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京杭大运河的“功与过”


来源:黄河网

【核心提示】运河利在当代的作用显著,沿途建设的水利工程集中表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原标题:大运河的功与过

【核心提示】运河利在当代的作用显著,沿途建设的水利工程集中表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运河航道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人工开挖的航道;二是原来不能通航或通航能力差的河道,经拓宽加深后具有了航运能力的航道;三是人工开挖的航道与河流湖泊原有的航道串联在一起,构成的新航道。这三种航道联结在一起,以低廉的运输成本给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布局,给城市建设和选址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运河实际上是冷兵器时代的高速公路。古人在开挖运河时,同时赋予其交通运输、农田灌溉、排洪防涝、调节水位等多种功能。

通常以为,隋炀帝开凿的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第一次沟通了五大水系。但严格地讲,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吴王夫差开吴古故水道、邗沟、菏水等,已使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等四大水系相联系,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在河北地区开睢阳渠、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长明沟、利漕渠则建立了黄河和海河水系之间的联系。以曹操开凿的河北运河为节点,早在建安时期中国的运河就沟通了五大水系。

无论前述哪一种形式的运河航道,都必须以河流湖泊为补给水源。一般来说,河流湖泊的水量是恒定的,且有一定流域。当大量的水改变方向补入运河时,势必给原有流域带来生态环境上的影响。于是,一方面,运河的综合功能改变了流经地区的交通、经济、文化面貌,给沿途地区的农业及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河流改道注入运河后,则缩小了原有的流域面积,并势必对其带来深刻变化。尽管这种变化在短期内难以察觉,但长此以往,影响是巨大而不可估量的。在这种意义上,运河实际上是一柄双刃剑。不过,运河利在当代的作用显著,沿途建设的水利工程集中表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运河建立了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又创造出许多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对于中国何时始开运河,近人有不同观点。我认为大禹是最早开挖运河的人。20世纪上半叶,在古史辨派的质疑下,大禹成为神话传说人物。但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历史上确有夏王朝的存在,如果大禹之子启作为夏朝开创者是信史中的人物,那么大禹应是历史人物。

不同时期运河建设集中在不同区域。当政治经济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时,运河的开挖自然也集中在此,而当经济中心向淮河、长江流域转移时,后者自然成为开凿运河的重点地区。需要说明的是,近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中心转移,只讲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一观点略显偏颇。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经过了淮河流域这一中间环节。这从唐宋各地区漕运分配额度中可以得到证明。如宋代依靠江淮漕运,从淮河流域调运的漕粮超过江浙。又如据日本学者池田静夫统计,宋神宗赵顼熙宁十年(1077),全国商税超过十万贯的城市有三个,杭州名列第一,年征商税十七万三千余贯;北宋首都开封第二,年征商税十五万三千余贯;楚州(治所山阳,今江苏淮安)第三,年征商税十一万三千余贯。这表明,在江浙经济中心形成之前,淮河流域曾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兴修运河始于汉武帝。自汉武帝在关中开漕渠后,出现了“用事者争言水利”(《史记·河渠书》)的局面。漕渠开挖后,改善了关中水运交通条件,还加强了农田灌溉,改良了沿岸地区的盐碱地,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不过,其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如王莽时期的大司马长史张戎说,黄河“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书·沟洫志》),如果过分使用黄河水,必然会导致淤沙沉淀、河床抬高,造成泛滥的危险。然而,为了发展漕运,人们依旧在无节制地使用黄河水。如东汉在洛阳兴修阳渠,随后,王景、王吴又兴修汴渠、浚仪渠等运河,都把黄河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其结果便是,两汉时期黄河决口、漫溢共有二十多次。

有趣的是,“五胡乱华”后,在中国的南北分治时期,游牧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后,将黄河两岸改为千里牧场,从此不再开挖运河。到隋统一中国时,黄河经过两百多年的恢复,基本上没有发生决口和漫溢。黄河生态得到恢复,为隋炀帝开挖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奠定了基础。

运河促进沿岸社会经济发展,如翦伯赞先生论述明中后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情况时指出:“当时,工商业发展比较显著的城市,除去南北两京外,大致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等三个地区,而其中以江南地区最为繁华。”江南城市大都是运河城市,它们由京杭大运河串联而起,走到全国经济的前列,而这与运河在商品流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但我们也应看到,运河对黄河水系的破坏是巨大的,而当运河依傍不同水系开挖时,也给这些水系及原有的流域带来负面效应

(作者系淮阴师范学院副院长、淮阴师范学院运河与漕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山东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专题: 大运河重生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得格]

标签:新闻资讯 政务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