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盘点发达国家治理城市内涝先进经验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治理城市内涝有啥招儿? 盘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 作家龙应台曾说过,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

原标题:治理城市内涝有啥招儿? 盘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

作家龙应台曾说过,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来。

可事实是,只要有大雨,哪怕是一场预知的大暴雨,国内许多大城市的排水系统总是经不住考验。

2010年5月,广州城市的脆弱性在历经一周三次的暴雨后暴露无遗。2009年6月30日的武汉暴雨、2007年7月18日的济南暴雨、2007年7月10日的北京暴雨,同样造成城市多处严重积水、汽车抛锚甚至被淹没。

而盘点一下发达国家大都市在城市排水方面的先进做法,无疑给我们很多启发。 

地下蓄水池、透水地面

苦练“地下功夫”解决排水

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把城市防涝作为重要的课题,一是在城市地下广泛建立蓄水池,二是道路等市政设施的建筑材料,要有一定的透水性。日本政府在1972年规定:新建和修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如今,穿梭于东京、大阪等大城市,会发现很多见缝插针式的小型公园、绿地和广场,有的只在两楼之间,有的在车行道中央。平时这些都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在降雨时就发挥了集水和排水的功能。此外,在停车场、人行道等处,广泛采用透水性材料,遇到降雨可以迅速将雨水渗透到内层。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日本大阪案例馆,曾有一根最大直径达到12.5米的管子,这是大阪最大的下水管道模型。该馆馆长永井隆裕介绍,“车辆都能在下水管道中自由穿行。如此大直径的下水管道不仅解决了城市泄洪排水问题,还保证了城市污水处理。”

而在德国,即使再大的雨,也很少见到路面积水。这与城市80%的地面改用透水地面有关。德国的市政,根据不同区域铺就不同的透水路面。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砖,这种砖本身可透水,砖与砖之间采用了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

透水路面不仅解决了积水问题,还平衡了城市生态系统。比如雨水由透水路面渗透入地,可补充地下水资源;还能通透“地气”,可使地面冬暖夏凉,雨季透水,冬季化雪,可以增加城市居住的舒适度;透水地面的孔隙多,地表面积大,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减少了扬尘污染,也可降低噪音。

在荷兰,地势低于海平面7米以下的沿海城市鹿特丹每年约有300天在雨中度过,而且常常遭受暴雨侵袭。鹿特丹在部分地区试点了干湿两用的“水广场”。所有的蓄水池和下水管道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网络,雨量大时水就从大蓄水池中分流,雨量减小时水又会回到环形水池中去。没有雨的时候,“水广场”就变成了市民的活动乐园。这不仅提供了市民休闲场地,而且节约公共设施的用地量。

发放雨水收集罐

充分发动市民参与排涝

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纽约市在应对城市内涝方面独具特色。纽约市的排水基本标准是5年一遇的规模,个别重要地区是10年一遇。除了履行必要的法律规定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应对城市内涝的管理方案。

纽约会动用媒体和市民的力量来参与到城市排涝中来。今年4月,纽约市环保局向布鲁克林区、皇后区等地的市民,免费发放了1000多个居民家用的雨水收集储存罐。它不仅可以减少雨水进入下水道,还可以成为居民浇花的利用水源。纽约环保局还专门有一个为期10年的投资战略,用18亿美元改造该市的下水道等排水设施,建设新的排水口,增大城市内部的排水效果。

在四季多雨的温哥华,每天电视和广播都会分时段预告几天内的天气,并提示市民留意过高的降水量及可能受到影响的路段。如果出现暴雨,电视和广播会每个小时向市民播报天气情况、路况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有关报道称,德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努力开发各种雨水渗透装置。在新建工业、商业及居民小区前,住宅、厂房、花园等建筑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装置。没有雨水利用装置,政府将征收占建筑物造价2%的雨水排放设施费和排放费。对于能主动收集使用雨水的住户,政府则每年给予1500欧元的“雨水利用补助”。

 

井盖下接一个铁篮子

德国下水道排水迅速有效

本市6月23日的暴雨内涝,还造成了两名男子掉入下水道身亡的悲剧。有人认为,可能是当时瞬时雨量过大导致下水道发生反涌,冲掉了井盖,使得两名男子落入了水流湍急的排水井中。还有人猜测,可能是为了让水更快冲入下水道,有人干脆把井盖掀开了。

无论哪种可能都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下水道的设计能否让强降水有效而快速地排入下水道。城市下水道的口子被杂物,如树叶、塑料袋、污泥、石块堵住是常见现象。德国的城市下水道为避免口子被堵,在篦子下面专门接一个铁篮子,铁篮子下面才是横向的下水管道。铁篮子的作用就如同家庭中的下水道的弯曲管道。它可以接纳许多污物如树叶、塑料袋、污泥、石块,使得这些固体物不能冲入下水道以造成堵塞。同时,城市管理者也容易清除这些下水道的堵塞物。工人只要打开下水道井盖,把铁篮子勾起来,然后提到垃圾车旁,把篮子中的垃圾倒入车斗中,最后对下水道复位。这就能防止下水道井盖的堵塞,有效而迅速地排水。

延伸阅读

赣州宋代排水工程福寿沟

城市的排水系统似乎并不是现代高科技才能解决的问题,中国900多年前的一个地下排水系统——江西赣州宋代建造的福寿沟在今天还能保障赣州安然无恙。2010年6月21日,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被暴雨围困,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市民生活宁静如常。但当时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却成为“汪洋”,严重影响到民众的生活和工作。

赣州不被暴雨淹没是因为有一个福寿沟,由刘彝在虔州知州(相当于赣州市长)任上(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组织工匠修建的。这个全长12.6公里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由两个排水干道系统构成,其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取名福寿沟。福寿沟断面宽约90厘米,高180厘米,沟顶用砖石垒盖,这两条沟纵横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与全城的水塘连通起来,暴雨来时可调节流量,减少下水道溢流,洪水来时可避免江水倒灌。

福寿沟的设计科学和合理在于,能把防涝和防洪结合起来。福寿沟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但每逢雨季,江水上涨超过出水口,也会出现江水倒灌入城的情况。对此,刘彝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顿息”。水窗的原理是,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

相关专题: 城市内涝  

相关新闻:

标签:盘点 先进经验 城市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