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东营:石油之城到生态之城的嬗变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东营市是胜利油田所在地,被称为“石油之城”;也源于这里土地盐碱,寸草难生,又被称为“山东北大荒”。与此同时,东营市开展了全面治理水气污染行动,打好治理环境保护这场硬仗,全面改善和提升环境质量,让碧水蓝天永驻黄河口。

东营市是胜利油田所在地,被称为“石油之城”;也源于这里土地盐碱,寸草难生,又被称为“山东北大荒”。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依托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全力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尤其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实现了石油之城到生态之城的嬗变。

这片湿地是禁止开发区,谁也动不得

虽然已是初冬时节,但黄河口依然如诗如画。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漾漾泛画舫,澄澄映葭苇。黄灿灿的芦荻覆盖了沟沟坎坎,间以一泓泓碧水,百鸟翻飞于上空,与悠闲惬意的游人相映成趣。

这个面积15.3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因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园内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有刺槐林1.2万公顷,各种野生生物1917种,其中各种鸟类296种,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白尾海雕等多种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30多种,是鸟类生活的乐园,号称珍稀飞禽的“国际机场”。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一经国务院批复,投资商无不看到了东营这座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发展商机,看到了这里无比丰富的土地优势。而对于这片湿地,市领导态度非常坚决:“这片湿地属于东营,属于国家,属于世界,是禁止开发区,谁也动不得”。

在贯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过程中,东营市内的这片湿地面积不但没有减小,反而不断扩大。东营市投资29.5亿元,组织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河口地区生态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区管理能力提升、资源可持续利用五大工程,力争修复退化湿地100万亩。今年重点实施了20万亩湿地修复区配套提升工程。今年6月24日,沉寂了35年的黄河故道恢复过水, 25万亩的湿地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和改善,昔日沿海滩涂一片茫茫、毫无生机的老河口再现了芦荻飘雪、鸟飞云天、鱼翔浅底的壮观景象。保护区内,植被生长旺盛,鱼类等食物资源丰富,鸟类种类由过去265种增加到近300种,数量由过去的400万只增加到600余万只。东方白鹳原来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目前全球数量约为2500-3000只。自2002年开始,白鹳在黄河口繁殖,繁殖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并且近年来已经不再迁徙,由候鸟变为留鸟,东营市已成为东方白鹳又一新的重要繁殖地和引人注目的“东方白鹳之乡”。

政府给你的“环保陪嫁”,必须照单全收

东营市建市较晚,城市规划相对滞后,企业见缝插针、遍地开花现象比较普遍。在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过程中,市里按照高效生态的要求,规划了临港产业区、高端产业区等经济园区,实施了“企业进园区”工程。企业进园区,不是简单的搬迁。东营市把搬迁过程作为督促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出台优惠政策的同时,单独把环保达标作为一条硬杠杠。

对此,广大市民拍手叫好,绝大部分企业积极响应。个别企业出于对环保成本增加的考虑,认为这是政府故意刁难,同政府展开拉锯战,以图讨价还价。市领导掷地有声:“环保达标是政府送给企业的环保陪嫁,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必须照单全收”。

与此同时,东营市开展了全面治理水气污染行动,打好治理环境保护这场硬仗,全面改善和提升环境质量,让碧水蓝天永驻黄河口。

水是城市的灵魂。东营水系、湖泊、湿地众多,是体现东营特色最活跃的因素。市里把治污放在首位,加强源头治理和流域生态修复,加强工业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排查治理。通过实施“碧水工程”,确保全市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治理要求。

他们把黄河水城建设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结合黄河水城深度开发,高标准治理中心城区河流。封堵沿河排污口,截流、疏导城区及外围污水,杜绝污水进入城区河道。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引进先进工艺,大力提高城区水系水质。雨污混排区域,进行彻底分流改造,禁止污水排入河道和水系。重点实施引水、补水等工程,确保水系引水需要。理顺市与油田供排水的管理体制,彻底解决油地治污设施管理运营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

空气异味一度困扰着东营居民的生活。“蓝天工程”就是重在解决环境空气质量问题。他们加强了重点排放企业的治理,完善电厂脱硫设施,治理工业废气,提高工业废气净化率,特别加大对有毒废气的治理力度,解决化工异味问题。同时,加快发展城市集中供暖,加强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扩大集中供热范围,逐步取缔小锅炉,降低废气污染物排放量。

没有绿色,不叫生态城市

东营市内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退海之地,成陆晚,高度盐碱,立地条件差,使大片的滩涂成为不毛之地。过去曾有谚语“夏秋白茫茫,春冬风沙扬,处处不见树,山东北大荒”形容东营的环境。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给荒原披上绿装,东营市探索形成了“三网”绿化模式,并把其作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最重要的基础工程。用市领导的话说:“没有绿色,不叫生态城市”。

这项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市城乡实施的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工程质量不断提升,现代林业快速发展,综合效益初步显现。按照规划,这一浩大工程五年投入35亿元,造林160万亩,使全市林木拥有量达到30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目前已投入23.8亿元,完成绿化面积72.4万亩,植树7400万株,初步构建起了“三网”绿化工程主体框架,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被命名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

这是一个壮举,这是伟大的成就。在东营搞绿化,绝不是一件易事,有人说,在东营养棵数比养个孩子还难,这不是危言耸听。一棵树的成活,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汗水,经过多少探索实验。

从渤海边的东营现代渔业示范区绿化可以管中窥豹。现代渔业示范区地处东营东部近海滩涂,常年海水浸泡、海风侵蚀,盐碱地因恶劣的水土条件被视为“绿化禁区”,围海吹填新陆地的土壤改良与绿化更是公认的难题。

今年东营按照“科学治碱、管护并重”的原则,在示范区道路两旁大力实施林木绿化工程。传统上改良盐碱地主要是采用“客土”绿化,即把外边的良土运进来,替换盐碱土以栽树种草。这种改良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成本较高,且栽种的树木容易枯死。他们采取盲沟改碱、暗管排碱、生物改碱等成功做法,按照适地适树的造林通则,成功筛选出耐盐碱树种在示范区种植。充分发挥专业队伍有经验、有技术的优势,组织专业队伍施工作业,实现了标准统一,落实好专人管护,把“三分造林,七分管理”落到实处,确保栽一片、成一片、活一片。

目前,示范区内骨干道路两侧绿化土方工程全部完成,构筑台田130万方,投资1300万元。其中,南北干路和部分支路路域两侧铺设了自来水管灌系统,东支路绿化植树完成,栽植竹柳3000株,白蜡2800株,柽柳16000株,已植苗木发芽率在70%以上。昔日盐池、虾池连片的盐碱地上,今年道路两旁各种树木林立,树叶在海风中随风摇曳,成为活力焕发的生态绿洲。

现在,东营的“三网”绿化进入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他们要打响“三网”绿化攻坚战。力争再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水系风景化、路域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打造黄河绿洲。

相关新闻:

标签:东营 三网 石油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