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赵紫林先生和他的绘画艺术
2014年01月13日 16:48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整理
作者:赵雪松
石涛曾说:“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赵紫林先生的画作虽入手于我国历代诸大家,但并未落前人窠臼,而是通过长时间深入揣摩体悟,再以其天赋才华,刻苦实践,探索出一条自我绘画之路。我们在其作品章法结构、新
石涛曾说:“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赵紫林先生的画作虽入手于我国历代诸大家,但并未落前人窠臼,而是通过长时间深入揣摩体悟,再以其天赋才华,刻苦实践,探索出一条自我绘画之路。我们在其作品章法结构、新颖意境、笔墨造形诸方面,都可明显地看出画家的思想观念和创作意图。画有定理,没有定法……赵先生深明此理,果能掌握此一规律,必能为我国花鸟画开拓新的前景,创作出更具时代性不朽之作。
一一摘自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孙瑛为《赵紫林中国画展》所撰前言
身居黄河岸边的妙处在于,每遇胸中块垒需一吐为快,每有旷世感叹需抒发于无言,就可以信步来到堤岸,俯瞰滚滚东流水,遐想天地人物,多少英雄豪杰,高德大才如日月精华,高悬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之上,皎洁而辽远。让我们感到亲近亲切的是,作为当代著名画家的赵紫林先生,也是倾听着黄河的涛韵,以黄河般坚韧、执著的跋涉迎来自己艺术的黄金期和一世盛名的。身为晚辈,我有幸与紫林先生同寓一城,常能聆听到他有关人生艺事的情
睿智之言。每每沉浸在他那散发着强烈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的画卷之中,联想到机智幽默,举重若轻,寓哲思于质朴平淡的谈吐和他纯洁自然的生活,我就深深地悟出什么是阅尽沧桑的成熟。尤其是他的画,成熟得那样熨贴自然,毫无雕饰之嫌,像深秋的枫叶,那样浓艳,浑厚;像陈年老窖的高粱酒,那样浓烈、纯正,余味无穷……紫林先生是一位艺术气质丰沛、画路极宽的画家,他的画或以笔墨见长,或以章法取胜,或致力于塑造形象,或醉心于技法探索,作品既有恢弘的气势,酣畅的笔墨,又有深遂的意蕴和盎然的情趣。他的情感、功力、悟性相倚相生,高度融合,终使他成为当代画坛成就斐然而且很有潜力的画家。
如今,年逾花甲的紫林先生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完善着他的艺术人生。
人生篇
在中外的艺术史上,考察许多卓有成就的艺术家的生平,有一种现象耐人寻味:经历过童年、少年,一个有着优越条件、心灵的成长一片坦途的生命,反倒不及那些自幼就受到磨难,心灵遭受着不应有的淘洗和精神抑制的人在日后的创造性劳动中,所展示的艺术才华。紫林先生的艺术因子也许最早就发蒙于他幼年时所遭受的生活磨砺和因此带来的孤独、内向和执拗的性格。
他1937年2月3日也就是农历丙子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博兴县纯化乡东王文村一个祖祖辈辈务农的家庭。用他的话说, 父母给予他的唯一的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诚实、勤奋、俭朴” 的品格。他的幼年时期正值战火烽烟,国民经济千疮百孔,农民生活更是难得温饱。紫林先生五岁那年,村里“天花”流行,已有好几个小伙伴染疾身亡,他也未逃厄运,身染重疾,生命垂危,全靠父母精心呵护,以生计作抵押四处求医问药,才把幼小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来。年仅40岁的母亲因劳累过度,头发几乎脱光了,父亲也生了一场大病……每每回忆起这些忧伤的往事,先生的泪水就会盈满眼眶,也正是这些亲人的深情,使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强烈愿望自幼便深深埋在他的心中。
长期抑郁的生活环境,也激发了紫林先生的好胜心,他从读书中得到巨大安慰,建立起改变生存现状的信念。“别人能做的事,我也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我也要做到”,自幼铸成于心的这一信条,成为他整个人生的座右铭,成为他获得艺术成就的性格基石。 他总认为自己是一只笨鸟,事事处处都要先飞。“笨鸟先飞”便成了他勤奋的原动力。为了安慰多灾多难的父母,他在学校里拼命读书,在家从不惹事生非。当父母看到他考试第一的学习成绩、听到邻里对他“仁义、聪明”的赞许时,愁苦的脸上便增添一丝自豪。只有这时,他才感到莫大的欣慰……1951年他与二哥一同报考全区唯一的一处高级小学一一纯化完小,
