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烟台教育信息化试点改革:建数字校园


来源:胶东在线

近日,烟台市教育局公布了印发《烟台市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将全市各级教育信息化试点纳入“烟台市教育技术科研平台”管理,及时掌握试点工作动态,充分展示工作亮点和经验做法,促进相互间学习交流。

原标题:烟台市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建设实施方案

胶东在线8月1日讯  近日,烟台市教育局公布了印发《烟台市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烟台市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鲁教信字〔2014〕5号),我市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单位。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试点工作的部署要求,切实做好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和推进机制,全面推动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烟台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先后实施了“校校通”、消灭无微机学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高标准建成教育城域网,市县校三级实现高速互联互通,教育网络基本覆盖到每一个教室,所有中小学校建有校园网,“班班通”建设已全面完成,全市建有多媒体录播教室136所,数字化多功能教室77所,学校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日趋优化。市县两级教育云数据中心逐步完善,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区域网络教研初具规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融合能力、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试点目标

按照“统一标准、城乡统筹、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总体要求,切实做好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和数字校园建设,基本建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核心业务中的有效应用,创新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6年基本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推动我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三、试点任务

(一)完善教育城域网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优化教育城域网,建设开通IPV6网络,扩充互联网出口。在全市现有4.1G互联网出口基础上,扩充中国教育科研网出口,增加中国移动出口,提升访问烟台教育网的速度,2015年互联网出口扩容到7G,制定IPV6网络建设规划,2016年互联网出口扩容到10G,开通试运行IPV6网络。教育骨干网络实现与六区1G裸光纤互连,与七个县市采用1G数据电路互连,与长岛采用200M数据电路互连;六区实现1G裸光纤与学校直连,其它县市采用1G裸光纤与城区学校、乡镇中心初中互连,乡镇中心初中100M裸光纤与乡镇小学互连,适时根据需要将教育城域网骨干升级到10G。

加快无线网络建设,逐步实现教育城域网内部无线网络覆盖。县市区网络中心统一管理、认证区域内所有学校无线网络中的AP,实现移动终端在任一学校通过AP接入城域网,确保移动办公、移动教学、移动教研的开展。2015年六区启动无线网络建设,2016年基本完成无线骨干网络建设,其他县市启动无线网络建设。

强化市、县两级教育云数据中心建设。按照“烟台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要求,做好市、县两级数据中心升级规划、建设。市中心做好主要应用系统的建设和支撑,县市区中心加强区域特色应用系统建设,为学校提供数字校园服务平台、网站群、特色网站托管、空间免费租用等服务,逐步淘汰校级网络中心。推广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完善县市区数据中心容灾、备份功能,保障数据安全。2015年全面完成市级数据中心升级改造任务,2016年各县市区完成教育云数据中心建设。

(二)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根据《烟台市数字校园建设指南》,全市统一规划,逐步推进。2015年,启动“烟台市数字校园示范校”创建活动,建成第一批数字校园示范校30所。县市区要科学制定推进计划,加强建设经验和成果推广,促进区域整体推进,逐步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全面数字化。

加快多媒体录播教室建设。按照《烟台市多媒体录播教室建设方案》,到2016年70%的中心以上学校完成多媒体录播教室建设任务。总结和推广建设与应用经验,开展教学应用专项课题研究,举办多媒体录播教室应用培训,推动学校利用多媒体录播教室开展远程视频研训、优质资源建设、视频会议、微格教学、微课程制作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数字化多功能教室建设。在数字化地理教室建设的基础上,配备多学科设备、软件,开展地理、生物、历史、数学等学科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开展教学观摩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到2016年70%的中学基本完成数字化多功能教室建设任务。

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利用物联网、3D打印、数字传感器等新技术,创设智慧学习环境,支撑学生个性化学习,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教育活动及应用培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技能。2015年在首批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逐步推广3D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为学生创新设计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和优良的数字化环境。

加强“班班通”配备与管理,依据电子产品换代快的特征,县市区要全面考虑区域内设备配备统一性,主推电视一体机建设模式,推进“班班通”常态化应用,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开展“电子书包”等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终端设备在课内外的应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按照要求,及时补充、更新微机,确保专任教师人手一机,学生上课人手一机。

