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打工妈妈陈素琴:抛下女儿是心中抹不去的伤痛


来源:中国新闻网

陈素琴一家人。图/ 受访者提供 人物介绍:陈素琴,是纪录片《归途列车》中的主人公,是从四川到广东打工的普通农民工,也是在女儿不到一岁就不得不外出打工的妈妈。陈素琴和她的丈夫一路从广东到四川,再从

陈素琴一家人。图/ 受访者提供

人物介绍:陈素琴,是纪录片《归途列车》中的主人公,是从四川到广东打工的普通农民工,也是在女儿不到一岁就不得不外出打工的妈妈。陈素琴和她的丈夫一路从广东到四川,再从四川到广东,夫妇俩用微薄的收入抚育家乡留守的一双儿女,期待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改变命运,却事与愿违。每年一到春运,陈素琴就要和无数的农民工一起,集体经历各种艰辛返乡过年。而这也是陈素琴一年中唯一能感到幸福的时刻,与家人重聚、享受天伦,对这位打工妈妈来说,也是唯一赎罪的机会。

走进陈素琴所在工厂时,正是晚饭时间。因为只有半个小时休息,大多数工人都放下手里的活冲到楼对面的食堂,整个厂房,只剩下一男一女还在工作。

俩人看上去有四十岁,并排坐着,女人眉头紧锁,手腕纤细,穿着粗布深色衣裤,腰间裹着围裙,长发随便扎在脑后,一抬头,现出很长的抬头纹;男人的表情倒是平和得多,五官轮廓明显,两个人都安静地盯着手里的布和缝纫机的针。这个女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陈素琴,而男人是她的丈夫张昌华。

夫妇俩都是来自四川省广安市大安镇回龙村。1990年,他们扔下刚出生八个月的女儿给外公外婆,到广州打工。

“离开家,一心想着赶紧到城里找工作能赚钱养活孩子。那时候女儿不到一岁,我是掉着眼泪出去的,最后一次抱她是在我妈妈家。出来以后每次收到家里的来信我都会掉眼泪,饭都吃不下去。如果要看信的话,就得把饭吃了再看。”陈素琴是个老实人,不太会拒绝别人,有问必答,张昌华只是默默听着。两个人始终没停下手里的活。

赚钱为了让儿女好好读书

陈素琴和丈夫都生于1960年代末,两人相差一岁。因为穷,他们都只上完小学便辍学了。整个80年代,他们都在务农,这时,中国的南部地区正在崛起大片的工厂,急需大批工人去完成大量的外贸订单,于是,农村中有眼光的人开始迁移到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做起了产业工人。

陈素琴和丈夫便是最早被裹扶在这持续二十年的迁移潮流中的两个人。他们的家乡四川省广安市大安镇回龙村,地处四川东部,景色秀美,但交通不便,经济以农业为主,人均田地又很少。他们说,从当年到现在,不出门打工,在村子里会被人看不起,被骂“懒”。

抛下刚出生的女儿南下,对于陈素琴来说,是心中抹不去的伤痛,但支持他们的动力也很强大:赚了钱,让儿女好好读书,将来上大学,不再重复他们的命运。因此,陈素琴和大女儿张琴每周一次的通话中,陈素琴不变的嘱咐是:要好好读书。往往是这边重复唠叨着,电话那边的女儿便不答话了。

在电话另一头的老家回龙村,夕阳下,女儿张琴正熟练地挥动镰刀割草,割了整整一箩筐后才回家。这一年,张琴17岁,已长到一米六出头,和父母身高差不多了。

不远处一幢二层小楼,就是张琴家,这是用张昌华和陈素琴多年打工攒下的钱,最近两年盖成的。但也只有一幢楼房,三间卧室,一个客厅,除了一台很小的电视机、冰箱和几件简单的家具外,家徒四壁。

张琴蹲在门口,把刚背回来的菜叶切成段。村子里像他父母这么大的人都外出打工了,和她一样大的孩子,到了上高中的年纪也辍学打工去了。

终于,张琴决心要离开。她觉得这里“不好玩”,已经辍学打工的伙伴们,过年回来展示他们的新手机、新衣服,描述城里的生活,令张琴向往,她也并不认为,好好读书,能带来多好的机会,更不愿再依靠父母生活。

这一年给外公上坟时,她哭着说:我不想见到爸妈,你也知道,我和他们的关系一直不好……“这里一直是个伤心的地方”。

张琴说,“我要追求自由。自由就是幸福。”

相关专题: 母亲节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陈素琴 女儿 妈妈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