双双考中,但由于家境贫寒无力供应,只能先让二哥入学。第二年,仁慈开明的父母不忍心再让他失去求学的机会,他以满分的成绩再次考取了那处向往已久的高级小学。而父亲和大哥则外出打短工挣钱糊口,姐姐用亲戚家的一间小屋专为两个弟弟做饭,供他们上学。幸亏学校改制,二哥提前半年毕业,考入国家供给生活费的初级师范,以减轻家庭无法承受的经济压力,他才得以完成高级小学的学业,并于1952年提前半年毕业,又顺利考入博兴中学(初中)继续他的学业。
1959年于桓台一中高中毕业考入山东艺专美术系接受他梦寐以求的正规的美术教育,他成了东王文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大学生。从此,他的人生就同绘画艺术紧紧拥抱在一起,须臾未曾相离。
在紫林先生孤独的童年生活中,有一样珍贵的东西安慰了他寂寞的心灵,那就是离大地最近的,最富有人性的民间手工艺和大自中的小生灵。这个沉默的小男孩,是乡村木工、铁匠、裱糊匠、捏面人、剪纸花等手艺人劳作时最忠实的观众。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回到家就自己动手玩一玩,那是他最初的创作。小锯、小槌、小钻一大堆,简直成了一个小作坊。久而久之,不仅家里的家什他可以帮着修理、制做,就连邻居有什么需要干的手工艺事,或是打油买盐算不出的账目,也要喊他去“排忧解难”。他还喜欢喂小狗小猫小兔,喜欢养鸡养鸭养鸽子,放牛割草拾柴更是他放学后的“常规作业”。他还喜欢写写画画,常常见他用木棒或小砖头,在墙角下或空地上画些猫捉老鼠、山羊抵角之类,虽然有时让人很难分辨是羊是狗,是鸡是鸽,很难捉摸这些小生灵的作为,但他依然画得津津有味。他的这些充满童心稚趣的“杰作”引起周围小伙伴们的好奇,有的成了“义务解说员”,慢慢得到父母和老师们的关注与鼓励,开始把这些图画移到纸上,继而成了邻里房内土墙上的装饰品。对民间手工艺的模仿和对小生灵的描描画画,不仅使他的手变得灵巧,还深深地启迪了他对美的发现和追求,而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朴素、向善的品质和生动、自然、理想的美学精神,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赋予了梦幻般辽阔、坚实、深厚的根基和灵感。也正是民间艺术的魅力,使他从小养成了“看、想、做”的习惯。不好言语,不愿出头露面,不喜欢凑热闹,他专注于
手和心灵的协调,专注于对创造的遐想,这也正是一个艺术家最本色的人生情态。他高中毕业,报考了美术院校,当时有些教师很为他惋惜,因为他的数理化成绩一直非常突出。但只有他理解,艺术之梦对于他生命的份量;只有他知道,那些童年时光里,民间艺人们所给予
他的那些渗透在心灵深处的东西。
紫林先生的学生时代是异常艰难的。他总是省吃俭用,最大限度地减轻家庭的负担。每逢从学校回到家里,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干这干那,想让整年操劳过度的父母能喘口气。在学校他总是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不辜负父母、兄长和老师的期望。
在高小读书时,学校离家10里路,要在校食宿。为节省伙食钱,每逢星期天,从家里带上一小罐咸萝卜条,就是一周的“蔬菜”。每天上晚自习,8个学生一组,围着一盏用墨水瓶做的小煤油灯,两节自习下来,眼睛一眨像有砂子,两个鼻孔成了黑窟窿。当时一心
想到的只有学习、奋斗,其他均置之度外。读高中时,曾在麦假期间,为县木材公司运木材,两人拉一辆地排车,由索镇到张店,一日往返近百里,一连十余天,挣了20来元钱,便十分满足,因为又够大半学期的生活费用了。童年时,大哥因辍学把一支自来水笔送给了他,他一直用着这支笔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笔尖粗了,就在石头上磨一磨,直到参加工作后,他才让这支陪伴了他整个学生时代的水笔退了役。
我还听紫林先生讲过他星夜返校的事:他读高三时的一天,因拖欠生活费太多,学校让他回家取钱。他于是日行90多里路回了家。到家时天色已晚,但屋里却没有点灯。当知道父亲和大哥上了河工,家里连打油买火的钱也没有时,哪里还忍心跟母亲说这次回家的真情,然而细心的母亲已猜透了儿子的心思。第二天见母亲坐立不宁,显然是在为钱犯愁。为不再让母亲犯难,也不要耽误太多的功课,他决定下午就返校。临走时,母亲又狠了狠心,挎
