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萧海春:把“解读”传统作为“日课”


来源:新闻晨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萧海春传统风格的山水画有如横空出世,冲破了上海传统中国画的寂寞。”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山水画系主任张伟平表示,中国画的文脉极其重要,而当下的问题是:“中国画的学生不读书是非常致命的。

原标题:上海山水画家首次进入国家博物馆举办个展萧海春:把“解读”传统作为“日课”  

著名画家萧海春从艺数十年来的一百多幅画作将于明天起至5月10日亮相于国家博物馆的“九峰三泖——萧海春画展”,这也是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上海山水画名家的个人大展,此次展览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展出了多年前在上海美术馆萧海春个人大展上因场地所限未能展出的长达20多米的《锦绣石壁》。  

冲破上海中国画的寂寞  

从1990年代至今,萧海春自甘寂寞,以一种虔诚的敬畏态度解读传统。此次展览中的一百多幅画作,既有对历代山水画名家的解读,也有华滋浑厚、气势夺人、长达20米的山水画巨制,还有见出文人之趣的众多写意画作,呈现的正是萧海春沉潜传统与显出自家面目的艺术历程。有专家认为,这并不仅仅是个人画展,更见证了半个世纪中国面临史无前例的转型后,中国画家如何面对传统、面对社会,如何坚守内心并最终得到大自在的历程。  知名书画评论家郎绍君认为,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上海始终是中国画的第一重镇。但历经“文革”劫难,老画家们相继谢世,上海中国画特别是传统风格的中国画空前衰寂,尤其是传统型中国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萧海春传统风格的山水画有如横空出世,冲破了上海传统中国画的寂寞。  

此次展览的画作中,随处可见萧海春对经典的用力之深,如《拟董源溪岸图》画中林木房屋的刻画都是依照原作,对于山峦主体,勾皴相兼,皴染结合,强化了山峦个体的体积感,在临写中萧海春大胆加入了太行山写生的感受,从而丰富了山体的层次,整幅作品显示出刚骨秀韵、高古深穆。  

持久性比独特性更重要  

萧海春接受采访时说,“九峰三泖”是中国山水文化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符号,最初是指松江境内的山峰泖河:“这一地处上海松江的名胜自晋唐以来几成中国南宗文化的象征之一,从留下《平复帖》的晋代陆机到元代赵孟頫、倪云林,到提出‘南北宗论’的董其昌,再到晚清民国时期海派绘画的崛起,‘九峰三泖”是南宗山水之根,也是中国画的精神谱系之一。因此谈上海书画,不能仅仅从任伯年等人谈起,九峰三泖真正见证了上海文化之根。”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山水画系主任张伟平表示,中国画的文脉极其重要,而当下的问题是:“中国画的学生不读书是非常致命的。为什么非常致命?因为到最后要养心中丘壑。养什么样的丘壑?我们现在有的人养那个丘壑,养得太恶劣了。为什么?他心中的丘壑太差了。这个涉及到读书的问题,实际上是审美问题。我希望提醒年轻一代,现在有一批老师,得了很多的利益,跑来跑去也不注重基本功,也得了利益,是的——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轮到你们的时候,不仅仅是炒作问题,还要具备相当的学识,这是最要紧的。不要等十年二十年以后该你们上场了,却什么都没有!”而正如郎绍君所说,萧海春把“解读”传统作为“日课”,认为“日课”意味着持久,而“持久性比独特性更重要”,“只有持久性才能产生出神秘而恒定的力量。”这一点,他接近于曾经寂寞探求的黄宾虹。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萧海春 日课 画作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