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铁匠面临失传 济南“非遗”遭传承危机
2013年08月06日 18:11
来源:齐鲁网
章丘,向有铁匠之乡的美誉。“猫蝶富贵”节目一开始,先由5名表演者手持5对插有牡丹花的花瓶,以不同的队形变化,构成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据了解,现可以查证的“砸山东”的传人名叫宫希顺,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叶,现在还健在的传人宫德顺已有82岁高龄,仍可演奏“砸山东”。
原标题:章丘铁匠面临失传济南“非遗”遭传承危机
章丘,向有铁匠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章丘铁匠们为谋生四处奔波,足迹遍及祖国各地,故又有“章丘铁匠遍天下”之说。章丘人民儿千年的铁匠生涯,形成了独特的生活风俗。而这一风俗,也被有关部门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悉,当年章丘铁匠技艺之精,甚至可以达到手工制作快枪的程度。根据有关资料:当年沂水县青旗会总教师张恒远,曾来章丘聘请名铁匠刘干臣去其老家东营庄(今属沂南县)兵工厂(即铁匠炉)督造大刀、铁矛、快枪等武器。心灵手巧的章丘铁匠,在一没有图纸、二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奇迹般地造出了可以和兵工厂产品媲美的新式快枪。此后,分散在各地的章丘铁匠们又陆续造出了机关枪、迫击炮等现代武器。
作为一项独特的非遗项目,近儿年,章丘市一直在努力,希望将这些风俗保护并发扬下去。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昔日的铁匠多数进工厂当了机械工人,风箱变成了鼓风机,手锤变成了夹板锤、空气锤,手工铁匠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关于铁匠的生活风俗也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25日,章丘文化馆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确保此种习俗不被后人遗忘,他们专门组成了普查整理小组,对风俗原貌进行普查整理,并做好动态保护。“在旅游景点,比如朱家裕等地方,设立与铁匠有关的民俗娱乐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现场参与打铁体验等等。”
今年10月,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在济南举行。截至目前,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名参加,参展项目达到239项。一场“非遗”盛会即将在泉城上演。
作为一座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济南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目前经批准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0多项,种类涉及民间曲艺、故事传说、手工技艺等多个方面。
然而,在这些被称为历史文化“活化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相当一部分却不得不面临灭失的危险,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人难寻。
“猫蝶富贵”当年曾获全国大奖如今只能在书中看到
“猫蝶富贵”是流传于天桥区北园沃家庄、北坦庄一带的民间舞蹈和灯种艺术。据《天桥区志》记载:“‘猫蝶富贵’就其名称而言,‘猫蝶’是‘耄耋’的谐音,有祝长寿和富贵之意。上世纪30年代初沃家庄首创这一灯种,每年春节到四乡演出,后北坦每年也演出这一灯种。”1937年抗战爆发后,“猫蝶富贵”逐渐停演,直到1948年济南解放后,才又重新进行组织、排演,并于1954年4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民间艺术二等奖。
