼎大豪茶等国家级无性系良种,并采用扦插繁育技术予以大面积推广。当时,日照市东港区还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十余项省、市下达的南茶北引、低产茶园改造、茶树抗寒良种选育、茶园优质丰产技术及茶园高效设施栽培等一系列攻关课题,专家“手把手”地教茶农种茶,茶叶产品也由单一的炒青绿茶发展到碧绿、雪毫、春毫、凤眉等十多个国家名优新品种。

多年来,日照绿茶正是凭着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际、国内的各类茶叶评比中,一路夺冠折桂,在山东省茶叶类产品中,是第一个获农业部级优质产品称号的品牌,并先后有多种茶被编入《中国名优特新产品精选》。

随着日照茶业的不断壮大,农户分散经营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虽然家家炒茶、户户卖茶,但市场上没有一个统一衡量茶叶质量的标准,导致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个别游商浮贩以次充好,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日照茶的信誉。

面对日照茶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政府“横”下心,坚决要把茶叶质量提上去!

“只有质量有保障,品牌才有生命力。”现任两城镇党委书记的陈为冰当时负责日照绿茶的宣传工作,见证了日照绿茶发展至今的脉络。

为了规范日照茶叶市场的茶叶质量,东港区专门成立了茶叶局,茶叶局不仅要负责扶持该区的茶叶种植,还要对茶叶生产、加工等环节进行监督,为了保证质量,东港区更投资200万元,上了一条专门的检测线,不通过检查的茶叶,就不能贴日照茶商标。

这一招,使得日照的茶叶市场,规范了起来。

除了监管,日照还注意引进茶叶“智慧”,推行标准化管理,提升产业品质。先后与国家茶科所、山农大等科研院所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提高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提升产业品质。

在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日照绿茶屡屡斩获绿茶界各类奖项:“雪毫”茶在1994年获得首届中茶杯二等奖,“春毫”茶获得1997年第二届中茶杯优质奖,而由东港区“茶业”龙头日照绿茶公司研制开发的“河山青”牌碧绿茶,更在1994年获得第29届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金奖后,又于次年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1997年“黄袍加身”,荣获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品牌产品认定。

从质量金牌到市场名牌,日照绿茶的发展过程虽然几经周折,但没有人能撼动日照绿茶的品牌。如今,日照绿茶不仅有北京、沈阳、哈尔滨等北方市场,在南方市场也大受欢迎,日照的绿茶香甚至飘扬到海外,日本、韩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各地区也都有了日照绿茶的身影。

更加需要说明的是,日照绿茶还有许多北方绿茶的“唯一”——— 东港区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建立北方茶叶示范区的协作关系,这在当时并没有先例;日照同时还建立了北方唯一的省茶叶质量监测监督站,这也是绝无仅有的。

不管是凭着那些北方绿茶的“第一”,还是靠着这些“唯一”,日照绿茶即使是大器晚成,却也稳稳坐住了“北方绿茶第一”的交椅。

不断提升内质,才是发展之根本

2005年,东港区是日照茶的集中生产地之一,为了扩大日照绿茶的品牌影响力,东港区在这年继续承办了第三届日照国际茶博会。

“先把茶‘炒’热!”时任东港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陈为冰对当时宣传日照绿茶的战略津津乐道。当时,第三届日照国际茶博会组委会专门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各大媒体纷纷对日照绿茶进行报道,日照绿茶在还没进入到茶客口中时,就已经大热。

同时,茶博会组委会按照“国际化标准,专业化水平”的原则,从规格到设施、服务全部按照国际惯例设置,涉及茶叶加工、包装、茶叶机械、茶道茶具等诸多领域。共设置国际标准展位150个,特展区展位20个,境外参展企业占7家以上。这不仅扩大了日照绿茶的影响力,更为日照绿茶招来了无数商机,以节会促市场,一举多得!

“日照为了保护日照茶的品牌形象,专门申请了日照茶证明商标,凡是符合日照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规定条件的,才可使用日照茶商标。这样,使用符合条件的日照茶加工生产企业均打出‘日照茶’的牌子,使日照茶对外形成合力,加快了产业化发展。”陈为冰一直对日照绿茶信心满满,每每提起日照绿茶的产业化进程也是慷慨激昂。

此外,东港区当年制定出台的《“日照绿茶”地方标准》也是日照绿茶发展历程中不可不提到的一个标志。该标准的设定,不仅标志着日照市绿茶生产、加工、销售有了自己的准则,也是山东省第一个茶叶地方标准。它主要规定了日照绿茶的区域范围、卷曲型和扁平型日照绿茶的质量等级、各等级的理化、卫生、感官等质量要求,同时还规定了生产日照绿茶在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加工技术、包装运输等方面的要求。日照绿茶生产的标准化因此得到了提高,茶叶生产单位的经营行为也得到了规范,在保护了日照绿茶品牌形象的同时,使日照绿茶品牌成为真正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日照绿茶的一帆风顺并不是凭空得来,而是日照人从开始就咬紧了牙关,为了保住日照茶的“绿色品牌”,可谓煞费苦心。

在全方位落实农民群众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同时,还制定了许多“土政策”,从茶叶“根”上下足了功夫。比如,“严禁喷洒有毒、高残留化学药剂;新茶园的规范必须选在背风向阳的半山坡,整地深度要达到1米,保证每亩茶地施足10吨以上土杂肥。”在此基础上,更要求种茶与深翻改土相结合,种茶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种茶与发展畜牧相结合,种茶与营造防护林相结合……建设日照独有的生态茶园。

