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曾敏之3日去世 曾独家采访周恩来
2015年01月06日 17: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曾敏之 著名作家,诗人,报人 ★1917年10月出生于广西罗城。未承想,就是这样一次约稿,渐渐延伸为他决定向巴金故居捐献一批书信的大事。最终,除了印制一本《曾敏之捐赠书信汇编》手稿本之外,我们什么事情也没有为曾先生做。
二
拍案而起,为巴金遭遇非议奋笔直书
这些年来,在曾先生身上,我不断感受到他的热情、豪爽,其至真、至诚的情怀,令人感动。
我与曾先生开始有较多来往,是在1995年之后。这一年,我们夫妇访问香港,这是我的第一次香港行。他和一批文友听说了,热情相邀,在尖沙咀的一个饭店设宴款待。一走进包间,他马上拿出两瓶人头马放在餐桌上:“来,我们好好喝喝。”
早就听说他喝酒爽快,那天,真的见识了。已是七十八岁的老人,却没有闲下来,不停地向各位敬酒。席间,他关切地问候我们共同熟悉的一些老人的近况。我们谈巴金,谈萧乾,谈不同话题……
后来,我又去过几次香港。每次聚会,依旧是他带酒,大家共享。喝到兴头,他会即席朗诵自己新写的旧体诗。哪里像一个八十岁的老人?
1997年,曾先生来京我们得以再聚。此时,我正在撰写黄苗子、郁风夫妇传记,席间我请他回到香港后,能否帮忙查找1949年郁风在香港《文汇报》发表的关于开国大典的通讯。回到香港,不久他来信如下:
李辉先生:
北京会晤,未能多聆教益,十分遗憾。
承嘱代找香港文汇报开国大典时郁风大姐所写的通讯,我回港后就托文汇报的朋友办理这件事。由于是数十年前的旧报,如非入了电脑,翻检不易,迄未有下文,仍在追问中。先此奉闻,有劳惦记。
彦火兄说贤伉俪十二月有来港之行,届时希通知,我们欢迎您俩与文友们畅叙。 祝
文安
应红同志均此致候
曾敏之
九七、十一、卅日
虽然未能查阅到旧报,但他对待一个晚辈的请求如此认真,令人感动。
未想到,不到一年,1998年9月间,一次因我而起的关于巴金的激烈争论,将曾先生、罗孚先生两位老人卷入其中牵扯。
曾先生早在抗战期间便认识巴金。1942年,二十五岁的曾先生曾在桂林,帮助王鲁彦先生编辑《文艺杂志》。巴金是王鲁彦挚友,也是《文艺杂志》的积极撰稿者,先后为《文艺杂志》创作《还魂草》、《长夜》、《某夫妇》、《灯》等小说、散文。在此期间,曾先生与巴金有了交往,从此,巴金一直是他所敬重、爱戴并有深厚感情的前辈。后来,他曾写过多篇记叙巴金印象文章,尤其对晚年巴金所写《随想录》予以很高评价,作为历史过来人,他深知承受过精神之苦的巴金,晚年的所思、所忧,是当今中国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文化财富。
时在1997年,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五卷本《李辉文集》。一位我非常熟悉的内地杂文作者朱健国先生,突然在香港《开放》杂志上发表文章,从读拙著而展开议论。
清代乾隆年间,曾编纂《贰臣传》,选录一批曾在明朝做官,后又在清朝做官的官吏,因此,所谓“贰臣”,通常是指既在前朝做官又在后朝做官的人。朱健国在文章中,借这一特定的概念,激烈抨击巴金等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将一九四九年前后他们的思想变化和生存状态,简单化地、粗暴地归之为“贰臣”,实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阵势。
作为历史过来人,曾先生无法接受以这种方式抨击他所爱戴的巴金。于是,这位性情中人,拍案而起,奋笔直书,予以反驳。文章发表之前,他寄来校样并附下面一信:
李辉兄:
别来又易春秋,想忙中一切都好!
今寄奉由耀明兄将发于《明报》月刊的两篇文章,十月一日出版。于頻是我以笔名批斥朱建国的,他作了回应,看来我得再写文章,对朱打着“清高”幌子,实则贩卖“左毒”的言行痛加驳斥,想来您不会同意他标榜的“新贰臣”标准吧?
