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淳大宝:曾经与永恒


来源:凤凰网山东

这次由温琴佐·桑弗先生和曾毅先生策划的“走进百年巨匠,收藏世纪经典”展览,仿佛向我们拉开了一条西方美术史的长卷,让我们有幸在同一时间里跨越了700年的文化历程和艺术变迁,找到认识和解读这段历史的最直观

这次由温琴佐·桑弗先生和曾毅先生策划的“走进百年巨匠,收藏世纪经典”展览,仿佛向我们拉开了一条西方美术史的长卷,让我们有幸在同一时间里跨越了700年的文化历程和艺术变迁,找到认识和解读这段历史的最直观资料。当我们回顾这些历史时,它们似乎是当代艺术之过去形态,作为文化遗产成为了“曾经”,但要知道,它们正是当时的当代艺术,并被定位于那个时代最具先进性、革命性和代表性的经典艺术,于是,历史的车轮带上了它们,直到今天和未来。作为一名油画家,我想试着在极为有限的篇幅内,通过几位艺术家和几幅作品与艺术爱好者们一起体味这些时代精神,而非仅仅叙述大家所熟知的过去。正如国人对国画经常有着不必言喻的相通,那是因为观者和艺术家们流着相同的血脉,解读西方绘画也同样需要回归到创作的本源。  

首先我们看到了一些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当时的人们惊叹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成就之高以及学术思想的自由,这和中世纪对艺术及科学的严重束缚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主张下,宣扬人文精神。艺术家们也在努力地打破常规,让整个社会都为他们的新想法激荡,此时艺术的全部内容在于自由的思考,以及神性向人性的转移。  

因此,有着探究一切之冲动的莱奥纳多·达·芬奇自然成为了这个时期最富盛名的艺术家之一。与文艺复兴之前的作品中将宗教精神图示化的手法不同,这个时期艺术家所绘制的主题更加贴近生活,笔下的人物也已非叙事之用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栩栩如生。达·芬奇的胡须或许正如自画像中这样垂下来,五官的形状也被画得十分逼真,眼睛里充满着对世界的渴求和探究。在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启发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尝试着去理解一些物理法则。大约1425年,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通过几何法则发现了图画中构建空间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透视”,比起以上帝为中心,透视是更加以人为中心的视觉现实。此外,较之中世纪艺术很少运用光线处理画面,文艺复兴艺术开始注重对光的描绘来捕捉物体形象的明暗变化,使画面层次分明,立体感增强。因此,这个时期艺术上的成就自然与人类在科学上的探索是分不开的,达·芬奇便是凭借数学及物理方面的造诣,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数字视觉化,使其作品更具启发性。  

文艺复兴给艺术带来的深度,不仅仅只是维度的增加:二维到三维,还有人类视觉以外的“维”,也就是说,当绘画中的内容达到“看上去很像”这一简单层次的满足时,更高的审美层次就会出现。艺术家们开始质疑现实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他们的思想被最前沿的观念占据着,纷纷尝试各种不一样的手法来质询世界。17至19世纪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变革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努力挣脱文艺复兴“再现性”的艺术创作观,在经历了热情动感的巴洛克风格以及华丽细腻的洛可可风格后,借着法国大革命的东风,进步艺术家们踏上了通往现代艺术的道路,出现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等众多流派。但不管怎样,媚俗、矫饰、肤浅,无文化根基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好像总被艺术史所排斥,即便短暂流行,也会转瞬即逝,不管当时的人们是否认可,历史总是不可抗拒的为人类留下了更具崇高性的经典之作。   时代精神总在优秀艺术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世纪以来,继印象主义之后,现代工业和机械文明使得一些艺术家产生复杂的态度,传承十九世纪的绘画风格显然无法令他们满足,艺术思潮此起彼伏,更多流派的出现及发展使得西方现代艺术日益成熟。受塞尚、梵高、高更三位“现代艺术之父”的影响,各流派都逐渐有了自己相对鲜明的特点。例如以马蒂斯为首的野兽派,强调形的单纯化和平面化,同时追求画面的和谐和平衡感;以布拉克和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继承了塞尚的造形法则,将自然物象分解成几何块面并重新组合,形成看似分离实则有序的画面,从根本上挣脱了传统绘画的视觉规律和空间概念。至此之后,较之以写实和模仿为基础的传统艺术,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特点的现代主义绘画成为了画坛主流趋势,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动作画派、波普艺术等竞相登台,各领风骚。在对待历史遗产方面,它们更重视对原始社会艺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美术、希腊古风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研究,在现代艺术的作品里,我们似乎总能找到这些更为古老元素的影子。  

