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孙伟: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提高农民工待遇


来源:齐鲁网

山东省常务副省长孙伟接受齐鲁网专访。在社会救助方面,山东省把帮扶困难群众、加强“老小孤残”保障摆到重要位置,有力提升了对困难群体的服务保障水平。下一步,山东重点将按照国务院已经出台的决定,和山东省的45个配套文件、28项制度,狠抓落实,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真正上一个新台阶。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让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山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生建设,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前已形成了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为补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多项制度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养老保险改革方面,着眼于保障群众老有所养,努力消除群众后顾之忧。

2011年底,山东省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实现了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两项制度的全覆盖,全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都有了制度保障。但由于两项制度分设,缴费档次和标准不一样,待遇也不一样,而且不便于统一管理。因此,2013年,我省将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缴费档次全省统一为100元至5000元12档,城乡居民可自主选择缴费档次,享受到了同样水平的养老保险待遇。到今年9月底,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472.6万,1337.6万名60岁以上居民按月领到了基础养老金。

山东省已连续10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目前,每月人均养老金达到2346元,360万企业退休人员得到了实惠。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也由每月65元提高到了每月75元。

到今年9月底,全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341.6万,比去年增长3.6%。同时,将被征地农民纳入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对新征土地人员实行“先保后征”,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

对上世纪由于历史原因,在企业工作但未参加过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退休人员,从2011年11月开始,通过一次性补缴15年养老保险费的办法,纳入了养老保险范围,按月发放基本养老金。到2013年底,全省共有19.6万人纳入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月人均养老金718.5元。

在医疗保险改革方面,着眼于保障广大群众病有所医,努力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针对新农合制度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缴费标准和报销比例不统一,补偿方案不一致,为缩小城乡医保差距,今年1月,正式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工作,建立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各市根据实际,确定一个或多个缴费档次,打破城乡居民身份限制,允许居民自愿选择档次缴费。同时,合理确定门诊和住院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支付比例,确保整合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总体待遇不降低。

目前,全省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年度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达到25万元以上,超过了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倍;居民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7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到今年9月底,全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1840.6万人,比去年增长1.7%。城镇居民医保参保2113.9万人,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农村居民医保参保5918.68万人,覆盖率达99%。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医疗保障。

在总结新农合大病保险经验基础上,今年,山东省结合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即对参保居民年度住院医疗费用,在基本医疗保险补偿后,个人负担1万元至10万元部分补偿50%,10万元以上部分补偿60%,最高补偿标准为每人每年20万元。考虑到与新农合重大疾病医疗保险的衔接,今年对患20类重大疾病发生的医疗费用,仍按病种补偿,明年起再统一按医疗费用补偿。半年来,已补偿大病患者33.9万人次、4.2亿元,大幅降低了参保居民医疗费用负担。

2011年11月,山东启动实施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全省17市之间全部实现了异地就医互联互通。到今年9月底,全省联网医院达113家,结算6.9万人次,统筹支付9.77亿元,方便了参保人员看病就医,提高了结算效率,解决了异地就医看病贵、报销难、负担重的问题。

为解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护理问题,省里确定,从明年1月起,在东营、潍坊、日照、聊城4市开展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索建立社会化的职工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在失业保险改革方面,着眼于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努力促进其尽快就业创业。

到今年9月底,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128.3万人。为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连续8年提高了失业保险金标准,今年人均达到850元/月。

2011年,山东建立了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到目前累计为失业人员发放价格临时补贴6153万元,减轻了因物价上涨对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影响。

今年,省里出台了失业保险支持企业转岗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的补贴办法,对符合条件、组织富余职工开展转岗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并在本企业安排工作岗位的企业,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此外,山东通过开展试点,将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小额贷款担保贴息等纳入了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项目范围。2014-2018年,省政府每年将从失业保险滚存结余基金中安排不少于10亿元,作为省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各市在按规定每年从失业保险滚存结余基金中安排市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今年1-9月份,全省失业保险支出各项补贴4亿元,受益人员28.13万人;补充小额贷款担保基金3.65亿元。

