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天桥区爱生学校:给学生最贴心的教育


来源:舜网

天桥区实验小学教学楼东侧有一条坡道,它并不属于教学楼原有的设计,而是学校为方便四年级(4)班的王宇(化名)进班专门修建的。与环境安全一起得到重视的,还有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天桥区各个“爱生学校”的特点不同,但对于学生健康的关注和强调是相同的。

学生走在个性十足的教室通道上

孩子们在新苑小学家长学校学习快板□见习记者李岩  

“客人好!”看到校园里出现几个陌生的面孔,正列队下楼的北坦小学二年级学生齐声打起招呼,这些孩子半数以上来自外来务工家庭,但在他们眼中,看不到一丝怯懦和慌张,反而满溢着主人般的热情。温暖,是许多人走进这所“爱生学校”的第一印象。  

2011年,当“爱生学校”项目在济南市天桥区启动时,很多人不禁问,学校本来就该爱护学生,“爱生学校”能有什么稀奇?可是,2年后,当一所所学校凸显教育发展内涵时,人们蓦然察觉,原来我们给学生的爱护,并不一定是他们需要的,而学生需要的,却是我们从来都想不到的。

全纳平等

为方便一学生全班4年“不搬家”  

“爱生学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东亚一些国家开展基础教育合作过程中所推行的试验项目,2001年被引入中国。中国爱生学校终极目标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的充分展现,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而成功地学习和成长。因此,“全纳”成为爱生学校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在所辖学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儿童,不论民族、种族、性别、文化背景、贫富和健康状况,只要孩子愿意来校就读,就不应该被拒绝。在芙蓉小学、黄台小学等多所学校中,都不乏一些身体残疾的“特殊学生”的身影,他们享受着与班上其他孩子无异的校园生活。  

天桥区实验小学教学楼东侧有一条坡道,它并不属于教学楼原有的设计,而是学校为方便四年级(4)班的王宇(化名)进班专门修建的。因为身体原因,王宇上下楼梯非常吃力,学校在他入学不久,就把当时王宇班门口的台阶改成了坡道。按照以往安排,年级升高后教室就要从一楼调到更高楼层,但考虑到王宇的特殊情况,4年来,他所在的班级一直没有搬离一楼的教室。“现在四年级(4)班所有学生轮流为王宇服务,每天都有两人专门帮助他进出教室。”天桥区实验小学德育主任李雪说。  

除了接纳特殊学生,“爱生学校”还包容着许许多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作为一所外来务工定点学校,黄台小学的外来务工子女占全体学生的60%以上。学校把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课设置为“介绍家乡”。这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会向全班同学动情地诉说家乡的一山一水,有的孩子还会捧来家乡的土特产,或与家长一起表演一段富有家乡特色的节目。“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还会穿上艳丽的民族服饰,展现不同的民族风情。”黄台小学副校长张香菱告诉记者,通过这一堂汇集各地文化的课,外地学生在以家乡为自豪的喜悦中消除了自卑情绪,迅速融入新环境。

以人为本

学校课程设计“分性别”  

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爱生学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学校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在确保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前提下,各“爱生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和地方特色,为学生“量身定做”了一系列颇具新意的学习计划。  

开展“爱生学校”项目伊始,明珠小学按照“中国爱生学校标准”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前测”。在将测试结果按性别分开统计后,老师们惊讶地发现,学校存在明显的“男孩危机”。“在31项前测指标中,男生有29项指标都低于女生。日常教学中,我们也能察觉到男生与女生相比整体呈现弱势。”明珠小学校长周晓琳坦言,男孩的成绩整体不如女孩好,考试中不及格的绝大多数都是男孩,而日常能力方面,发育成熟较早的女孩也明显强于男孩,“大部分班干部都由女孩担任。”  

针对前测中暴露出的“男孩问题”,明珠小学制定了一套“关注男孩”的教学方法。对于男孩的“学习困境”,学校设置跟踪档案,并进行“一对一补短”。老师们在平时有意识地给予男孩机会,上课多叫男孩发言,体育活动时专门为他们划出场地,同时强制男孩在班里担任一定职务。根据男孩和女孩性格特点的差异,学校专门为其设置了不同的综合实践课,男孩学习围棋、抖空竹、机器人搭建等,女孩则开设家政、陶艺等课程。学校还专门成立“男孩俱乐部”,开设集体活动培养男孩的担当感和责任感。“通过这些改变,我们在不久前的中测中惊喜地发现,男生有了明显的进步,31项指标中有15项指标男生都超过了女生。”  

