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艾滋病感染者孟林:我们需要的只是别歧视(图)


来源:《北京青年报》

服药抗艾14年的孟林,是国内已知的发病后存活时间最长的艾滋病病人 ■供图/孟林 2006年12月,以该组织提交的草案为蓝本,《北京市艾滋病毒感染者免费治疗救助办法》获原则通过  2005年11月27日以前,“孟林”并不是他唯一的名字,一如艾滋病,不是他所有的人生。

服药抗艾14年的孟林,是国内已知的发病后存活时间最长的艾滋病病人■供图/孟林

原标题:追访我国发病后存活时间最长的艾滋病人———

艾滋病人孟林14年求生之路:我们需要的只是别歧视

很多年以前我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服用抗艾滋病毒药物已经整整14年。选择活下去,注定要付出代价。我们不需要社会过分的关爱,我们可以自力更生。我们需要的只是,不要歧视。

——孟林

1995年10月他发病之初,艾滋病尚是无药可救的绝症。到2009年,他已经可以拿到国家免费提供的二线抗艾药物。

1996年大年三十,他选择向家人告白病情后的唯一出路,是除夕夜只身离家、自此放逐。而2009年春节,他在哥嫂家一同守岁,兄长第一次坐到他面前,正面跟他谈及“艾滋”二字。

2000年前,即使是在传染病医院,即便是血常规、胸透、大小便这样最基础的检查,他这样的病人都会被拒于门外。而2009年,他创建并领导的“爱之方舟”感染者信息支持组织,以及“政策倡导”型的中国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联盟,却能将办公室设在佑安医院感染科的二楼上,和医生们天天同室共事……

家事、医事、国事,感情、观念、思想。一个艾滋病人走下来的14年求生路,背后其实是中国艾滋病防治点滴发展和进步的历程。

“每一个国民就是每一寸国土。”这是孟林的家国意识。

所以14年,活着,竭尽全力,并进而“为呼吸的权利而战”。低落时,他说过“我只是一个活着的动物标本”;振作时,他时时提醒病友和自己:“我们,就是艾滋病的脸。”

家的故事

那些被自己和家人放逐的日子里,他曾经悄悄地尾随家人,看他们将父亲的骨灰下葬;他曾经到母亲晨练的公园,远远地,看她一眼

孟林最早听说艾滋病,是上世纪80年代,从媒体上。1985年,中国发现了第一例艾滋病。而切身感觉到艾滋病威胁是在1987年,“朋友圈里有人感染了”。但那时应对恐惧唯有回避——“就想‘我不会那么倒霉吧’,尽量让自己忘记这些事情。”

那正是全世界都对艾滋病空前恐慌的年代。“因为没有药物,致死率极高,所以一开始全世界的宣传策略都是吓唬——‘这个病太可怕了,不要有高危行为,感染上就得死’。后来才发现错了,吓唬根本不行,才又试图改变策略。到1997年何大一发明‘鸡尾酒疗法’,药物出现后,整个世界的治疗彻底改观,艾滋病再也没有十年前想象的那么可怕了,但是我们的公众仍然非常恐惧。”这是艾滋病专家张可对那段历史的解读。

在忐忑不安中,孟林渡过了艾滋病毒感染后的自然潜伏期(一般8~10年),其间他不止一次试图自杀。1995年下半年开始,症状出现了,“腹泻、持续发热、周身淋巴肿大、皮肤溃疡、体重下降、四肢无力、视力和记忆力急速减退。我太明白怎么回事了,我的末日不远了!我必须给自己找一个了结自己的地方。”

1996年大年三十晚上,他拨通佑安医院的艾滋病咨询热线,说:“我要见徐莲芝。”那是当日他费尽周折搜寻到的唯一可以寻求帮助的电话号码,之前已经在他抽屉里锁了很久。他没有想到除夕之夜,电话线那头依然有人在为他们守候。那个友善的声音安慰他不要着急,说立即帮他联系徐大夫,让他过半个小时再打过去。

他没打。因为放下电话,他就完全崩溃了,只身独守一个致命秘密的日子他一分钟也过不下去,他转身去叫出来正陪母亲看春节晚会的哥哥,跟他坦白。那时他们的父亲早已过世,他是一个多子女家庭最小的孩子,跟母亲和侄子住在一起。家里人只是眼看着他脸色越来越差,变得越来越“懒惰”,比如不再抢着为家里人做饭(害怕伤了手出血)。没人想象得到他那些心惊肉跳,在吃饭时、在碰触门窗时、在用坐便器时;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对于可能危及家人安全的担心给了他多大的压力。“那时候,1996年,我们不懂得太多艾滋病的知识。相关信息哪儿都找不到,我们也都还不会上网。”

多年后他曾经试图去想象那个记忆中彻骨寒冷的冬夜,自己带给家人的震惊、恐惧、担心、无奈,可能还有羞耻,尽力想去理解他们那种复杂的痛苦。那夜,一个哥哥对他说:“你要为家里人考虑……”他说:“好,我离开。哥,给我包几个饺子吧。”哥哥无声地去了厨房。老北京的习俗:滚蛋的饺子留客的面。他们是很传统的家庭。“他们没说赶我走,但我走他们也没阻拦。”他收拾了几件简单的衣服,把自己的被褥枕头卷起来抱到楼下,一并扔掉的还有他用过的碗筷。最后他跟母亲说了声“妈,我出国了”,就掉头出了那个瞬间已被惶恐笼罩的家门。

那个之后他流离街头的除夕夜,13年后在别人听来,简直有电影的效果。然后是居无定所的日子,他偶尔在朋友处留宿一晚,更多的时候,住过浴室、小旅店,甚至火车站的长椅。最后他终于觅得的栖身之所是一处11平方米的小屋,窗户是被封死的(因为外面是别人家的阳台)。他一个朋友帮他砸了很久,在进门处的西墙角砸出一个洞给他安了一个换气扇。没有任何家具,甚至没有床,只有一个旧床垫放在地上。一年多以后,姐姐去看他,进门就哭了。

那些被自己和家人放逐的日子,他曾经悄悄地尾随家人,看他们将父亲的骨灰下葬;他曾经到母亲晨练的公园,远远地,看她一眼。一些年后,他境遇好转,甚至买了房,他马上把母亲接到身边。“我想那年我突然离家,我妈心里知道,她知道一定是出大事了。但是她不敢问,我哥也不让她问。我当然也没有勇气告诉她。到死她也不知道我的事。”2002年,母亲突发疾病去世了。孟林至今不敢去细想,母亲生命最后7年的心情。

相关专题: 不忘“艾”  

相关新闻:

标签:孟林 艾滋病人 艾滋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