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 倾听“巴士底狱”的历史回声
2014年01月06日 13: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因为,历史课本讲法国革命时,其中的重点段落在描述“英勇的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故事。这是200多年前法国革命者的呐喊,但直到今天,世界上仍有许许多多的人,还在为把这句呐喊变为现实而奋斗。
原标题:法国巴黎 倾听巴士底狱的历史回声
巴士底广场
有句话,我记不大清是哪位翻译家说的了。大意是,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本质上讲是不可能的。因为,语言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是不能被翻译的。
如果你有意旅游巴黎,如果你在旅游巴黎时计划逛逛巴士底广场,如果你查看地名时不仅看中文而且还对照法文,那么,你即刻就会体验到法语译成汉语的“翻译文化冲击”。
巴士底广场,法语是Place de la Bastille。但在中文中,许多人却将其译成了“巴士底狱广场”。这个赫然吓人的“狱”字从何而来?显然,译者是受了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影响。因为,历史课本讲法国革命时,其中的重点段落在描述“英勇的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故事。
一位逛完巴士底广场的朋友说:“一提巴士底,我想到的就只有法国大革命和巴士底狱,没别的。”由此可见,中学课本知识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但他说这话时,无意中又暴露了另一个“翻译文化冲击”。那就是,在法国革命中塞进了一个“大”字。如果有兴趣,你可以翻翻法语或英语文献,大都会把这场革命称为Rvolution Franaise或The French Revolution,并没有将“大”字嵌入其中。
埃菲尔铁塔
为什么西方语言称之为法国革命的历史事件,译成中文却成了法国大革命呢?善意的解释是,译者采用的是意译法,因为法国革命确实是规模大影响也大。但我觉得,以下两点更值得关注。一点是,中国的精英人士们用“大”字来表达他们对这场法国革命的羡慕和支持。明白了这一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为什么要模仿法国革命。
另一点是,这个“大”字恰恰彰显了中国文化中“好大喜大”的嗜好。而正是这个嗜好,给当代中国和中国人曾带来过“大大”的伤害和灾难。比如,大鸣大放、大民主、大跃进、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基于这一点苦涩的认识,我在本文中一律抹去法国大革命中的“大”字。
闲言少叙,话归正题,接着述说巴士底(Bastille)。巴士底是一个地名,位于巴黎城区东部,中心部位的圆型地带原来的建筑正是巴士底狱,现在被称为巴士底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的是一根高51.5米的柱状纪念碑,直插云霄,被唤作“七月柱(Colonne de Juillet)”。围着广场,有11条街道向四面八方辐射,是名符其实的交通枢纽。
如今的游人来这里,可看的东西很多,其中之一便是这根“七月柱”。但需要弄清楚的是,虽然巴黎市民攻打巴士底狱的革命行为发生在1789年7月14日,但这根纪念柱却并非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修建的,而是为了纪念1830年的“七月革命”。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