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造血干细胞移植诞生记:成熟案例证明储存价值


来源:齐鲁网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疾病方面已卓有成效。造血干细胞的来源最初只有骨髓,后来在外周血和脐带血中,也发现了可用于人类移植的造血干细胞。那么,这项技术是如何诞生的呢? 日本的原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疾病方面已卓有成效。造血干细胞的来源最初只有骨髓,后来在外周血和脐带血中,也发现了可用于人类移植的造血干细胞。那么,这项技术是如何诞生的呢?

日本的原子弹爆炸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此后,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人类能免于遭受辐射侵害的方法。第一个实验是在老鼠身上进行的。1956年,Barnes和Loutit观察到在实验鼠模型移植进的脾细胞中有抗白血病效应,因而提出骨髓移植可能产生抗恶性肿瘤的治疗作用。他们还观察到给予异基因而不是同基因骨髓细胞的动物死于“消耗性疾病”,也就是现在认识到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E. D. Thomas在狗身上实施了第一次移植,使用的是大剂量放疗,J. Van Bekkum则建立了猴子的第一个移植模型。1959年,第一例人类骨髓移植证实了这个概念,即输入骨髓可以在给予致死性放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提供造血重建。E. D. Thomas移植了2例进展期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在大剂量全身照射后给予同基因移植物;患者顺利植入但是在几个月后死于复发。G. Mathe使用异基因骨髓治疗经历了辐射泄漏事故的若干患者,大部分都自身造血重建而存活下来。1965年Mathe第一次描述了一例同胞骨髓移植的长期植入,表现为嵌合、耐受和抗白血病效应。虽然移植本身是成功的,患者最终死于慢性GVHD。1970年,M. Bortin报道了1958年至1968年间实施的203例移植,在研究发表时只有3例是存活的。主要的死亡原因是植入失败、GVHD和复发。

在这些令人挫败的结果之后,只有少数研究中心坚持下来,而移植例数迅速减少。重大的进步是来自于J. Dausset和J. J. Van Rood发现的HLA体系。选择HLA相同同胞做为骨髓供者减少了排斥和GVHD的风险。

而脐带血的价值被意识到则到了20世纪70年代,1974年,报告证实人类脐带血中含有造血干/祖细胞。如今,40年已经过去了,脐带血跟骨髓一样,成为帮助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重建的“大救星”,并用众多成熟的案例证明了它自身的储存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山东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翟婷婷]

标签:造血干细胞 价值 案例证明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