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2013“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奔波在求职路上的是再创新高的727万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难,成了这个时节绕不开的话题。

  然而,在毕业生数量创历史新高的形势之下,2014年我国总的就业形势还呈现“双减少”趋势,即用人单位数量和招聘人数与往年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对于当下找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们无疑是雪上加霜。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迎战更难就业季,你准备好了吗?

2014年毕业生比今年多28万或为“更难就业季”

日前,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比今年多出28万人。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会更大吗?“明年的就业压力将与今年持平,关键要看经济发展态势和改革落实情况如何。”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教授表示,在明年世界经济依然处于恢复期、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突出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需求或将与今年持平。

12月6日,教育部召开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工作会议,部长袁贵仁就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了六项部署,其中提出要于明年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详细]

最大回国潮遇“最难就业季”海归如何淘工作?

近日,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公布,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新增28万人,总规模达到727万人。与此同时,据统计,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近五年回国的留学人员近80万人,被称为“史上最大回国潮”。“从今年9月份,我开始投简历,到现在差不多投了有50份简历,但仍没有拿到一个相对满意的offer。”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营销专业的于静无不沮丧地说,“跑了很多校园招聘会,而且也很认真地准备笔试和面试,但到最后都不了了之。” [详细]

2014“更难就业季”毕业生如何逃离围城之困?

据央视报道,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比上年多出28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教育部要求,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简化创业手续、降低创业门槛的具体办法。从2014年起,各高校要逐步发布本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及时调减就业率持续偏低专业的招生计划。

如今,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寒潮还未散去,2014届毕业生已开启了“求职模式”,相比2013级的最难就业季,2014年国内高校毕业生预计将突破700万,再加之最大归国热潮,2014年或成“更难就业季”。小伙伴们,你找到工作了吗?又该如何逃离就业“围城之困”呢?[详细]

明年毕业生就业难度更胜今年 销售岗需求大

明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预计突破700万人,人数超过今年,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在700万就业大军中杀出重围?哪些行业最好就业?调查发现,目前人才缺口最大的为金融和房地产行业,为应对更难就业季,应届生已经调低薪酬期望值 。

求职专家介绍,虽然销售类岗位需求较大,但职位竞争指数相对较低,证明大学生对销售类岗位兴趣较低。“销售类职位长期以来一直不受学生欢迎,而从职场现状来看,销售类职位是供应量最大且回报颇丰的岗位。这一反差反映大学生对职场实际状况的不了解。他们往往在不了解岗位工作内容的情况下,来决定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所从事的岗位。”求职专家分析。[详细]

教育
教育
教育
难点一:“体制内”热度不减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于上月底落下大幕,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百万国考大军的白热化竞争让“体制内”工作再度成为求职季的焦点话题。年轻求职者热衷于“体制内”工作,不仅注重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带来的安稳,更注重其背后可能存在养老、住房等长期福利待遇,由此催生的“体制内”需求长期保持旺盛。
难点三:“错位”需求致两难
2013年的就业市场“错位”现象仍较为突出,一方面是部分行业急需的人才无处可寻,而另一方面是求职者的需求无处落地。长期以来,求职者对于薪酬高、规模大、劳动强度低、社会保障全的工作较为钟爱,不少人甚至从高考选择专业开始就将自己锁定在这样的标准中。然而,求职者固化的诉求与动态的行业发展之间常常出现方向性矛盾。过分重视精英教育而忽视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能让求职者一岗难求。
难点五:“海归”日渐成“海待”
“海归”成“海待”,一方面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精尖”留学归国人才不多,无法达到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前些年出国大潮酿下的后果,盲目出国让“海归”的质量参差不齐。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希望通过留学迂回提高身价的“海归”们也只能随行就市。而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提高,“海归”在对国外认识日益全面的国人面前已无法被继续“神化”。
难点二:“专业”冰火两重天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就业率等指标统计对一些专业亮出了“黄牌”甚至“红牌”,然而高校受到利益制约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思想影响,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出富有预见性的调整,导致部分专业人才供过于求,陷入“滞涨”。就今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高校专业建设跟不上市场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忽视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只能加剧专业发展的危险性。
难点四:基层就业“非主流”
在近日举办的一些就业双选会、招聘会上,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但是一旦涉及“基层锻炼”“基层服务”等字眼的岗位都少人问津。尽管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强基层就业引导,但鼓励政策、待遇保障等对于求职者来说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并且还存在着发展机会受限、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导致基层就业“看上去很美”,实际并非求职者的主流选择,基层就业未能起到缓解一线、二线城市就业压力的作用。
难点六:“门槛”“歧视”依旧在
虽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令五申要消除就业门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但记者日前走访部分招聘会时发现,一些用人单位明确提出非“985”“211”高校不招,性别、户口、英语等级、工作经验等依然成为让求职者头疼的就业“门槛”。并且,家庭背景怎么样、博士是“土”还是“洋”、研究生毕业院校“查三代”新型门槛也屡见不鲜。
PM2.5

很多人将史上最难就业季的罪魁祸首归结于大学盲目扩招,这恐怕似是而非。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什么地方,与经济减速有何关系,是不是屡屡被诟病的大学扩招。只有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开出治病药方。

经济减速致使就业难? 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失衡

经济减速不是“史上最难”的根本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产业结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形成了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一直偏弱,仅占国民经济比重的40%多,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50%—60%的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低端制造业对人才受教育程度要求相对较低,就业主力军自然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主,无法为受过更多教育的大学生提供适合的岗位。而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阵地,研究表明,国内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70万个就业岗位。近几年,媒体屡屡炒作大学生就业竞争不过农民工,其根源不在于大学生,而在于产业结构更有利于农民工,而非大学生。这从反面说明,调整产业结构,拓展第三产业,能够释放大量的就业岗位,推动大学生就业。 [详细]

最难就业季不能怪“扩招” 社会观念、市场环境影响大

大学生就业难,还受到社会观念、市场环境的深度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体制内外有别的用人制度以及北上广与中小城市在资源配置、机会获取方面的差别,导致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重国企公务员、轻中小民营企业,重知识、轻技能,重北上广、轻中小城市等倾向。

毕业生追捧进国企、考公务员、留在北上广,而无意中小城市、民营企业,这也客观上造成了“招聘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中小城市及企业求贤若渴却无人可用,另一方面大学生有业不就、自愿性失业。有专家据此建议,大学生要降低就业期望,从基层做起。这话当然有道理,不过,更为根本的是要打破“三六九等”的用人观念和制度,营造公平开放的社会环境。 [详细]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其中特别指出,将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就业大军涌来 多措并举守住就业“红线”

学生就业难,从教育领域找问题,不在于大学扩招,而在于扩招后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要,从而造成学生的“滞压”。要破解这一矛盾,就要大力推进高校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需要。

归根结底,大学生就业难牵涉到经济发展、市场环境、教育制度、户籍制度等盘根错节的问题。解决就业难,仅靠教育部门一家之力、单打独斗恐难奏效,政府部门应当统筹考虑,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解难题,凝聚政府、市场、高校等多方合力,共同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给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片放飞理想、追逐梦想的广阔天地。只要全社会都来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最难就业季”就不算个什么“季节”——人人都有就业机会,人人都能人生出彩。[详细]

毕失族

政府部门应当统筹考虑,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解难题。

解决就业难问题,仅靠教育部门一家之力,恐怕很难奏效。凝聚政府、市场、高校等多方合力,共同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让大学“剩”们摆脱就业“囧”境。

凤凰网 山东频道 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吴亚男 设计:胡兆瑞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