着家里仅有的半箢子大豆到供销社卖了两元四角钱交给了儿子,这时天已日头偏西,母亲明知儿子只身一人要摸黑走百十里路,很不放心,但她了解儿子的脾气,叮嘱了几句,还是让他上了返校的路。当时紫林先生为了抄近道想直插柳桥上张北公路,不料走着走着误入了田间小道,天色已黑下来,看不清远处哪是树木哪是村庄,一时迷了方向,不知所措。转身看到远处有一亮光闪动,断定那里一定有人,走近一看,田头有一间小土屋,住着两位老人,他说明原委,善良的老人劝他住下来,待天亮再赶路。回校上课心切的紫林先生哪里肯听,老人只好领他到一条大道上,并嘱咐说:“今晚是北风,只要背着风走,就能到张北公路了。”不知走了多久,终于看到汽车的亮灯,心里踏实了许多,便加快了早已疲惫的脚步。待真的踏上公路时,只觉得又困又累,两眼睁不开,两腿像被磁石吸着一般,只好靠着路边的一棵大树,坐下来稍事休息……忽然听到汽车喇叭一声响,先生一惊,睁眼看时,一辆汽车疾驰而过,意识到刚才似乎已睡了过去,立刻站起来,强打精神继续赶路,再睏再累也不敢再坐下来。就这样,沿着公路,迷迷糊糊,走啊,走啊,一直走到东方发白,发红。到达学校时,同学们刚下早操,他跟同学们寒暄了几句,洗了把脸,又像往常一样,自习,吃饭,上课……
先生讲到这里,眼里含着泪花,嘴角却挂着自信又自豪的微笑。
上大学期间,学校每月如数发给饭票和菜票,自己吃饭已无大问题。他又常常节省下部分菜票,用来购买必须的学习用品和资料。久而久之,因营养不良,又加读书熬夜睡眠不足,结果得了水肿病。学校发给他部分“康复饼”(用谷糠、地瓜面和豆粉制的一种饼干),他仍舍不得吃,悄悄带回家给积劳成疾的父亲……就在他大学毕业等待分配工作时,曾对先生寄于厚望并为其辛劳一生、年
仅63岁的父亲,没能看到儿子的回报就与世长辞了。
1961年,紫林先生以全优成绩大学毕业。日后的岁月他把自己的全部情怀奉献给了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事业。他心神专注,耐得寂寞,孜孜不倦,不懈耕耘,40年如一日。一批批学生在他的精心指导下走出滨州,走出山东,走向全国,有的已是画坛上的丹青高手。一张张精美的画作从他的笔下走向社会,走向群众,走向精神的高地.人们敬重紫林先生,因为他的绘画,也因为他的人品,人们敬重德艺双馨、谦和朴诚、桃李满天下的赵紫林。
艺术篇
在紫林先生几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花鸟画一直是他苦苦钟情、倾力最大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领域。长期以来,他以炎黄子孙得天独厚的感悟,深谙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无以伦比的博大精深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他以扎实的传统功底,颖哲善悟的天赋,锐意创新的意志,力图在本民族传统绘画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把握自己与自然的契合点,寻觅当代人的审美变化,用自己酣畅的笔墨,创造出了大量饱含激情、底
蕴丰满、具有个人风格的花鸟画作品.而在追求花鸟画的艺术境界方面,紫林先生显示出了他超拔不凡的领悟与融会贯通能力。
绘画艺术的高境界,是“意”与“境”、“形”与“神”的统一。古人对其辩证关系多有精辟的论述,诸如“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恽格《瓯香馆画跋》)“神出于形,形不开则神不现。”(莫是龙《画说》)“神形兼备”、“似与不似之间”等等。紫林先生在领悟这些精神的时候,并不是靠抠字眼,不是靠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意识来完成实践的,他靠的是画外的人文阅读和不断提高艺术修养来完善自身的人生境界;靠的是锤炼笔墨,使之准确传达感觉的纤毫,意识的旨趣。因此,他的花鸟画象外之意高蹈精神的启示,意中之象处处凝结散发着引人遐思的感觉和象征。他曾提出“以神取形”的艺术主张。率意赋形,精笔传神,意蕴超乎象外,就成为他花鸟画艺术境界的一个表征。比如他的画作《岱宗汉柏》、《逆风》、《鱼乐图》、《经霜益艳》等,无一不是意在笔先,以精美艺术形象的塑造,以一笔一画、一枝一叶的象征性内涵,拓展出联想、想象的审美空间,其妙境、灵境、趣境的实现,达到了人间体味、天机神理的融合。“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静化,又使心