上行下效,一些种茶大村也纷纷定出自己独有特色的村规:必须使用有机肥,禁止用化肥;大棚茶要配备二氧化碳发生器,以加大光合作用。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有些茶园还规定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有段禁止采茶的“休茶期”,而茶叶园更不允许旁人随便入内,进园采摘的人员,必须配备卫生部门发放的健康合格证。

这些政策不是旁门左道,而是日照茶农通向致富的“敲门砖”。这种“无公害”的茶叶使得茶叶内质大大提高,随之茶农每亩茶园的收入也都达到近万元。当然,东港茶自带的“紧箍咒”才是最令人拍案叫绝的,他们邀请来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和山东省技术监督局在东港区设立了江北唯一的茶叶质量监督站,定期对经营户的茶叶包装、质量进行抽查,对不合格的茶叶严肃查处,从根本上杜绝了破坏日照绿茶品质的现象发生。

就这样,日照绿茶一步步踏出了自己的名堂。也正是着一关关严以律已的规章,造就了日照绿茶泡出的沁人心扉的屡屡茶香。

古往今来,日照茶香万古留芳

日照不是现在才有茶,早在1965年前,日照人就有早上喝“饭茶”的习惯。

“从山上采把野茶,放在锅里馏馏,出来的汁水就是一碗热腾腾地茶。”对于日照人喝茶的历史,许多史书上都有考证。据说,是因为日照靠海,所以食物中含盐量大,喝茶水不仅能够中和身体中的盐含量,还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所以广受欢迎。

而要了解日照绿茶的发展史,阚君杰是不得不去详谈的一位。时任东港区茶业管理局副局长的他,是当年在日照引种绿茶过程中唯一一位学茶叶出身的本科生。

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毕业后,阚君杰被分配到了巨峰镇,从此一直在茶叶领域工作,虽然当时北方茶叶的发展空间并不如南方大,但怀着对家乡的热爱,阚俊杰依然回到日照,决心帮助日照的绿茶勘探发展之路。

“不是种苹果不挣钱,而是没有种挣钱的苹果!”阚君杰是个思想先进的人,他心里始终坚信,日照的农业结构调整会把茶叶当做发展的重点。

果不其然,1998年,东港区委区政府开始发展特色农业,而绿茶也被作为特色产业来培养,当时的人民公社刚刚解体,日照出现了“家家炒茶,户户升烟”的繁盛景象。此时的日照绿茶已经不再独有“茶叶”的意义,而是渐渐向“茶业”靠拢了过去。

“茶叶”与“茶业”,虽一字之差,其中的内涵却迥然不同!

日照的“茶龄”虽然不长,但却早已扎根在百姓心中。从当初逢年过节走亲串门时用报纸包着的“土特产”,到提篮小卖时的“大把抓”,再到大包干后茶农投亲求友卖的“面子茶”,日照绿茶在今天终于卖起了“品牌茶”。

靠茶农背着编织袋赶集,最远不过七八十里,而且卖来卖去还是卖给日照人自己喝;靠几个小有名气的“茶贩子”,他们的能耐有限,“贩”的动机也不可靠;靠机关企事业单位跑项目时用作公关礼品,“市场”份额十分有限。

要解决销售这个难题,就得靠政府!

为了坐稳“北方绿茶第一”的交椅,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业发展,建设北方第一绿茶基地的意见”,区、乡、村逐级“下放”年度发展目标,村、乡、区层层“上报”年终指标落实,无论哪一级,都是目标责任人,出了问题就得全权负责。

基于这一思路,政府对自身在茶业发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反复探讨,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的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对日照茶业规范进行论证评估;组建茶叶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 日照绿茶公司,该公司一期年加工能力占当时茶叶年产量的1/6。更重要的是,日照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还预留了茶馆、茶庄的位置,但凡是知道日照绿茶的人,都知道日照有支很好喝的“名牌茶”。

时光荏苒,如今的日照茶农早已不再是在自家支起小炒锅,自种自摘、自炒自卖,取而代之的是种茶的不再炒茶,炒茶的不再卖茶。这貌似无所谓的分工,却大大提高了日照绿茶的内质,从长远而言,更是培育日照茶业的开始。每年开春时,全国各地的人都会万分期待地尝上一口“日照新茶”,早已成了日照绿茶最好的金字招牌。

“日照绿茶从开始就是带着问题向前走的。”这不仅是阚君杰的观点,更是见证日照绿茶发展的一代人的共同看法。带着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日照绿茶”用一个统一的地理标志品牌不断地解决着问题,不断地向前大步迈进着。

这个过程,是什么也取代不了的一笔财富。

看着如今的绿茶在北方绿茶中的地位日趋稳固,阚君杰的心里也是有着说不出的美。

闲暇时候,阚君杰喜欢用四字诗歌将心里记载的日照茶叶发展的故事记录了下来,虽然诗歌的辞藻不尽华丽,但其中透出的朴实与真诚,恰恰与甘醇厚实的日照绿茶搭称了起来,就如至今依然布满老茧的他的手一般,藏着道不尽的故事和记忆,就如一幅气势恢宏的日照绿茶发展版图———

日照茶树,北方嘉木;

发展历史,共同追溯;

南茶北引,一九五九;

试种成功,一九六六;

北山双庙,成功最早;

推广发展,揭开史篇;

一九七零,西赵家庄;

队办联营,建成茶厂;

一九七三,全国会议;

交流经验,历史铭记;

一九七七,上李家庄;

专家指导,“雪青”飘香;

一九七九,区划会议;

山东入列,江北茶区。

相关专题: 茶来茶往 茶客行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黄珊]

标签:日照绿茶 茶叶 东港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