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书店没死 独立书店的个性化之路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雅倩的《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出版于2013年。独立撰稿人魏小河也认为,“这两年,独立书店不仅没有彻底跌入谷底,反而有了越来越多有价值的尝试。如四川的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了子品牌“轩客会·格调书店”,江苏凤凰传媒旗下的“自在复合书店”,都是积极的尝试。

#书店#不在书店:文艺和生存之间的困惑 

“你在哪里?”

“不在书店。”

“不在书店又在哪里?”

3年前,当那幢有60多年历史的南洋特色老别墅改成书店后,有趣的店名和独特的风格不仅产生了许多有趣话题,也是文艺青年们到厦门旅游的必去之地。 和很多独立书店一样,不在书店也时刻面临生存的压力。引入的饮品和西式餐饮,因口味独特,营业额比图书还多。不过,店长小游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却说,周末和节假日,动辄长达一小时的就餐排队令店里太拥挤了,破坏了书店应有的氛围。如何找到一种新的发展方式,从而在生存和文艺之间保持平衡,成为不少类似独立书店不得不面临的一道难题。

不在书店是文艺青年们到厦门旅游的必去之地

售卖一种生活方式

2011年底,在上海从事品牌管理工作的麦子因项目合作来到厦门。寻找工作室时,他发现人文色彩浓厚的华新路上,有一幢三层小洋楼正在转租,决定租下。一开始,麦子没有想开一家书店,只是觉得将整幢别墅都用来做工作室有些浪费,所以除了三楼的工作室,和朋友们商定后,又将下面两层楼改为开书店。“不在书店”的店名得自早前确定的英文名“ONCE”,这也是一部爱尔兰经典电影的名字,寓意着那些纯真简单、稍纵即逝的美好。“‘不在’还蛮有意味的,从前和这栋老楼有联系的人都已经不知在哪里,很多人买了书之后发现里面有读书笔记,可是已经不在了。你会发现,人生基本就是一个不在的状态。”麦子这样解释。

在设计上,书店也是一种若有似无、时隐时现的气质。招牌并不醒目,掩映在墙外的苍翠之中,四个字有三个都少了一点。穿过种着三角梅的院子,推门而入后发现,这是一幢综合了闽南特色和东南亚风情的别墅,西式拱顶,房间很方正,窗户高高大大,阳光透过白纱窗帘照射进来,洒在拼花的地板上,又投在慵懒窝到沙发的黄色大猫身上。

Vivien isn’t here。大厅书房入门的墙上,写着这样一句醒目的话,触动逛者心中的好奇,想走进去一探究竟。据说,这是一位令麦子印象非常深刻的美国女孩,逛过了书店后她说,这是在亚洲旅行时见过的“最美书店”。

确实,与普通书店不同,不在书店布置得充满文艺特色,书桌和书凳都是原木做成。每间书房也因着房屋原样而设计,间或摆放的黑白旧电视机、海燕牌旧收音机、旧钢琴,还有各种精心点缀的小装饰,全在不经意间露出淡淡的复古气息。

放眼室外,还会发现书店四周植物环绕,花园里当年栽下的茉莉树、牛油果树、菩提树、心果树早已高过屋顶。其中,光是牛油果树丰收的时候,果实就足够摘好几箱。小游告诉第一财经,经常有人来书店找感觉,在沙发上一待就是一天。

如果运气好,可能还会遇到文学界大伽的新书签售,或者一场诗歌朗诵会,抑或加入小众文艺电影分享。“我们卖的不仅是书,而且是一种生活。”

独立的选书气质

“图书的选择也要和书店的独立气质吻合。”小游是2012年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书店的招聘广告后,被简单的广告词触动后加入的,如今她已是店长。

小游说,书店现在有3万多册图书,所有书籍一律不打折,这对不少习惯网购的年轻人来说,除非很有特色,否则想让他们花钱购买,确实会有一定难度。

书店里,有文学艺术类、生活类等书籍,还有市面上很难找到的各类台版书、港版书,以及一些独立出版书、原版书,“奥威尔的小说《1984》就可以翻出八九个版本。”有豆瓣网友这样评论。小游透露,在图书选购上,麦子找了一位在杂志社工作的朋友把关,确保选书的眼光是文艺和有趣的。“不卖成功学书籍, 热门网络文学我们会保持关注,但不会一味为了迎合读者和市场出售。”她严肃地强调。

