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济南:一“桥”飞架黄河南北 均衡城乡教育发展


来源:济南日报

2009年以来,天桥区加快黄河北农村学校的发展步伐,为黄河北学校招聘新教师126人,实现黄河南北教师交流98人。近几年,天桥区教育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黄河北的农村孩子无法享受到市区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只能望河兴叹。

原标题:天堑上架起教育均衡发展高架桥

“现在,我再也不用为赶不上公交车耽误去上课而担心了。”孙蒋黉告诉记者,作为总校博文小学派遣到高王分校的交流教师,自己的家距离分校有70多公里,以前每天往返需要花费3个半小时。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她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换乘好几趟公交车才能按时到学校,非常辛苦。

2009年以来,天桥区加快黄河北农村学校的发展步伐,为黄河北学校招聘新教师126人,实现黄河南北教师交流98人。这些教师大都与孙蒋黉一样,虽在黄河北任教但家住在黄河南,每天的长途奔波成了他们首先要克服的难题。新学期开学,为了切实解决教师南北奔波的实际困难,天桥区政府多方筹措,开通了5趟教师班车,为200多名教师北跨提供了便利。

让孙蒋黉发愁的黄河,如今由“天堑”变成了“通途”.

这是天桥区加快黄河北农村学校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曾几何时,黄河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横亘在天桥区教育面前的一道天堑。

近几年,天桥区教育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黄河北的农村孩子无法享受到市区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只能望河兴叹。尽管天桥区为推进黄河南北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强了师资交流,投入大量资金对黄河北学校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大幅度提升,让黄河北学校教室间间有了空调,甚至多媒体设备也都是黄河南学校尚未用上的电子白板,但是黄河北学校在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与黄河南学校相比,仍然有着明显的差距。不少家长习惯把黄河当作教学水平的分界线,“跨河择校”一直存在,黄河北农村孩子“上好学”的需求与“好学校”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面对困境,如何破题?怎样让黄河北的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天桥区教育局深入基层搞调研、摸实情,在建设“爱生学校”的基础上,今年4月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全区黄河南15所城区小学与黄河北15所农村小学结对,采用“一校两区,统一管理,捆绑评价”的运行模式,城区小学是总校,农村小学是分校,总校校长由城区学校校长任职,全面负责“一校两区”的各项工作。

按照规划,共同体成立之后,总校与分校之间加强了共同体内部的名师交流,城区学校的名校长、名师直接到农村小学任职、任教,农村小学迎来了“城里老师”,农村学校的老师也有机会到城区学校学习培训,大大地改善了目前农村小学师资落后、教师结构老化的现状,也让农村学校的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城区的优质教师资源。

共同体带来的不仅是优质的师资,还有观念、制度上的革新。记者在制锦市街小学桑梓店镇中心小学校区看到,共同体成立仅仅几个月,以前分处黄河南北“老死不相往来”的两所学校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家人,分校的教学常规和德育常规逐步规范,各类活动丰富多彩,引进的家委会、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制度更是让学校管理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现在,黄河北学校不仅在硬件上不输给城区学校,在城里学校的支援下,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甚至有一种赶超城区学校的气势。”制锦市街小学桑梓店镇中心小学校区校长丁德禄告诉记者,随着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许多以前择校去黄河南上学的孩子也纷纷返回本地就读了,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作用开始显现。

如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有序流动一直是天桥区探索的重点。他们把城市、农村小学紧紧“拴”在一起,通过城区与农村学校的紧密结合,黄河南北的学校实现了城乡联动、共享资源、辐射带动、共同发展,农村学校在办学思想、教育管理、教育质量、教师成长等内涵方面实现了“规范、特色、优质”发展,真正推动了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

从“爱生学校”到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天桥区黄河南北的学校已经驶入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快车道,15对连体学校结对办学让黄河北学校的办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跨河择校”等难题迎刃而解。天桥教育接地气、听民声,扎扎实实为满足黄河北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出实招、办实事,在天堑上架起了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高架桥。(本报记者 尹萍 通讯员 艾国庆 实习生 史春勇)

相关专题: 天桥教育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延亭]

标签:教育均衡发展 黄河 城乡教育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