毫无疑问,帕布罗·毕加索是现代绘画的主宰者之一,为二十世纪艺术史刻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个好斗又才华横溢的小个子精力充沛,情人无数,作品产量极高,包括油画、版画、雕塑、陶艺等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毕加索很清楚现代艺术之所以现代,是因为它全然背弃了过去属于权贵阶级的虚华风格,他无意以赏心悦目来取悦大众,他必须让自己搭上这班自由列车。毕加索眼中的世界和别人不同,在他笔下那些跳离了视觉习惯穿插于时空之中的线条和形状间,隐含着简洁、稳固和坚实。毕加索籍着放大物体,宣示他已穿透表现直达核心。正如这次展览我们所看到的部分作品,他画过许多扭曲变形的肖像,身体各部分被重新排列组合;他唤醒了一些古老的符号、神话和梦境,当大家都认为那是遥远的过去式时,他却认为它们仍在我们身边。在西班牙内战和纳粹占领法国期间,毕加索坚定地站在民主和进步势力一边,并创作出了以祖国苦难为主题的著名历史画《格尔尼卡》(一个被轰炸的小镇)。2003年,美国在联合国的代表团决定提议以武力干预伊拉克,记者会上他们盖住了挂在墙上的《格尔尼卡》复制品,他们认为画中尖叫的妇女、燃烧的房子、断气的婴儿和参差不齐的线条会让人分心。难道这不是对艺术力量的最高礼赞吗?在面对艺术巨作时,就算有着至高权力和摧毁性武力的人,还是会在心灵被震撼的瞬间甘拜下风。  

当然,新形态的艺术最初总是要饱受争议甚至批判的,梵高一样,毕加索一样,安迪·沃霍尔也是如此。曾经有记者这样问沃霍尔:“大家说你的艺术根本不是原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沃霍尔:“哦,是的。”记者:“为什么赞同?”沃霍尔:“因为它们确实不是原创的”。记者:“你只是在复制常见的物品吗?”沃霍尔:“是的”。记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的去复制而不做一些原创呢?”沃霍尔:“因为这样做起来更简单。”记者:“难道这不是一种玩弄公众的手段吗?”沃霍尔:“不是,我只是单纯喜欢这样做。”这正是安迪·沃霍尔特色的开始,不仅仅是假发、墨镜,还有他怪异、冷淡的举止,但这种不寻常的方式似乎很奏效,他把他的作品甚至他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引领当时社会时尚潮流的品牌,并在艺术界掀起了一场至今也未止息的风暴。   我之所以举安迪·沃霍尔的例子,并非因其他艺术家没有伟大贡献,而是沃霍尔的艺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数字社会里,似乎与大众生活特质更有关联。安迪·沃霍尔所看到的世界是正受着上世纪50年代消费革命影响的极盛时期的美国,沃霍尔热爱这个大量生产物品的时代,他有意识的将身边一切消费品作为创作原型,纸箱、可口可乐、皮鞋等等,也将很多世界名人的照片以机械的模式呈现出来,当然也包括这次展览我们所看到的毛主席头像。他在印制的作品上加以绘制,细节被简化成强烈而花哨的卡通式的色彩,大概源自儿时喜欢拼贴画报的习惯;流畅的墨渍线条是他善于运用的大学时期钻研过的技法。这一切在当时的艺术界可谓是巨大的创意,也使沃霍尔成为了波普艺术的领导者。为了进一步表明他对所谓原创性的排斥,沃霍尔称他的工作室为工厂,至此,他的作品几乎完全摒弃了手工绘制的方式,更多的使用他在60年代初所发现的丝网印刷术并加以流水线生产。他有意识地运用广告手段和技巧,并懂得事物的无限复制。在如今,安迪·沃霍尔如同一枚时尚标签,将高雅艺术转变为一种现代消费文化的品牌,影响着人们看待艺术的方式,这难道不是最另人惊叹的“原创”吗?   时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上世纪60年代,现代艺术之后就是当代艺术(也被称为“后现代艺术”)的开始了。当然,艺术史这样分期是为了解读起来更明晰,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截然的界限,直到今天,不光现代艺术还在,古典艺术精神也依旧闪耀着光辉,只不过它们不再是一定时期内最前沿的形态而已。当代艺术的定义边界目前非常模糊,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大地艺术等等,各种前所未有的思想、形态、手段并存着,它不仅没有一个统一的风格,也不存在共同的美学主张,甚至它的语言是你想象得到或想象不到的任意可能的组合,并同样体现在架上绘画之中。架上绘画作为当代艺术的展现方式之一,时而被排挤边缘化,时而又被倡导回归。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当代艺术和走在任何时代的前沿艺术一样,仍是一次对当下世界全新的思考、探索或质疑。意大利当代艺术家米莫·帕拉迪诺便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画中融合了各类甚至毫不相关的文化和艺术式样,光怪陆离的造型和组合,孩童式的色彩和线条,似乎以当代人惯有的随意调侃着社会,当然,他的其它作品中也不乏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之作。  

由于我们正身在其中,因此即便对当代艺术下定义或谈作用,相信也会因无法把握历史的纵深而难以更准确。不管怎样,一位不会被遗忘的优秀艺术家一定是敏锐和勇敢的,他可以更早的感知到这个时代的集体精神诉求,并通过自身的真实体验和个体表达来展现,他必须承受得住因超前的这半步而引来的批判和质疑,甚至毁灭性的打击,但历史的钟摆不会因任何人而停止,也不会因任何曾经有过的否定而丢弃真正经典的艺术作品。

相关专题: 欧洲经典美术大展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李静静]

标签:淳大宝 曾经 沃霍尔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