书店的独特气质,还让其成为独立出版物的推荐平台。早在2012年,宇向的诗集《给今夜写诗的人》,还有恶鸟的实验小说《Shining4》在书店预订时,首日预订数量就超过了80本。随后,又通过网络销售独立出版物,如今,独立小说《哈利淘特》、独立杂志《可以》等都正在网店上出售。

书店在展示上,也比较特别。一楼是售书大厅,里面有两个独特的房间,一个是女书房,存放女性作家、女性主义的作品,另外一间叫明室,陈列法律、政治类读物。沿着楼梯拾级而上,木制台阶上放着淘来的二手书,里面不乏老作家的一些收藏版等精品。“还有诸如《农民进城防骗手册》等特定时代下才有的一些少见而有趣的读物。”小游说。

2012年底,麦子他们还在二楼开了一间小型图书馆,号召把家里旧书捐出来一起分享。最早的一批捐赠者是几位创始人周边的朋友,还有一些熟悉的作家参与。后来,网友、社区居民也参入其中。每位捐书者在书柜里有一个小小的书格,最多可以捐献30本书。“这些图书也是按照书店的整体品味进行筛选的,100多本里面就挑选20来本。然后上面会写上名字和书号,租给喜欢看的书友。”小游坦率地说,建立小图书馆另外的初衷就是想增加书店的人流量,“一借一还,来的人慢慢就更多了。”目前,图书馆里已经收藏了70多人捐赠的2000多本书籍。

理想面对现实的妥协

优美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加之麦子的善于推广,成立仅三个月,不在书店就人气倍增,在旅游攻略上,它被认为是“爱上厦门的又一个理由”,文艺青年们更是将其当成“朝圣之地”。不过,烦恼也随之而来。小游说,一些摄影师曾经将书店作为婚纱照的拍摄场地,带着妆的新人们在附近一拍就是小半天,对书店经营造成一定影响,无奈之下,采取每小时收费800元的要求后,类似现象才有所减少。与购书相比,一些文艺青年更喜欢来店里自拍,他们带着单反相机,专注地在楼梯上、沙发里,还有书桌、书柜边“拗造型”,“不会禁止,但确实会有点无奈。”

小游说,目前书店在经营上,图书销售只占三分之一,明信片还有一些特色纪念品也有一定盈利,但更多收入是来自饮品和西式快餐,这也是为了留住买书的人,不少书店都会开发出的一种综合发展模式。来自网友的评价认为,店里果冻布丁味道不错,还有人在微博上贴出一盘精致的虾仁意大利面。

“厨师是从西餐厅挖过来的,咖啡和饮料也是专业人员调制,不比厦门任何一家店的口感差。”小游也这样自信地评价,并向记者推荐了意式咖啡、牛排、奶茶等明星产品。然而,她又感到困惑,“我个人是蛮不太喜欢书店里有餐饮的。”在书店工作三年多,她也有些文艺青年的理想主义,“书店应该是安安静静看书的。周末和节假日,来的人太多后,中午等餐时间就要超过1个小时,那时书店里人头拥挤,不熟悉的人还以为是来到了一个餐厅。”

但是,近年来实体书店的遭遇也让她明白,必须向现实有所妥协,“光卖书的话,生存会比较困难。除掉每个月房租和店员工资等开支,店里收入基本持平。在春节等淡季时,还需要麦子他们几个合伙人提前垫付大概几万元。”

“从来没有想过要开一家书店,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不会觉得这是拯救行业,也跟梦想无关。开一家小店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碰巧大家都还喜欢,就是这样而已。”实体书店普遍不景气的当下,不在书店的存在,经常被誉为是一种救赎,对此,麦子这样澄清自己。小游则说,关于未来,书店希望在独立出版物上更加有所发展,“做有些书店自己名号的东西,再坚持书店现在的特色,每一个爱书的人来后,至少待在书店的那些时光,他们感到内心是找到一种平静和归属的。”

找一本书看。人生依然充满各种可能性。”豆瓣网上,书店的小组里如是总结。(郭寅文)

相关专题: 济南独立书店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任晓攀]

标签:礼耕堂 八零后 空间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