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腊山道教音乐:“五音调叶万民欢”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腊山道教音乐乐器中颇负盛名的是“梧桐大管”,长约35公分,粗头筒径为5.5公分,细头筒径为3.5公分。1986年,泰山道教协会和东平县录制了《小拜门》等12首曲目,发表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山东卷》上,作为道教音乐的代表作品传世。

原题:腊山道教音乐:“五音调叶万民欢”

腊山道教音乐乐器中颇负盛名的是“梧桐大管”,长约35公分,粗头筒径为5.5公分,细头筒径为3.5公分。1986年,泰山道教协会和东平县录制了《小拜门》等12首曲目,发表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山东卷》上,作为道教音乐的代表作品传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坐落于东平湖西岸的腊山,之所以成为远近闻名的道教名山不仅因其风光秀丽,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腊山道教音乐,如同流淌在山水之间的艺术精华,使腊山蕴涵着高清意蕴。

500余年的艺术传承

从残存的碑记石刻看,腊山道教文化发端于隋唐,鼎盛于宋元而完善于明清。

在腊山的北麓,有一片清静幽雅的古建筑,名曰祥龙观,又称三清宫,因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曾来此修炼布道而成为著名的道教圣地,数百年来香火不断。

明朝时,祥龙观十世祖杨清荣(1478—1548年),江苏镇江人,擅长音律,精于管弦,常自谱曲,率众演奏,并于1513年在祥龙观下修建了乐台。杨清荣带领道徒在乐台演练,特别是在每年清明节庙会期间,更是吸引周边百姓,赴会听乐,盛况空前,并成为传统被后世道人继承下来,乐台两侧的石刻楹联“声遏行云一曲升平千圣乐,歌翻白雪五音调叶万民欢”,说明了当时的盛况。兴盛时道徒多达300余人,分为门内徒和门外徒。

500余年来,祥龙观历经10多位住持道长。民国时期,道长祁合智曾领衔山东道教协会会长一职。

1949年后,腊山道乐开始在民间收徒传艺。1958年,18代传人杜永奎道长曾在祥龙观办起“腊山音乐大学”,招收学员200人。

“梧桐大管”声震一方

腊山道教音乐以吹打见长,击打乐器有云锣、云鼓、磐、小铜板、铛子等,吹奏乐器主要有小管、大管和唢呐、笙、笛、箫等,大管、小管均使用芦苇扎成的哨子。

清末民初,16代传人祁合智用锡做成的小管,形似去掉铜碗的唢呐,成为主要乐器。其弟子张教普对此乐器演练娴熟,吹奏技巧颇精,成腊山道乐特色。小管的制作材料多种,多数用锡制作,称锡管,长约20公分。

腊山道教音乐乐器中颇负盛名的是“梧桐大管”,长约35公分,粗头筒径为5.5公分,细头筒径为3.5公分。相传在民国初年,山东省政府官员张怀芝为其父治丧,雇用了僧、道两个雅乐班子。僧乐高昂,道乐低沉,僧乐压过道乐,杜永奎不甘下风,当夜从东阿县渡黄河回到腊山,苦思冥想。忽然满院梧桐随风作响,又联想到湖边的芦苇,心内一亮,急用梧桐木做管,用芦苇扎成哨子,反复试验,终于造成大管。第二天赶回丧场,大管一亮场,道乐一改旧貌,由低沉转为雄浑激越,众宾客皆击节称赏,从此腊山道乐声名大振。

第19代传人岳耀海现在所吹的大管,即为当年杜永奎师傅所制,已有百年历史。

道乐曲目贴近生活

史料记载,腊山道乐各种曲目360多首,现在所传并记录下来的已不及20首。此外,腊山道教音乐的创作内容丰富,都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杜永奎创作的《清河柳》是以东平湖景色为题材创作,《临清歌》是根据临清民间小调创作,《柳金絮》是围绕灾民身穿柳絮套成的破袄,四处逃荒要饭的悲惨景象而创作。

1986年,泰山道教协会和东平县录制了《小拜门》等12首曲目,发表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山东卷》上,作为道教音乐的代表作品传世。

由于种种原因,腊山道教音乐面临后继无人、资金不足等问题,同班艺人已所剩无几。年龄最小的第20代传人王安先已59岁,他说:“作为退休的乡镇工作人员,是出于对腊山道乐的喜爱,才学习演练。”

随着东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把腊山道教音乐融入其中,通过市场化演出,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恬然和心旷神怡的快慰,也许为一条重兴之路。

相关专题: 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琦]

标签:道教音乐 1986年 道教协会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