在工伤保险改革方面,山东提高工伤保险金标准。到今年9月底,山东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1399.4万人。为保障工伤人员基本生活,全省连续10年提高了1至4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目前,1至4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月人均达到2260元,生活护理费达到1435元,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达到954元。

同时,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从今年5月1日起,将省属驻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纳入了工伤保险,为实现工伤保险职业人群全覆盖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另外,解决了工伤保险历史遗留问题。12.6万“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了工伤保险统筹。

在生育保险改革方面,山东不断完善生育保险政策,巩固扩大覆盖面,进一步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到今年9月底,全省生育保险参保1018.4万人,比去年底增加44万人,参保人数和基金征缴保持稳定增长。提高服务保障水平,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机制逐步完善,基金共济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各地普遍实行了生育医疗费用按病种结算,部分市实现了生育医疗费个人零负担,职工生育保险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社会救助方面,山东省把帮扶困难群众、加强“老小孤残”保障摆到重要位置,有力提升了对困难群体的服务保障水平。

今年,山东在全国率先以省长令形式发布了《山东省社会救助办法》,整合救助资源,健全救助体系,着力构筑“8+1+3”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以8项救助制度为主要内容,以社会力量参与为重要补充,以核对机制建设、监督管理、法律责任3项措施为保障的社会救助体系)。

此外,200个省直单位的3万6千多名党员干部参加了帮扶活动,共联系困难家庭3957户、8956人,向困难群众赠送慰问金、慰问品256.6万元。17市共有64.2万名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29.7万户、57.4万人,向困难家庭赠送慰问金、慰问品合计1亿多元。

自2013年10月1日起,全省享受低保待遇的80-89岁、90-99岁老年人和所有100岁以上老年人,分别按照每人每月100元、200元、300元的标准发放高龄津贴,全省20多万老年人受益。

自今年起,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根据其失能程度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的护理补贴,全省大约有30万老年人受益。

在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方面,山东提高了离退休劳模荣誉津贴标准。从今年8月起,将离退休全国劳模、省部级劳模荣誉津贴分别提高为每月200元和每月180元;1979年以前(含1979年)获得上述荣誉称号的每月再增加40元;并向年满60周岁的省部级以上农民劳模发放同等标准荣誉津贴。

另外,对全省穆斯林农户和城市穆斯林低保户发放牛羊肉价格补贴。2013年,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348. 9万元,对全省穆斯林农户和城市穆斯林低保户共11.2万户,按每户120元标准发放了牛羊肉价格补贴。今年,又将补贴标准提高到了每户200元。

同时,提高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生均经费补助标准。从今年起,山东省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生均经费补助标准从原来的8000元提高到了10000元。内地西藏高中班、威海海北高中班学生生均经费补助参照新疆高中班标准执行。另外,山东还研究设立省政府励志奖学金,鼓励在本省就读的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孙伟介绍,山东坚持市场化、社会化的改革方向,按照“开正门、关后门、堵旁门”的原则,继续深化公务人员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在全面完成已推出的改革任务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建立无房职工长效补贴机制,建立临时周转房制度等改革,进一步规范省直单位住房制度。去年以来,山东在抓好城乡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对省直部门实施了一系列住房制度改革。去年下半年,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大举措,开展了兑现省直房改职工一次性住房资金补偿挂账。这项工作直接涉及489个单位、2万多人。经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到2013年底,已全部兑付完毕,共发放本金和利息3亿多元。1998年以来延续16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全部解决。

孙伟指出,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高度重视,将深入调查研究,细致统计测算,加强风险评估,周密制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按照改革时间表积极推进,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有效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2015年年底前完成全省党政机关公车改革任务。

下一步,将重点建立社保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保待遇与缴费更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险发展、努力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三步走”

