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清津:山东城镇化发展“东冷西热”


来源:凤凰网山东

日前,山东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山东省将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以本地城镇化、县域城镇化为重点,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城镇化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不仅要合理地规划城镇化布局,而且要合理地保护好一些能够体现本地农村文化的村庄。

资料图

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农民“市民化”成为大势所趋。城镇化取得成就的同时,资金、土地、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困局也逐渐显现。如何推进城镇化科学实施,突破困局,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农民?

由凤凰网山东举办的2014山东新型城镇化系列沙龙第一期拟于2014年3月底在济南市举办。省内金融名家、相关专家学者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共聚一堂,探讨济南新型城镇化的破局之路。本次沙龙以“济南城镇化·困局与变革”为主题,将围绕济南“就地城镇化”、“城镇化格局”、“总部经济”、“产业支撑”、“ 园区经济发展机遇”等多个议题展开讨论。

目前,从总体上看,山东省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速度不快,与国内先进地区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镇化率居全国第14位,仅仅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比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大省低10个百分点以上,这与山东省作为沿海大省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其城镇化的发展和新部署更是受到全省的瞩目。

产业聚集推动现代城镇化发展

凤凰网山东: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但是三四线城市的农民既想拥有城市户口也不想放弃土地,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张清津:农民不想放弃土地,存在这种顾虑也是非常合理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目前农民拥有土地还有利可图。另一个原因是就业稳定性,现在大多数外来务工者到城里就业只是打工,工作性质并不稳定,农民就会存在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因此,农民也就不愿意放弃土地。

目前,大家对城镇化的理解存在一种误区,很多人认为只要农民进了城就是城镇化,实际上并非如此。城镇化首先应该是就业问题,农民进城以后需要有稳定的生活来源。现代城镇化首先是一个产业城镇化,城镇化首先需要达到产业聚集。必须要先把产业集中到城市中来。只有产业集中才会产生就业机会,有了就业机会人口才会聚集起来。

现代社会组织打破农村传统社会节奏

凤凰网山东: 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原有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将发生极大变化,那您认为这会对依附在农民身上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影响?

张清津:城镇化对农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来说,农村是一个人情社会。过去,农村是和家族势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中国的农村社会并没有组织,后来才逐步建立起来镇政府、乡政府、村委会这一系列农村社会的组织。在此之前。农村社会实行的是保甲制,那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组织。而现在,政府已经在农村社会结构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另外,从就业方面来说,过去农民如果家里遇到困难,主要是靠亲戚朋友,血缘关系来维持,而有了企业、公司以后,就将这些过去的社会风俗改变了。公司企业都是社会化的组织,公司的老板可能是一个你完全不认识的人,但是,只要你进公司就业,他就会为你提供收入。农民的经济来源成了主要依靠外人,而不是本家族之内的亲戚朋友。

因此,农村这种现代组织的出现,就已经打破了原来传统的社会节奏。这就是现代社会对传统社会的冲击。现在,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青年集中到城镇企业就业,农村社会也会逐渐像城市社会一样,形成一种由大量陌生人组成的社会,而不是原来的家族社会、熟人社会,这就形成了一种本质的变化。农村的制度也应该有非正式约束向正式约束过渡。

另一方面,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农村文化,仍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提到保护农村文化,很多人可能认为挑选几个历史文化名村来重点保护就够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农村文化不仅包括历史文化名村,也包括一些普通的村,包括普通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之后都非常重视保护农村文化。现在很多官员恨不得一夜之间将农村变成城镇。但如果没有农村,中国还是中国吗?

所以,城镇化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不仅要合理地规划城镇化布局,而且要合理地保护好一些能够体现本地农村文化的村庄。其中包括一些历史文化名村。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城镇化发展 山东省委书记 城镇化建设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