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大学生就业的结与解


来源:法治周末

虽然经过了这么多年扩招,但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仍只有10%左右。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均质的,在地区、部门、单位之间的流动成本较低,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空间会很大。

原题:大学生就业难的结与解

虽然经过了这么多年扩招,但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仍只有10%左右。为什么在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并不高、经济增长速度还比较快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会如此大?问题在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分割

又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季。自本世纪初以来,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报道和议论。但今年似乎有点特殊,因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了699万,同时预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又有所降低,因此,有“史上最难就业季”之说。尽管这更多的是从宏观数字中简单得出的结论,事实如何有待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但大学毕业生作为具有较多人力资本的劳动者,其能否就业以及就业质量如何,确实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很多人认为高校扩招过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诚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高等教育的快速扩招有一定联系,但是,不能以此否定高校扩招。原因有三:一是高校扩招是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既是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需要,政府作出大学扩招的决定,是明智而正确的选择。二是因为大学生就业是青年就业的一部分,如果大量高中毕业生上不了大学,今天就业难的对象也许不是大学毕业生,而是高中毕业生,这丝毫不会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三是高校扩招的综合效应,短期内不会充分体现出来,若放在更长的时期来看,其对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就会显现。在这方面,美国和印度是典型的例子。这两个国家在“二战”后都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期,也都遇到过我国今天所面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但他们后来都成为了创新的国度。美国自不用说,印度在软件业的成就有目共睹。有研究表明,美印今天的创新与多年前的高等教育扩招有密切关系。

高校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从数量上来看,在比较短的时期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不到10%提高到2012年的30%,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大幅度增加。与此相对应,需求的调整则相对较慢,供需出现矛盾,在所难免。从质量上来看,大学扩招是在准备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启动的,很多承担扩招任务的院校,无论硬件和软件都达不到相关要求,结果,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虽然经过了这么多年扩招,但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仍只有10%左右。为什么在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并不高、经济增长速度还比较快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会如此大?问题在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分割。

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均质的,在地区、部门、单位之间的流动成本较低,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空间会很大。我国有些地区和行业的大学毕业生比例并不高,对大学生有较大需求,大学生完全可以选择到这些地区和行业就业,如果不满意,则再选择,再流动。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骑驴找马。但事实是,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分割,地区、部门、单位之间的福利待遇差别很大,相互间的流动性受到了有形无形的限制,如果去了条件不怎么好的地区和单位工作,再选择和再流动的成本会很高。因此,很多毕业生,宁可漂在北上广,也不愿回家乡或到其他地方工作。导致的结果是大学毕业生区域或单位配置的两极化,一极是北上广这样的发达地区和城市,聚集着越来越多的大毕业生,甚至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过度教育现象,很多只需大学学历的职业和岗位,拥挤着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而在另一极,在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在私营部门,则求贤若渴,少有大学毕业生问津。大学毕业生配置的极化现象,已经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等教育是创新的重要源泉,未来仍需要有较大的发展。促进大学毕业生更顺畅和更高质量就业,需要多方努力。高校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有更强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学生需要提升自身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用人单位特别是国有单位,要有战略眼光和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支持。政府的作用则是覆盖多方面的,对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需求、流动都具有重要影响。

最近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了多项措施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人社部下发了《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要求各地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国资委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3-2014年国有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些措施是很及时,也很必要。

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还得进一步深化改革,特别是要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使毕业生有比较均衡的分布。同时,减少对微观主体的管制和干预,打破行业进入壁垒,降低创业成本,使更多大学毕业生从被动的就业者转变为创业者,从而带动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相关专题: 毕失族之困  

相关新闻:

标签:大学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