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传统与新型城镇化并不对立
2013年10月15日 11: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作者:张清俐
“我们不应该把乡土传统与城镇化这两者看作必然对立的关系。”8月22日,在山东莱芜召开的“乡土传统与当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铁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原标题:乡土传统与新型城镇化并不对立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我们不应该把乡土传统与城镇化这两者看作必然对立的关系。对于老百姓来说,所谓乡土传统的传承不是要固守在原有2亩宅基地上的老房子里,即使从平房搬进了楼房,从农村搬进了城市,农耕生活的民俗记忆仍会以一种于变化中被延续、保存的形式被人们带进新的生活场景中。”8月22日,在山东莱芜召开的“乡土传统与当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铁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刘铁梁说,上个世纪80年代,费孝通提出"乡土中国"的概念,他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看去是乡土性的,这无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很多学者都观察到,当前中国的村庄社会和乡土传统正在经历解体,并由此倡导对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但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应保护的是一个怎样的传统?因为任何传统都不是一个固化的模型,而是在变化中得以传承的。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认为,乡土传统是一个闭合性与开放性的循环过程,而学界对它的认识往往呈现为单向度理论。中国的乡村有其自身存在的样态,有着一种从闭合到开放的自我转化能力。
与会学者认为,作为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进程,城镇化在造成民俗传统危机的同时,也提供了更为复杂的观察向度;城镇化进程中的民俗传承,也并非只是单纯的危机与拯救;民俗传统在这一过程中并非全在衰落,其适应与创生能力同样值得关注。
传统是否意味着落后,是否意味着无法与现代化进程相融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吕德文认为,从我国过去30多年的城镇化经验看,农村一直是城市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稳定器。在上世纪的经济危机中,中国之所以受到较小影响,正是得益于村庄在当时城乡结构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乡村社会对孝道和集体主义等观念的强调,亦是现代社会所需汲取的精神营养。
山东省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主任刘德龙认为,科学而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要从整体上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辩证发展作规律性的探寻,不是主观随意地进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连续性与变革性、独立性与融通性等特质的对立统一。在文化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国策,在自上而下向乡土社会推行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来自乡土社会的接受、理解、应对与涵化。”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认为,应从基层村落出发,自下而上地观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落地”情势,直面乡土传统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种种张力。消除对村落文化的偏见与误解;正视村落危机,注意培塑农民对其乡土社区的文化认同与面向未来发展的规划热情,使乡土社区焕发内在活力;重视城镇化自身对于乡村社会组织性的引导与重建功能。
研讨会期间,学者们深入莱芜市颜庄镇进行入户考察,了解当地中元节的民俗文化,以及正在推进的城镇化对村民生活的影响。该研讨会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省莱芜市政府主办。
【侧记】8月21日,此次研讨会前一天,也是中国传统的中元节,与会民俗学者一同实地走访了山东莱芜市颜庄镇当地住户。此次学术走访活动的组织者、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说:“民俗生活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在宏大社会转型时期,很多真实、微妙而复杂的民众生活境况。我们的学术思考只有基于这种切近的社会观察,才能免于武断简单的判断。”记者也随行参与了此次学术走访。
据被访当地民众介绍,中元节在其他地方可能并不太被重视,恰恰在山东莱芜这个鲁中小城,却有着堪比春节的重要性。“每年中元节这天,家家户户起早为先人摆上牌位,祭品,敬上香火,这个仪式称之为迎"家堂"。到了傍晚,要放上鞭炮,送走"家堂"。”
走进颜庄镇,我们看到很有特点的村落格局。同一村落“旧村”与“新村”并存,边界清晰,景观迥异:“旧村”,一片矮房旧院;“新村”,连排高楼耸立。而如颜庄镇这样“旧村”、“新村”并存的格局,则是中国当前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很多村庄的样貌。
住进了统一布局的新式乡村社区,村民们整体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很大改善。依然延续着浓厚的中元节习俗传统,虽然某些习俗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原来在老院子里住,祭拜先人要讲究坐北朝南,在楼房里,这么摆放就不合适了,也就不讲究这些了。”在我们走访的当地谭姓人家,谭大爷这么告诉我们,现在和过去不同了,村里有不少年轻人都到外地工作生活。但每到中元节都争取回来团聚,一同和老人祭拜先人。整个采访中,老人的话不多,看着孙女依偎在身旁,满是知足。
我们对所谓的乡土传统常常怀有一种美好的乡恋,“传统恰恰是在文化变迁中得以延续的,没有千年不变的传统。老百姓用自己的智慧去保存这种共同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再造文化传统。现实与传统的绝对割裂,从来都不存在。”刘铁梁表示。
当我们指责村民们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抛弃自己的传统时,难道这种追求不是合理的吗?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指出,当我们一味呼吁保护的时候,不应该忽略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人的发展权益。文化保护的整体性思考应将村落与人的发展纳入到共同关照中,使他们享有可选择的发展空间。
鞭炮声送走了“家堂”,寄托着后人对先人的缅怀。也许仪式会简化或改变,他们却仍会以自己的智慧坚守着这份传统的共同文化记忆。刘铁梁表示,民俗学研究应该多开展像颜庄镇之行这样的田野考察,在田野作业过程中通过访谈、交谈的方式,实际参与农村文化实践过程,并融入其中以理解他们的生存方式。这便是感受生活的民俗学。这种关注和参与也是我们学术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关专题: 山东城镇化建设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