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袁洪刚:一叶一菩提


来源:黄海晨刊

袁洪刚,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山东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一级评茶师。帮茶农们解决茶树冻害等一系列难题的是袁洪刚——— 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

□袁洪刚简历

袁洪刚,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山东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一级评茶师。沂南县人,1959年11月出生。他从事北方茶业研究、推广30余年,主持研究了70余项茶业科研课题。近五年来,主持茶业课题项目17项,其中国家与省计划项目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专利8件;发表科技论文5篇,合著茶叶科普书1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90%以上,促使全省茶叶快速发展,茶园面积增加了30%,茶园亩产值也由3800元增至现在的6000多元,有的亩产值超万元,累计增加社会效益3亿多元,茶叶已成为山东省特色产业。1995年,他被日照市委市政府授予“科教兴市先进工作者”;1998年被评为“日照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荣获“日照市优秀专业技术人员”;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获“山东新农村建设突出贡献人物”;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1年获日照市“美好人物”和“道德模范”;2012年获日照市“劳动模范”,入选“山东好人榜”; 2013年入选“中国好人榜”。

北纬36度的生长环境,注定了日照绿茶的高品质。

然而,正因为纬度高,冬季漫长寒冷,极易造成茶树冻害,导致茶叶减产甚至绝收。

克服茶树越冬冻害,曾是困扰日照茶农们的大难题。

帮茶农们解决茶树冻害等一系列难题的是袁洪刚——— 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他从事北方茶业研究、推广30余年,主持研究了70余项茶业科研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为日照乃至全省茶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小茶叶,一生情缘。

摸到茶叶生长的脉搏

1966年日照“南茶北引”试种成功,长出了北方第一簇鲜嫩的茶芽,开启了山东茶业发展的先河。

纬度高、越冬期长、生长缓慢,使得日照绿茶具有“豌豆鲜、板栗香、嫩绿汤色、耐冲泡”的特点,被许多消费者视为茶中珍品。但是,冻害问题一直是制约北方茶叶发展的瓶颈。

1981年,临沂农校茶叶专业毕业的袁洪刚迎难而上,主持拟定了“茶树抗寒单株筛选研究”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拿到第一手材料,他克服生活和交通上的不便,几乎跑遍了日照的每一个茶园,走访了整个山东茶区。早年条件差,徒步几十里是常事,他历尽千辛万苦,四处征集历次冻害中表现抗冻性强的单株,进行自然鉴定和间接鉴定。为了探明茶树抗冻性,在无生物模拟箱的情况下,只能靠寒冷的早晨,对茶树叶片进行导电率测定。

天还蒙蒙亮,别人还在梦乡,而他在茶树资源圃每个单株采10张叶片,30多个单株就得采300张叶片,这一干就是一个多小时。经过多年的研究,选育出以抗寒性为主、产量与品质兼优的茶树抗寒单株10株,其中有两个单株已被认定为“鲁茶1号”和“鲁茶2号”新品种。

“种茶容易越冬难”“高产容易稳产难”,是北方茶叶生产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袁洪刚等人进行了“茶树速成高产‘区田’栽培技术试验研究”课题。

他一头扑进茶园,对茶树种植密度、配方施肥、蓬面盖草、薄膜覆盖、基部培土、以采代剪等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为了摸清温度、湿度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夏天,他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冬天,他冒着严寒,不分白天黑夜,持之以恒地蹲在茶园进行观测、记录。

这一蹲就是三年。通过与茶树的亲密接触,袁洪刚发现了茶叶的灵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摸到了茶叶生长发育的脉搏”。

功夫不负有心人,袁洪刚在积累了600多万个数据,整理了20余万字资料的基础上,终于总结出一套茶树速成高产的栽培技术,创造出“一年种、二年摘、三年亩产超百斤”的好成绩,该技术在全省迅速推广。

如今,作为南方来客的茶树,经过引种者精心研究,创出了适应北方生态的茶树栽培技术,使中国茶叶向北迁移了2—3个纬度。

有难题快找袁洪刚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作为一名沂蒙山区走出来的技术专家,袁洪刚以憨厚的性格、纯朴的感情与农民打交道。多年来,他结交了无数的茶农朋友,足迹遍及山东各茶区,处处播洒着春雨,给农民送去技术和财富,成为茶农最尊敬、最欢迎的贴心人。

在茶乡,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难题不用慌,快找老师袁洪刚。”

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大量种茶新手迫切需要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袁洪刚撰写培训教材50余期,印发明白纸5万余份,举办培训班600多期,培训人员近4万人次。有一次,一个村请袁洪刚讲课,计划四五十人的培训,结果,慕名前来学习的达到一、二百人,屋外人比屋里人还多。袁洪刚讲的课像磁铁一样吸引着茶农,茶农对科技的渴求也深深地感动着袁洪刚。为了及时解决茶农遇到的疑难问题,直接向茶农传授茶叶栽培管理技术,袁洪刚常年泡在基层,奔波在茶园、茶厂里,节假日也很少在家里过。2006年正月初五晚上,袁洪刚接到青岛市崂山区凉泉村刘书记请教良种苗木管理技术的电话,第二天一大早他自己驾车赶去,感动得刘书记直说:“谢谢!谢谢!”

新茶园发展需要大量的遮荫枝,为解决这个问题,袁洪刚又瞄上了“幼苗期茶园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经过用茶树与大豆、花生、豆角、大姜等经济作物进行间作试验研究,既解决了茶树遮荫问题,又增加了茶园收入。特别是茶与大姜间作,效果非常理想,1998年在莒县桑园板石河村试验茶园,亩收入达8600元,茶苗长势良好,现在他又发明了草+膜模式。

在成果转化上袁洪刚又是一个急性子,经常亲手示范,有时还承诺推广。1987年春,在薄家口进行更新复壮技术推广时,当时茶农怕春末进行修剪把茶树剪死了,对该技术不接受,袁洪刚大胆地承诺:“剪死了我负责”。结果,一年下来,在他的悉心指导下,0.7亩茶园实施更新,当年收入1.8万元,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第二年茶树生长茂盛,产量、品质达到投产茶园高水平。很快这一技术得以快速推广,众多茶农得到了原以为不可能得到的实惠。接下来,茶树新品种示范、无公害示范、有机茶示范、生态调控示范等等一个个新技术相继展开。 

相关专题: 茶来茶往 茶客行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黄珊]

标签:袁洪刚 菩提 茶树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