“猫蝶富贵”节目一开始,先由5名表演者手持5对插有牡丹花的花瓶,以不同的队形变化,构成一幅幅精美的图案。随后,花瓶引蝶出场,并有两只幼蝶从大蝴蝶翅下飞出。此时,花园的卫士———猫出现在高台上,见到两只幼蝶,便从高台上翻下,与两只幼蝶嬉戏。忽然,两只老鼠偷偷跑人花丛将花朵摘落,猫追捕老鼠将鼠捕获。最后,花枝抖动、彩蝶纷飞,猫与幼蝶嬉戏于花丛中,把整个舞蹈推向高潮。
可是,如此精美的舞蹈表演现在却濒临灭绝。近日,记者在天桥区沃家庄、北坦等当年“猫蝶富贵”的流传地发现,儿乎没有人听说过这一民间舞蹈,只有极少数老年人表示自己小时候曾看见过。“早就不演了,‘猫蝶富贵’在解放前后还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就没见过再有演出。”今年已63岁的李贵辰告诉记者,他小时候非常喜欢看“猫蝶富贵”,“这种表演俗名叫蛾子灯,那时候村里的队伍一到春节农闲就到外村串演,大家都很愿意看。”
据当地老人讲,当年“猫蝶富贵”的表演者现大多已去世,就算当年演“小蝴蝶”的小孩,现在也差不多到了古稀之年,无力再进行表演。所以,当地很多人都没有见过“猫蝶富贵”的表演,有的人甚至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如今,只有在一些专门记载民间舞蹈艺术的书籍中,才能找到“猫蝶富贵”的扮相造型及动作演示。
“这么好的表演要是失传了真是太可惜了,其实那些动作倒是也不难学,只要有人愿意学,根据动作和走动线路的记忆,说不定还能演出来。”谈起儿时的记忆,李贵辰不无遗憾。据了解,为了恢复这一传统舞蹈,目前天桥区文化部门已着手寻找相关老艺人进行座谈、记录资料,希望能将“猫蝶富贵”传授给喜爱它的年轻人。
“王皮跑灯”160余年的民间戏只有春节偶能见到
“王皮跑灯”原是流传于平阴县郭柳沟村一带的民间秧歌戏《十八大姐逗王皮》开场时的一段灯舞。之所以叫“王皮”,是因为该剧中的主角姓王名兴春,是个皮匠,所以人们叫他王皮。“王皮跑灯”集舞、乐、歌、丑于一体,整个舞蹈自始至终都在不停地跑动,因此被称为“跑灯”。
“跑灯”所用的灯有各种形状和色彩,计有伞灯八盏、花灯八盏,另有“顽童”一名。其中,舞伞灯者为男性,动作洒脱刚健,跑起来脚下生风;舞花灯者均为女性,动作娇柔俊俏;“小顽童”多系丑扮,动作跳跃,翻滚腾跃,表演诙谐,妙趣横生。
根据平阴县文化馆的相关资料,“跑灯”主要流传于平阴县郭柳沟村,距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现已传了六代。起初,郭柳沟村村民只是凑在一起唱唱“王皮调”,到了光绪年间,村里便组织起了半专业性的农村戏班“王皮社”,平时从事农业劳动,农闲时搭班演戏,春节期间经常应邀到邻近乡镇村演出。据说每次演出时,都能把半个村的人引来观看。
不过,当年的盛景如今早已难觅,只有春节时才能偶尔看到一些演出。平阴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跑灯项目的挖掘恢复需要专项资金,县里为此支持了全套服装和道具。“每年春节期间,村里还有演出活动,去年有专门组织的中老年舞蹈队,排了排‘王皮跑灯’。今年的任务,是用这个调式,演出儿场现代戏,特别是农村题材的戏。”
“砸山东”面临严重濒危状况政府决定重点保护
“砸山东”,一个非常奇怪的名字。其实,它是以镟子、锣、鼓、大钹、小钹五件民族打击乐器组成的锣鼓乐队进行演奏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长清区龙泉官庄,因表演气势宏大,粗犷豪放,节奏颇具动感而得名。砸,就是敲响的意思,由于名字易为人误解,很多艺人称之为“响山东”。
据了解,现可以查证的“砸山东”的传人名叫宫希顺,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叶,现在还健在的传人宫德顺已有82岁高龄,仍可演奏“砸山东”。
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砸山东”已面临严重濒危状况,以前的老人相继谢世,而现在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无人热衷于这种艺术形式,再加上当地无资金保障,无排练场地,导致这一艺术形式面临失传。
据该人士介绍,目前济南市已决定,以龙泉官庄为中心,对“砸山东”进行重点保护,利用农闲季节,集中搞好“砸山东”的排练、培训。同时,不断参加大型汇演,如春节、元宵节、国庆节等大型活动,不断提高艺术水平。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