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用美学家宗白华的这句话来描述紫林先生花鸟画的艺术境界是恰如其分的。
紫林先生对艺术境界的追求,得益于他善于处理感情、生活与功力三者的关系。他十分
推崇徐渭、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的艺术,下苦功探索这些大家的笔墨技巧和美学思想。博取厚积,造诣日深,使他为营造升华自己的艺术境界打下了“内功”。他曾生动地比喻:基本功是炸药,激情是火花;炸药积蓄越多爆炸力就越强,但没有火花的引爆,炸药再多也不会发出强光和巨响。“欲深必广”是他一贯的治学主张,也是他对艺术创造的真知灼见,更是他自身艰辛探索的真实写照。他多次去北京参观故宫博物院,登长城,去西安瞻仰半坡遗址,观赏秦陵陶俑、汉墓石雕,虔诚地接受中华古老文化的熏陶。他游历过五岳三峡,亲身体验祖国名山大川之雄奇,也出国领略异国的人文和自然风光。他寒暑不辍,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实现着他的执著追求。由此想来,他的花鸟画创作绝非“一鸣惊人”,更不是靠臆想来等待创造灵感降临的。
紫林先生是一位热爱生活、向往自然的画家。他不善于和人打交道,不善于摆弄复杂的人际关系,乃是因为他的心灵有着超凡脱俗的大地情怀。因此,他的花鸟画中,无论取材还是意境的创造,无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天真无邪的盎然情趣。“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石鲁语)。从把握主客体的契合点中将生活美创造为艺术美,是紫林先生的又一重要的审美追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历代名画记》),这是中国绘画带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以造化为师,就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深入细致地观察感受自然景物。中得心源,就是把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体悟,升华为富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紫林先生深得其中三昧,始终遵循这一创作原则。几十年来,他扎根于黄河三角洲的农村,怀着无比的真诚与热忱,沉浸在对生活与自然的体验之中。家乡锦秋湖畔的芦苇,黄河岸边的柳影,芦花飘散时的肥蟹,秋日田园中的蔬果……凡生活中的竹兰梅菊,松柏葛藤,禽鸟潜鳞,无不进入他的视野和笔端。更有记忆中童年时代在家乡的芦苇丛中与小伙伴们打草、赶鸭、挖螺蛳的种种充满乐趣的场景,像一幅幅电影画面时时重现于他的脑海,撞击出“借笔墨以写天地而淘泳于我”的感情火花。当地农家爱养鹅,鹅会看家,发现陌生人进院,就迈着笨拙的四方步,伸长脖子匆匆赶来,“嘎!嘎!”地下逐客令。《鸣声迎来不速客》把鹅的这种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曾见过他的一幅名为《雏鹅》的小品,画面上两只稚拙可爱的小鹅嬉游于水中,一个曲颈,一个伸脖,相依相偎,顾盼之间流露出一种人间童稚两小无猜的天真情趣,十分感人。在这种意境的构成中,渗透了紫林先生无比强烈的生活观和艺术观,那就是自然、纯洁,同时具有着内在的浓烈和执著。
长时间直接地面对生活的体悟与揣摩,使紫林先生笔下诞生了许多新颖的构思和表现手法。这些手法虽人手于历代诸大家,但并未落人前人窠臼。通过那些清奇、灵动、脱俗、新颖而又富有天然野趣的艺术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崭新的对现实的认识和选择,对生活的竭诚和热情,对时代的信念和赞美,对家乡热土的眷恋和向往。所以,紫林先生的花鸟画创作不是承袭古人,不是闭门虚构,而是长期钟情于生活的结晶。这是衡量艺术家创作质量的一个标尺,这是时代的要求,这更是社会观众喜爱赵紫林花鸟画的重要原因之一。