建设数字化心理咨询辅导室。根据《山东省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解决方案》,学校结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和实际条件,逐步建成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心理咨询辅导室,通过信息采集、大数据分析、心理测评和反馈训练及心理治疗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实际需求有计划地建设数字校园电视台(可与多媒体录播教室并建)、数字化探究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数字阅览室、气象监测站等,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按照省教育厅要求,落实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用3到5年的时间,逐步形成覆盖全市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课资源库。要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为重点,组织教师全员参与,人人展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要根据活动要求,搭建市级“优课”软硬件平台,实现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为晒课、赛课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县市区和学校要根据烟台市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意见》(烟教发〔2015〕13号)要求,分学段、分学科创建“优课”。

(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育云服务平台。

完善“烟台市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统一要求,做好上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系统的落地部署,整合本地各应用系统,制定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系统建设方案,推进市、县、校三级有效应用,逐步建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服务体系,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到2016年底全市基本建成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及身份认证系统。

加快“烟台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与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升级、完善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通过采购、整合等方式充实中小学教学资源。到2016年,学科资源覆盖率达到85%。县级平台要与数字校园平台相结合,加强本地优质课、课件、微课、积件及素材的建设与整合,按照本地资源开发标准,学校要大力开发校本特色资源,建设校级特色网络资源,择优定期定量将优质资源上传市、县两级平台。

推进“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县市区要加快推进“人人通”建设,逐步实现师生人人拥有一个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把个性化和交互式学习融合到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中,2015年,60%教师和40%初中以上的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空间应用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升级“烟台市教育技术科研平台”。实现课题从申报立项、中期研讨到结题论证网络动态化管理,直观形象展示课题研究成果,推动教师间广泛、便捷地交流互动。

拓展“烟台市教育视讯服务平台”应用功能。完善网络视频互动教研模块,加强“远程课堂”应用,优化教育节目直播、点播方式,定时直播本地优秀教育节目。加快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推动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教学均衡发展,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受益于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完善“微课网站”建设。汇聚优质微课资源,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学科的体系化微课资源群,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探索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推进课题研究工作。依托教育技术科研平台,组织开展烟台市“十三五”教育技术课题及国家、省级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等重点课题为抓手,解决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推进教育技术广泛应用。定期举办网上课题研讨和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新技术应用研究及成果推广。

强化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紧紧围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核心目标,最大限度发挥“班班通”使用效益,推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积极推动“远程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带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组织教学观摩、研讨等应用专题活动,转变教师观念,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鼓励学校开展“班班通”、多媒体录播教室、数字化多功能教室等创新应用,不断总结和推广应用经验,提高应用水平。

每年定期举办全市电化教学技能优质课、优秀教育网站、多媒体网络课件、微课设计网络大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机器人竞赛和3D创意设计等竞赛活动,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

加强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培训。每年定期举办全市网络远程视频培训,开展网络管理与技术应用专业培训及“班班通”、多媒体录播教室、数字化多功能教室、数字校园等信息技术应用全员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教科研水平,建设一支服务于全市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骨干教师队伍,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创新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中小学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培训。中小学校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六)加强对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将全市各级教育信息化试点纳入“烟台市教育技术科研平台”管理,及时掌握试点工作动态,充分展示工作亮点和经验做法,促进相互间学习交流。各试点单位和学校要以试点工作为抓手,积极落实上级部署要求,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按计划完成试点工作任务,探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体制机制和有效模式,在全市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地区和学校,引领、带动我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提升。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的重要性,成立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工作。成立全市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为教育信息化工作重大决策及重要工作提供咨询、指导、评估等服务。县市区和学校要建立“一把手”负责的相应机构,健全管理职能部门,配齐配足专业技术人员,保证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二)经费保障。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市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和补助。县市区要切实落实好试点建设经费,做好资金使用的统筹规划,充分整合现有经费渠道,优化经费支出结构。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与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可持续长效发展。

(三)督导评估。加强对全市教育信息化试点建设工作专项督导评估,将工作进展情况纳入年度教育督导考核内容,严格标准、科学评估。建立全市教育信息化试点建设工作季度进展情况通报制度,动态跟踪进展情况。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评先树优活动,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教育信息化 综合实践 教育教学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