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天将雄师》中西汉战罗马真的确有其事吗?


来源:北京青年报

含有“骊轩”字样的汉简,时代早于陈汤诛郅支之战,出自《肩水金关汉简(壹)》罗马和西汉,作为两千年前并存于世界的两个大国,探索它们的交流与关联,长久以来一直吸引着中外史家的兴趣。随后,刘教授又考证西汉“骊靬”县名来源于匈奴语“犁汗”,是当时安置匈奴犁汗王部众的。

传奇故事到底咋来的?

追本溯源中外史家共造奇缘

讲到这里,可以算是真相大白了:原来所谓的西汉战罗马,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传说,《天将雄师》这一段可歌可泣的丝路传奇,在历史上也压根儿就没影子。那么,这个故事是怎样产生并流传开来的呢?

这还真怨不得外国人,传播谣言的始作俑者其实是我们的老祖先。前文已述,中国史籍最初将“黎轩”作为托勒密王国亚历山大城的音译使用,公元前30年,又逐渐演变为罗马(大秦)的代称。因是音译,故又有“犁靬”、“犛靬”、“犁鞬”等多种写法。成书于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的《魏略》和《后汉书》中就分别用“犁鞬”和“犁靬”指代大秦。词义随时代发生变化本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时间久了,就难免会有人弄混淆。

到了唐代,一个叫颜师古的人注解《汉书·张骞传》,看到里面讲张骞派副使出使犛靬,就开始犯迷糊了。其实,在张骞生活的时代,“犛靬”尚与罗马无关。但颜师古可能看到后世太多的史籍都说“犛靬”就是大秦,便未经调查就写道:“犛靬即大秦国也。张掖骊靬县盖取此国为名耳。”颜师古可是注释《汉书》的权威人物,他的话自然没人敢反驳,于是这个说法就这么流传了一千多年,不乏学者赞同。直到清代,又出现一个补注《汉书》的大家王先谦。他对颜师古的错误注解不仅没有批驳,反而提出了“犛靬即大秦国,盖以其降人置县”的说法,第一次指出骊靬县的设置是为了安顿大秦降人,在谬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然,海外学者对此亦有贡献。1939年,荷兰汉学家戴闻达发表文章认为,山东孝堂山石祠西壁的胡汉交战图渊源于描述陈汤诛郅支的“战役图”,这种样式的交战画不见于中国本身的绘画传统,可能出自中亚战俘艺匠之手。这给了德效骞以灵感,他结合颜师古和王先谦的注解,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提出了前文述及的大胆假说,为“西汉战罗马”传说构造了基本框架。此后,又有大卫·哈里斯不远万里的探寻、各路“学者”的跟风附和和世界媒体的大肆宣传,如此声势浩大,人言凿凿,使大众也不得不相信,西汉战罗马是确然发生过的史实。殊不知,这其实只是中外史家怀抱着浪漫憧憬所营造出来的一段虚幻奇缘。

如今,千载时光历尽,西域诸国曾经的繁华富庶已掩埋在黄沙之下,汉匈绝域鏖战的军阵也被历史尘封。千年丝路,多少足迹留在历史长河中。当年身负家国使命的和亲公主与使者、驼铃阵阵下孤独前行的沙漠商队以及不分昼夜守护来往行人的戍卒,他们的英勇、执着和不畏艰险,才是这段道路上真实而永恒的传说。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黄珊]

标签:西汉 罗马军团 郅支单于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