虚实黑白是绘画艺术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得妙境”(笪重光《画筌》),无笔之笔,看似空白,实则是画家匠心独运的安排。虚处藏身,弦外之音,墨外之趣,以有限表现无限,利用空白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联想领域。在计白守黑、追求奇趣方面,紫林先生的笔下常有佳构,令人惊讶他的大胆,拍案他的奇思,回味他对绘画哲理的深悟和手心协合。《天趣》、《同憩》、《秋塘即景》、《田园卫士》等作品,都达到了“但见花鸟、不见纸绢”的境界。“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紫林先生善于删繁就简,创造单纯而鲜明的艺术形象,虚实相彰,疏落有致,浓墨见淡,平淡见奇,清淡处稚趣天然,无墨处神韵独造,充分显示了他把握艺术分寸的高度功力和对生活素材的概括能力。
有艺术评论家指出:“紫林先生的画路极宽,绘画语言极具独创性,绝无似曾相识的模仿痕迹。”正是因为他宽广的画路和独创性,我以为准确评价他的画是一桩困难的事情,因为,没有现实的依傍,也难找历史的直接勾连。但有一点可以认定,他的绘画不是空穴来风,他深知唐宋画的严谨法度,元人画的深邃意境和笔墨情趣,明清大写意的鲜明个性。他更拥有“兼收并揽,广议博考,自成一家”的艺术魄力。那么,他刻意创新的艺术动力来自何方呢?考察他的创作,我认为这个动力来自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一画家站立在时代生活的高
度,站在人与自然的现实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上,用至纯至德至美的笔墨所发出的对于纯朴人性的咏叹,对于大地情怀的归依,对于自然之梦的深沉追思……而无论笔墨功力,学养情操,紫林先生当属全面而有高度开阔而不乏奇崛的当代知名画家的行列。他正按照“技道两修”的治学方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意境宏阔,取象简约,笔墨雄浑,情趣浓郁”的艺术追求,默默耕耘,孜孜以求,逐步深化和提纯对艺术的体悟和实践。
成就篇
紫林先生是那种大器晚成的画家。这种晚成,是他严苟于自我,对社会与艺术的一种洞察和谦虚.他常说“不足月的葫芦成不了器”。他总认为自己的画还不够成熟,不想急于求成,但深知他的画友却对他开玩笑说:“再熟就烂了!”。就这样,在朋友们的一致鼓动下,年近花甲画了40多年画的紫林先生才在1990年参加了《滨州中国画研究会八人晋京画展》,第一次将自己的19件作品向社会展示。这第一次亮相,就引得社会方方面面的一致惊讶和赞叹。中国画研究院长刘勃舒、研究员著名画家孙瑛、裘辑木等看完画展后,对紫林先生的
画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功力深厚画路宽,构图、设色超凡脱俗,激赏之情难以言表,遂建议他举办一次个人画展。1990年10月,紫林先生应正式邀请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展览馆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
著名画家崔子范和著名画家孙瑛欣然题写展签,撰写序言。此次展出作品99幅,引起京城同行的广泛赞誉,纷纷称赞紫林先生“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新华通讯社因他一年两次在中国画最高艺术殿堂一一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画展,便报道为“梅开二度”。中央电视台当晚播放了画展的开幕实况。山东电视台、滨州电视台和其他新闻媒体相继作出了报道。参加全国中国画理论研讨会的著名画家和评论家观看画展后在座谈会上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赵紫林的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厚的传统功力,深邃的意境和鲜明的个性。这四点同时在一位画家的画中体现出来是难能可贵的。”《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北京日报》、《团结报》、《华声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报》及《美术》杂志等报刊纷纷刊登展览消息,发表紫林先生画作及艺术评论文章。新华社高级记者、《瞭望》周刊主编对紫林先生进行长达两个小时的专访,撰写题为《赵紫林和他的画》的文章在《瞭望》 周刊作专题评价。《现代中国》杂志的中文版和几种外文版都在彩页上以显要位置向海内外读者介绍他的画作。