在山东,教育综合改革有“三步走”的思路。孙伟称,“三步走”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第一步”是指前年和去年推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这项工作确实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第二步”是指今年正在研究推进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第三步”我们指的是已经在研究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际上,教育综合改革涉及面广,老百姓也最为关心。孙伟介绍,相关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是叠加进行的,并不是说走完那步再走这步。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情况,孙伟介绍,近两年来,山东省坚持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有力支撑,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和有效突破口,还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进行整体设计,协同推进,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去年,山东已经连续出台了45个配套文件,建立了28项制度,可以说在省级层面基本形成这个政策体系,所以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务院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走在了全国前列。孙伟表示,有七个方面的工作是协同推进:第一个是,以考试招生制度为突破口,建立上下衔接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第二个是,以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重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个是,以实现产学良性互动为出发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第四个是,以优化结构和提高素质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五个是,以加大和整合财政投入为抓手,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第六是,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制度改革为着力点,推进多元办学、教育家办学;第七个是,以加强市域统筹为切入点,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下一步,山东重点将按照国务院已经出台的决定,和山东省的45个配套文件、28项制度,狠抓落实,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真正上一个新台阶。

关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问题孙伟表示,这是今年调研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上半年,省直有关部门到青岛、潍坊、德州,还有其他一些市,前一段时间又到了菏泽,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据透露,省里准备在潍坊开个现场交流会,正在研究起草《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也是比照着职业教育那个办法,达到可操作性的那么一个意见。

2010年山东被确定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近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470多亿元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全省有半数以上县(市、区)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现在已经有5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督导验收。山东还在全国率先增设中小学正高级职称,评选正高级中小学老师163人,鼓励好的老师在小学从教。另外,山东还整合取消各类检查评估评比达标事项74项,精简率73%,学校办学自主权得到加强。

同时孙伟强调,也要清醒地看到基础教育领域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困难,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仍没能得到有效破解,人民群众关心的学生负担过重、综合素质不高、上学难、择校热等等,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政府和社会办学到底为了什么,老师教书为了什么,学生学习为了什么,校长、老师、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

孙伟称,在推进改革中发现,课程改革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在构筑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的东西。比方说,怎么加强德育教育?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考试招生制度不改革,仅仅去改课程,改教学方法,那么考不好怎么办?不能因为基础教育改革,去影响学生考大学的结果。所以,教什么、怎么教改了,考什么、怎么考也必然随之要改。所以,孙伟认为,要推动中考制度的改革。推行等级制,不是用分数,不用百分制,而用优良、及格、不及格,或者ABCD。这样一个初中生,就用不着为93还是94,或者95分而烦恼了。这样做完之后,对学校怎么去评价也要改变,由“满意度”来取代“升学率”,用“多元评价”来取代“分数排名”,引导学校、教师从关注少数好学生,所谓学习分高的学生,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从片面追求分数到全面立德树人。

孙伟表示,今年年底之前,肯定会出台这样一个措施,来推动全省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关于高等教育改革情况孙伟表示,这些年来,山东省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在校生总规模达到了223万人,山东的高等学校也有将近140所,在全国名列前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6%。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就说圆了很多孩子的大学梦。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方说,大学数量上去了,但质量还有待大幅提升,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有人说,山东省的大学是“山多峰少”。当然,让每所大学都成为“峰”,也很难,也不太可能,但是各大学都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特别是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要紧密地结合。再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比较突出,部分大学毕业生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山东各级财政,其中有五分之一的钱用在教育上,但是最后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还要实行大学生再就业工程。有跨国公司和大企业反映,从计算机学院招的一些大学本科生到公司以后要培养1—2年才能上岗,流失率70%,很多学生学计算机专业但不爱计算机行业。孙伟说,一个人如果从事他不喜爱的行业或者工作,很难做得很好。另外,孙伟还指出,部分高校办学活力不足,行政化色彩过浓。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仅关系教育事业发展,而且关系整个社会的进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孙伟表示,下一步是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危机感,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因为高等教育情况很复杂,里面有很多和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太一样,所以要总结其他教育改革的经验,和其他领域改革的经验,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仔细研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问题,而不要简单地仓促行事。对山东高校来说,真正办出每个高校自己的特色、在特色方面来争创一流。孙伟说,这对教育改革来说,是应该把握好的一个问题。

相关专题: 济南农民工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延亭]

标签:农民工待遇 收入分配制度 考试招生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