关注“男孩危机”的同时,明珠小学依据对学生的年级、生源区域的不同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措施,通过优化师资分配、建立多种评价渠道等方法提高弱势学生群体的整体水平。周晓琳告诉记者,“爱生学校”就是要把教育的视角投向细节,让全部教育理念变成切实的行为,一点点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中,每一个孩子都是教育的主角。”

安全至上

校园中100多个棱角“穿衣服”  

“叮叮咚咚……”下课的音乐声响起,天桥区实验小学二年级(1)班的王梦凡第一个冲出教室,和小伙伴们向校园西侧的“乐知园小广场”跑去。这是王梦凡最喜欢的小天地,与硬硬的操场不同,这里的地面软乎乎的,她可以尽情地跑和跳,摔倒了也不怕疼。“一二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课间活动时不跑不跳是不可能的,所以,学校专门设计了一个小区域,铺上厚厚的人造草皮,学生们在里面跑跳也好,坐在地上休息也好,既不会摔伤也不怕凉。”李雪说。  

健康、安全和保护是“爱生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按照“爱生学校”的理念,如果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那它就不是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当然也就无法被称为“爱生”。在天桥区的校园中,对学生的保护体现在每个小细节中,铺在攀登架下的保护垫、舞蹈室墙壁上的海绵软包,还有校园中每一个“安全”的棱角。在天桥区实验小学的教学楼上记者看到,围栏处突出的拐角都被包上了一层彩色塑胶材料,学校负责安全的老师说,正是有了这层“衣服”,校园中的100多个棱角都成为“健康保护角”,即使学生在玩耍过程中不小心撞在上面,也不会受伤。  

与环境安全一起得到重视的,还有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天桥区各个“爱生学校”的特点不同,但对于学生健康的关注和强调是相同的。每个学校都普及了阳光体育大课间,让学生们每天都享受一个小时有质量的体育锻炼。一学期两次的根据学生身高调整课桌座椅高度,则保证学生正确舒适的书写姿势,对近视眼的监控也纳入各个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同时,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建设被及时重视起来,为此,天桥区成立全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各学校积极筹建心理咨询室,为每个学生营造全面的心理环境。家校合作家长走进课堂“当老师”  

《儿童权利公约》认为,家庭是保证儿童权利的最自然、根本的社会单位。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越多,学生的表现越好,那些来自低收入和文化多样化家庭的学生从中受益就更加明显。因此,在天桥区的“爱生学校”建设中,家校合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心中的雷锋叔叔是家委会的各位爸爸妈妈。”在新苑小学传统的“续写雷锋日记”活动中,三年级(1)班的许多同学都在本子上用稚嫩的笔法写下同样的一句话。“班中的春游、元旦联欢会等活动都是由家委会策划和举办的,不少家长为了孩子们的活动办得更好,不仅专门向单位请假,还自己出钱买道具、做服装,学生们对他们的感情都非常深厚。”新苑小学三年级(1)班班主任杜媛媛说。  

“每一位家长都衷心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这与学校的目标是一致的。”新苑小学副校长宋明媚告诉记者,意识到家长是学生教育的“同盟军”,学校更加重视发挥家长在学校日常工作中的作用。家长以家委会为载体,不仅能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还可以成为学校的“编外教师”,给孩子们上课。“学校开设了‘爸爸妈妈大课堂‘,家长以老师的身份给学生授课,讲解一些迥别于课本的鲜活知识。”宋明媚说,不少家长结合自己的职业,向学生们讲述了“铁路机车的制作”“牙齿保护”等学生们感兴趣的课外知识,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经验。  

在天桥区的每一所学校中,家长的鼎力支持,老师的亲切关怀,学校对于每个人的平等对待和细心呵护都融入每个孩子的点滴生活里,以爱出发的贴心教育,充满了他们的在校时光。学生们脸上整日洋溢着的笑容仿佛在告诉每一个走近他们的人,学校是他们最喜欢的地方。

相关专题: 天桥教育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延亭]

标签:爱生 学生教育 国家课程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