1991年,由全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央美院教授刘开渠先生题写书名的《赵紫林画集》由中国出版社编辑出版,由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分别向国内外发行。声名鹊起的紫林先生,迅速被社会各界所承认和钟爱,有数十件作品被中国画研究院、《瞭望》周刊社、《现代中国》杂志社、青岛博物馆、加拿大画廊、香港画廊等艺术机构收藏。数十件作品作为珍贵礼品带往国外。不仅在国内,连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及港、澳、台的友人也纷纷收集他的作品。
1992年春节前,淄博市人民政府慕名邀请赵紫林先生创作了《酉年大吉》年历,印刷13万份,赠送全市烈军属、伤残、复员、退伍军人,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他的传略和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中华人物志》、《中国当代名人大典》、《世界美术全集》(华人卷)、《世界东方文人画集》、《现代中国绘画》等书。2003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当代美术家.赵紫林画选》。
2004年有两幅作品被收入《中国中青年美术家作品选集》。紫林先生的成就还体现在他对滨州地区美术教育事业所做出突出贡献上。1961年他到北镇中学任美术教师至退休,几十年如一日,以自己的艺术思想和高尚的道德胸怀,勤奋施教,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美术人才。他向高一级美术院校输送了许多优秀新生。全区活跃在美术创作领域中的中青年美术工作者,绝大部分出自于他的门下,有的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影响。紫林先生的名字与滨州的美术教育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学生谈起来都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从赵老师那里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如何老老实实做人、怎样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品格”。1992年,他被选拔为滨州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5年被借调滨州教育学院任教授,1996年被省教委命名为“优秀教育工作者”,1997年被评为“先进政协委员”,他是2、3、4、5届滨州市政协委员,6届市政协常委。他以自己勤奋的艺术创造和对美术教育的执著奋斗,为我区文化繁荣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紫林先生德高望重和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有口皆碑,退休后又被推选为滨州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他办事认真,果断,主事公道,无私奉献,很快使全区美协工作出现了团结、务实、向上的新局面。近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又任命赵紫林先生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齐鲁创作中心副主任,兼中国美术家协会齐鲁创作中心黄河三角洲写生基地主任。他为美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继续发着光和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几十年沉浸在艺术创作中,不觉时光匆匆。已过耳顺之年的紫林先生在创作之余常常漫步在黄河岸边'遥望滔滔逝水,感念苦难而又多情的土地。他常常一往情深地回想家乡的人与事,那些老人和儿时的伙伴;麦垛,牲口,磨盘;那些不
知名的乡间艺人;想起为他的成长倾注过心血的老师:孙英魁、高子明、刘东宾、耿子英、任传忠、吴承祀诸先生……桑梓情怀,使紫林先生无论顺逆,无论穷达,无论平凡显赫,都未曾忘记来自家乡的声音。他常说:“我的艺术,同我的生命一样,是生我养我的土地给予的,是哺育我成长的前辈给予的,那里有无尽的情怀、才思和灵感……”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