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在变革中传承济南历史文化
2013年11月24日 18:32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截至目前,济南市共注销地名218个,占新中国成立前地名总数的35%。记者为此专门查阅一张1921年出版的《济南明细地图》,上面的商埠区地名确实只有“纬路”,没有“经路”,“经路”的地名是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等。
原标题:地名在变革中传承济南历史文化(图)
截至目前,济南市共注销地名218个,占新中国成立前地名总数的35%。但是,在很多地名消失的同时,一些具有时代气息、体现城市发展进程的新地名也应运而生。
“小时候,家住广智院街,在营盘街上学,经常到国货商场买菜,穿西青龙街,走花墙子街、剪子巷,去江家池街看鱼,到东流水街月牙泉畔看大孩子们‘扎猛子’,到院前的邮局去寄包裹,去旧军门巷的新华电影院看《小兵张嘎》。”长期坚持用摄影讲述济南城市文脉的济南文史专家牛国栋,在一篇名为《老街名,以济南的名义留下你》的文章中写出了自己对济南老地名的印记和感情。而如今,儿时记忆里的这些老街名早已不复存在,文章里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几分伤感、几分酸楚和几分无奈。
地名,不仅是地理信息标志,更是一份鲜活的历史人文记忆。每一个地名都传承着一种特有的地名文化,记载着一段古老的城市历史,也许还包含着一个魅力无穷的动人故事,更承载着当地民众一缕难以割舍的情怀。
放眼济南,曾经作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份独特文化资源,传承了几十年、数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众多地名,也随着城市化和旧城改造的进程不断消失,只存留在很多老济南人的记忆之中。据统计,截至目前,济南市共注销地名218个,占新中国成立前地名总数的35%。
但是,在很多地名消失的同时,一些具有时代气息、体现城市发展进程的新地名也应运而生,将济南的地名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传承、发展和提升。
而正在做这件事的,是济南市民政局地名规划处、市地名协会,以及众多的专家学者们。
济南地名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地名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与深刻的含意。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济南的众多地名是济南文化乃至齐鲁文化的载体和象征,是一种牵动人文情怀和城市情感的称谓。近年来,在地名保护工作上,地名规划处和地名协会在地名保护工作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为地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4年,“市民喜爱的老街老巷”评选活动;
2007年,“济南最具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海选”活动;
2008年,“我们的城市记忆”——— 2008济南地名文化展;
2010年,济南地名文化论坛;
到了今年,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继续在地名保护工作上依然不遗余力:7月,全国地名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济南市作为全国唯一的省会城市代表,在会议上介绍了在地名文化保护发展上的有益经验;9月,济南市民政局举办第15届全国城市地名工作交流会,来自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交流会以“地名文化保护与发展”为主题,对地名保护工作如何更好地实施做了深入探讨;10月,全市地名工作调度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鲁豫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市长亲自过问地名工作,足见政府对地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极为重视。
这些时间与事件,就像一座座地标,将济南近年来在地名规划和地名文化研究方面的工作串成了一条精美的地名工作“项链”,使济南的地名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使济南地名文化的研究、建设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山东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阎锡广向记者介绍,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6号决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地名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广泛性、综合性和历史性。一个看似普通平常的地名不仅蕴含着语言文化和历史文化,也蕴含着地理文化和乡土文化,具有承载积淀和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济南,众多传承至今,仍然在使用的古老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是济南地域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济南地域文明史的见证,是济南宝贵的地名文化遗产。所以,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保护和传承发扬使用应是当务之急。
商埠街道命名和织布机长短线无关
说起地名文化,尤其是济南的地名,专家们都有一肚子话要说。他们都认为济南的很多地名都已经存在几百年,还有的已有上千年历史,都是济南历史文化中的“宝贝”,而且其中大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及地域文化。阎锡广说,济南有个“辘轳把子街”,就在曲水亭街西侧,全长不足百米,因街的走向多弯曲,就像过去井口汲水的辘轳把子而得名。1924年的《历城县志》有位置未注名,“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开始有了“辘轳把子街”的记载。
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俗到家”的名字呢
“这个街名的形成应该是居住在当地的居民对这个地方的地形进行形象化描述,并约定俗成为习惯才确定下来的,使其具有明确的指位功能。而这个地名本身也反映了当时的居民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和历史文化阶段特点。可能有人会说这个名字太俗没文化,但是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千差万别,余秋雨把文化定义为‘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文化是一种积累和沉淀,它与俗和雅没有逻辑关系,所谓雅俗是不同的认知,有时俗恰恰能体现原生态和本质东西。所以这个俗到家的地名反而对这一地方的历史文化起到了最好的记载功能,这也是济南众多老地名所共同具有的文化传承作用。”
李铭说,地名不是一个简单的街道或地方的名称确定问题,而是很多的文化元素糅合在一起的产物。所以,地名命名要带有感情,尤其是要怀着那种对家乡的无法言说的感情。
其他专家认为,目前还有一个问题具有社会性,就是对地名文化的普及和宣传不够。很多市民对于济南的地名文化了解不多,一些地名的历史、沿革和变化就连很多专家也多有误解。阎锡广说,现在很多人对济南商埠区域内的地名很感兴趣,很长时间以来以“经、纬”命名的商埠街道被传为是借用了中国民间织布机将长线称为“经”、短线称为“纬”的概念,将东西向较长的街道编为“经路”,南北向较短的街道编为“纬路”。其实,在最早的商埠街道命名时,并没有直接以“经、纬”命名,而是只有南北走向的“纬路”,如纬一路、纬二路等,而东西走向的街道图标名称是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等,这种现象到了上世纪20年代中期才有了改变,这在当时的地图上有明确标注。
记者为此专门查阅一张1921年出版的《济南明细地图》,上面的商埠区地名确实只有“纬路”,没有“经路”,“经路”的地名是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等。
“也就是说当时商埠区建设初期街道名称的命名,不是以所谓的用织布机长短线的‘经、纬’来命名的,是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形成现在还在使用的‘纬路、经路’名称的。至于为什么这么命名,现在还没有发现确实的文献资料说明其理据。但可以明确的是,既然不是同时命名的,织布经纬线说法也就不成立了。其实,这个说法在被人引用时,大多说是所谓的听老人说的,或者是从一些文史资料中抄来的,而这些文史资料中的记载也是从所谓的前人那里听说的,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来源。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地名文化的研究、整理、宣传还存在还多问题,缺少普及性,地名规划处和地名协会今后会在这方面多下些工夫,把我们济南的地名文化多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济南的地名,也借此将济南的历史文化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及深化。”阎锡广说。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