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天将雄师》中西汉战罗马真的确有其事吗?


来源:北京青年报

含有“骊轩”字样的汉简,时代早于陈汤诛郅支之战,出自《肩水金关汉简(壹)》罗马和西汉,作为两千年前并存于世界的两个大国,探索它们的交流与关联,长久以来一直吸引着中外史家的兴趣。随后,刘教授又考证西汉“骊靬”县名来源于匈奴语“犁汗”,是当时安置匈奴犁汗王部众的。

多位学者考证

骊靬是“东方的罗马城”? 都是误会

德效骞教授的假说新颖离奇,但证据不充分,在史学界并未得到很大认可。然而它却随着1989年澳大利亚教师大卫·哈里斯千里迢迢的探访,在中国掀起了一阵波澜。各路所谓“学者”竞相参与其中,从不同角度论证骊靬确实是当时安置罗马士兵之地,他们不仅找到了骊靬古城的遗址,还在今者来寨中发现了数百名如德效骞教授所说的“罗马人后裔”。

很快,这座“东方的罗马城”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海内外媒体纷纷报道这个古罗马遗落于遥远东方的游子。而古骊靬所在的今甘肃永昌县,甚至建造了罗马人雕像、改者来寨名为“骊靬村”、成立“骊靬文化研究会”,当地居民也以罗马人后裔自居,俨然已经坐实了德效骞教授的假说。如此种种,似乎这个“东方罗马城”确有其事。但真的如此吗?

罗马和西汉,作为两千年前并存于世界的两个大国,探索它们的交流与关联,长久以来一直吸引着中外史家的兴趣。德效骞教授假说的问世,像平地一声惊雷,炸响了这个长久以来因史料稀缺而略显沉寂的领域,海内外许多知名学者先后投入其中,试图弄清楚这段遥远的因缘。遗憾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使谨慎的学者对这个假说持怀疑态度。

最先提出质疑的是兰州大学的刘光华教授。在他看来,西汉的县名“骊靬”与后世史料中称指大秦的“犁鞬”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公元前一世纪以前,罗马的实力最多也就到达小亚细亚北部。《史记》中记载张骞在大月氏听闻到“黎轩”,那时他和罗马之间还隔着本都、塞琉西、安息等一堆国家,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他应该还了解不到在遥远欧洲的大秦。这个“黎轩”应当是托勒密王国国都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的音译,与大秦没有半毛钱关系。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灭托勒密王国,亚历山大城归属罗马,彼时罗马帝国的信息又随着它的强盛渐渐传到了中国,原来亚历山大城的音译在东汉以后便被用来指代罗马(大秦)。至于这个称号和西汉县名“骊靬”,则是风马牛不相及。

随后,刘教授又考证西汉“骊靬”县名来源于匈奴语“犁汗”,是当时安置匈奴犁汗王部众的。“骊靬”设县时间远早于陈汤灭郅支之战,那些体貌长相不似东方人的居民,应当是匈奴等中亚部族定居当地者的后代,而不是罗马后裔。他的观点得到了复旦大学葛剑雄等多位学者的支持。张德芳等学者还利用新出土的简牍材料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更有利的证据。

遗传学实验的证明

骊靬人不是罗马人后代

尽管有这么多质疑的声音,不少描述罗马士兵一路艰辛、在异国土地上隐忍生活,最后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章仍层出不穷,还有电视台工作人员带着摄像机,在茫茫戈壁中找寻千年来流落他乡的罗马人后代。骊靬,这个沉寂千年的祁连山下的小城,因一位西方汉学家的突发奇想,突然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当地人并不理会学者的考证,“骊靬就是东方罗马城”的说法依然甚嚣尘上。

既然历史学家的反驳不能令人们完全信服,那么我们就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看如今的骊靬人和他们的罗马“亲戚”间究竟有没有血缘关系。2007年,兰州大学医学实验室的周瑞霞博士通过分析87个骊靬人血液样本中的Y染色体发现,大多数样本中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都具有典型的东亚人种特征,这说明他们的男性祖先并非来自罗马。那么,当年的罗马军团中会不会有大量女性“随军家属”呢?实验被进一步完善,结果证明骊靬人的女性祖先也是土生土长的亚洲人。两个实验都确定无疑地否定了骊靬人是罗马军团后裔的说法。

至于德效骞教授提到的几处可能显示“罗马军团”来过西汉的证据,早有学者一一进行了反驳:郅支城下步兵所摆的“鱼鳞阵”,只是讲习用兵的阵形,在后来描述的实际战争中完全不见踪影,百余人的鱼鳞阵和三十人的龟甲阵也显然不同;罗马士兵用以御敌的尖刺状木桩,在中国被称为“虎落”,同郅支城外的木城墙更是两回事。如是,则郅支军队中的“罗马军团”也就子虚乌有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黄珊]

标签:西汉 罗马军团 郅支单于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