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对不起中国人”需理性看待
2013年11月26日 15:11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人民币对不起中国人”需理性看待 改革开放带来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人民币实际汇率自然面临着长期升值压力,这种压力只有两种渠道可以化解,一是名义汇率升值,二是通货膨胀。事实上,中国货币当局选择
原标题:“人民币对不起中国人”需理性看待
改革开放带来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人民币实际汇率自然面临着长期升值压力,这种压力只有两种渠道可以化解,一是名义汇率升值,二是通货膨胀。事实上,中国货币当局选择了一条折中的稳健路线。
误解往往是伤害的根源,正因为如此,消除误解是减小伤害的重要前提。近日,人民币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边,新近公布的10月CPI同比增幅上升至3.2%,通胀压力微显;另一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升值,一度创下6.0802的记录低点。近年来曾被反复聚焦的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再度引发社会热议,甚至有居民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吐槽“人民币对不起中国人”。
居民担忧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值得重视的是吐槽事件潜在传递出的两层信息:第一,普通民众对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存在误解;第二,人民币“外升内贬”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
因此,理性看待吐槽人民币,有两项工作值得重视:一是通过预期引导减小不必要的误解,二是通过政策改进最小化可能的福利损失。
基于经济理论和现实数据,“外升内贬”的严谨内涵需要澄清。在货币对外价值一边,人们习惯于盯住某个双边汇率,但关键在于本国货币兑一篮子货币的价格;在对内价值一边,人们习惯于看到物价上涨,但影响汇率的是相对通胀。只有一国对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出现升值,且伴随着相对更高的通胀水平,才能严格说是“外升内贬”。
“外升内贬”是一种阶段性现象。根据BIS的权威数据,2005年7月至2013年9月,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上升了28.58%和38.13%;根据IMF和中国统计局数据,2005年7月至2013年10月,中国月均通胀率为3.08%,2005年至2013年,全球年均通胀率则为4.03%,其中新兴市场年均通胀率为6.43%,中国长期相对通胀水平并不高;但2008年2月和2011年7月中国通胀一度走上过8.7%和6.45%。数据表明,严谨来看,人民币“外升内贬”不是一种长期现象,而是时有时无的阶段性现象。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说的是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国家的实际汇率存在长期上升的压力。对于中国而言,改革开放带来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人民币实际汇率自然面临着长期升值压力,这种压力只有两种渠道可以化解,一是名义汇率升值,二是通货膨胀。事实上,中国货币当局选择了一条折中的稳健路线,但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民币持续升值和通胀并存的格局。
联系内外一起看,“巴-萨效应”下的两难选择是人民币“内贬外升”的主因。如果拆开来看,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又有各自独有的原因,人民币升值是人民币汇率在制度改革过程中自发趋近其均衡水平的必经过程;人民币时有发生的对内过快贬值,一定程度上则与经济结构失衡、货币阶段性超发和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等因素有关。
正确认识“外升内贬”的现象本质,接下来,需要搞清楚的是,“外升内贬”为何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并易遭到吐槽?原因在于,作为失衡现象,它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中国外贸企业大多居于国际贸易价值链的中下游,对汇率变化极为敏感;在整体通胀水平尚属温和的背景下,以房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压力。
有鉴于此,政府需要强化政策、尽力减小“外升内贬”的福利损失,具体来说:一是要继续稳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避免人民币汇率在外部压力下单边过快升值和波动加剧;二是要继续强化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不跟随国际上近期出现的竞争性宽松潮流,保持货币供应的适度增长;三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小对投资的依赖,进而避免中国需求推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带来输入型通胀;四是要加强对贸易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的政策扶持,引导其走集约发展、内在竞争力提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五是继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调控,避免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六是要加强预期引导,避免非专业、非理性的言论引发市场不必要的恐慌。
相关专题: 人民币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