寄上的文章,我以《谈贰臣传》为题,是排版时的清样,发表时耀明改为《巴金岂是失节的贰臣?》,因复印字迹不清,(传真)所以附上我原题的清样以资对照。
……
也许我会到了内地打电话与您交谈。
祝
文安
应红均此问好
曾敏之
98.9.24
其间,我们通过电话,聊了很久。
在香港发生的这一激烈争论,渐渐平息。
十几年已然过去。现实情况是,巴金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他在《随想录》中提出的诸多命题,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或者因简单、粗暴的贬低,被人们遗忘,更没有过时。相反,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历史深处,追寻真相,直面历史,此时,他们的所作所为,晚年巴金曾以衰老之躯而身体力行,在他们发出的声音里,可以听到巴金呼吁之声的回响。
三
交友甚广,捐赠数百封文人书信
一次意外见到曾先生,是在2009年夏天。
我应《南方都市报》之邀,前往广州文化讲坛做一演讲。演讲结束,才发现九十二岁的曾先生也坐在台下。他告诉我,这些年,他长住广州,看到报纸上的预告,就专门来了。见到高龄的他,居然坐了两个多小时动也不动,我很感动。闲聊几句后,如在香港时一样,他执意要请我吃饭,还说,再约几位广州文友。他约好时间,留给我酒店地址。
第二天,我如期前往酒店,找到说好的包间,可是空无一人。他没有手机,打到他家,保姆又不会说普通话,无法沟通。我等了好久好久,无奈中只好悻悻而去。几个小时后,我的手机响了。原来他们去的人多,临时换了一个包间。他们没有想到,服务员未能明白告知我。他忘记带我的手机,大家只能等,等了很久才开席。电话中,曾先生说,他担心我人生地不熟,出了什么故障。对我的爽约缺席,曾先生没有一丁点儿的抱怨,这更让我懊恼,愧疚。
这便是曾先生,总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真诚待人,宽以待人。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巴金的遗风。
2013年,我与曾先生通信最多,主要与他向巴金故居捐献信件相关。
年初,我写信给曾先生,并附寄一份新出的《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副刊上,新开设一个专栏“名家书简”。我知道,他的文坛交往既广且深,一定会有一些有内容、有趣的往来书简。我请他抽时间挑选几封寄来,以为该专栏增光添彩。很快,他就回信,并寄来王辛笛、饶宗颐、白先勇等人写给他的信,让我挑选。
未承想,就是这样一次约稿,渐渐延伸为他决定向巴金故居捐献一批书信的大事。
曾先生非常爽快地答应将巴金来信,以及已经整理出来的其他数百封文人来信,一并捐献给巴金故居,这一过程还不到一个月。他对巴金的深厚情感,由此可见。
2013年4月,我有了一次广州之行。在广州,与我同去看望他的,还有巴金故居的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先生。
九十六岁的曾先生,神清气爽,声如洪钟,一点儿也看不出已是年近百岁的老人。曾先生做事极为麻利认真,井井有条。他带我们走进书房,拿出一个个卷宗,所有来信均按人分门别类清清楚楚,并且,尽可能每个人写有简介,信件也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他没有助手,保姆也只负责照顾起居,这些琐碎费力的整理工作,都是他一人处理。拿到卷宗,我们只能感慨万分,为之叹服。当然,我也能感觉到,对将这些书信捐给巴金故居,曾先生的确非常开心。
他执意留下我们在家里吃饭。他摆上菜,拿出一瓶白酒,斟满两杯酒,我们两人对饮。滴酒不沾的周立民,在一旁羡慕地看着我俩高谈阔论,举杯,干杯。九十六岁的他,酒量还是那么大,干杯还是那么爽,一个劲儿地想不断斟酒。我担心老人过于兴奋,几杯之后,坚决制止,强行将酒瓶从他手中夺走,他这才罢休。
简简单单的一次午餐,有如此难得的对饮,远胜过其他。那种兴奋,那种在他面前无拘无束的聊天,走笔至此,感受依然强烈。
事情没有结束。按照惯例,如今一般接受捐献的部门,应对捐献者略作经济奖励。我告诉曾先生,但他执意不肯,一再强调分文不取。既然如此,我想还是应该以别的方式予以弥补。曾先生善写旧体诗,书法也佳,正好见到新出吴小如自书诗线装本,颇有收藏价值,我便寄去一册,希望他能从自己所写诗词中,挑选若干自书,也为他出版一本线装本供人欣赏。这一次,他还是谢绝了。
最终,除了印制一本《曾敏之捐赠书信汇编》手稿本之外,我们什么事情也没有为曾先生做。
在这样一位至真至诚、淡泊名利的老人面前,还能说什么呢?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