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日照:改善民生绘就“幸福曲线”


来源:日照日报

10月29日,市政府办公室通过《日照日报》《黄海晨刊》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集2015年度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引起广大市民的强烈关注。 梳理日照建市25年来的发展脉络,会清晰地看到一条加速上行的曲线,这条曲线就是改善民生、惠及群众的“幸福曲线”。

原标题:改善民生绘就“幸福曲线”

本报记者周伟

10月29日,市政府办公室通过《日照日报》《黄海晨刊》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集2015年度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引起广大市民的强烈关注。这是我市第12次问计于民、集中民智确定来年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这样的活动,更加贴近民生需求,准确反映群众意愿,让群众的心与政府贴得更近。”从事互联网传媒行业的市民高卿如是评价。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只有把民生放在首位,发展才会有强大而厚实的根基。

梳理日照建市25年来的发展脉络,会清晰地看到一条加速上行的曲线,这条曲线就是改善民生、惠及群众的“幸福曲线”。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执政理念中,民生始终是第一考量,民生一直占据重要位置,从健全社会保障,到扩大社会就业,到改善宜居环境,到方便百姓出行,无不如此。

一连串被浓墨重彩书写的民生举措,实实在在地改善着群众的衣食住行,成为全市290万人民最温暖的记忆。

(一)

这是重视民生,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的25年。

“俺是农民,‘退休金’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现在都成真的了。”10月20日,62岁的东港区日照街道大香店村高墩满老人拿出了一本暗红色的退休证,作为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受益人之一,如今每个月能领取近700元的退休金。

2013年10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全市7万余名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从今年起按月领取企业养老保险退休金,人均保障水平提高8倍以上。

25年来,我市始终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民生工作重点,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向全市人民普洒政策红利的“阳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和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

25年来,群众关注的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01年起,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8年,全面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连续提高补助标准,目前每人每年平均补助320元;2014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制度并轨实施,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居民医保与职工医保的转换机制。截至8月底,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5.53万人。

经过多次调整,我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了“十连涨”,居民医保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30万元。25年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和老年居民、重度残疾人等住院费报销比例,均有大幅提高。其中,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7%和70%,报销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

(二)

这是民生加码,提速幸福感的25年。

2009年,大学毕业的翟文伟做出了一个决定:自主创业。后来,他在市创业促进会的YBC创业培训中,接受了创业导师“一对一”辅导,并获得了创业启动资金,开办了全市首个茶道培训学校。如今,他的六艺茶道培训茶艺师400余人,文化传媒、茶叶生产销售等业务也风生水起。25年来,我市从解决好群众安居、就业、创业、养老等问题入手,不断推出新的民生举措,不断发力让群众幸福“加码”。

住房是民生之要,事关民生、牵动民心。我市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住有所居的目标加速实现。市区累计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补贴4亿多元,解决了7000多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全市累计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800多万元,1万多户家庭受益;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6.8万余套,基本建成3.4万余套,较好地解决了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终于圆梦了,现在才真有了‘家’的感觉!”市民熊继文在获得公租房资格后激动地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25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政策扶持、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通过扩大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筹城乡和各类群体就业,推进素质就业、公平就业、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近5年来,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4.3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6.3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3.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自2004年开始,我市每年都承诺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来。11年来,累计实施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143件,内容涉及农村农民、城乡建设、社会救助、就业增收、教育医疗、环境保护、住房保障等,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民生答卷。

与社会发展同步,我市还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市场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老年人与残疾人得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三)

这是加大投入,改善生活环境的25年。

“植物园真是太漂亮了,为日照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天清晨,东方海岸小区居民程浩都会到一路之隔的植物园散步,“这里碧水环绕、花繁叶茂、空气清新,为市民提供了一处健身、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关乎市民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市从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着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民生重点工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市民,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城乡环境开展综合整治,建设城市绿道,街头绿地增设休闲座椅……

2009年10月,“联合国人居奖”花落日照,是对这座城市关于宜居建设的最大褒奖。

在东港区南湖镇的广大农村,村居整齐划一,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道路平整通畅,高标准的绿化带点缀其间。 25年来,宜居环境改善的,不仅仅是城市,受益的也不只是市民。

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自2007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通过整镇整村推进的模式,加大农村环卫设备投入、配套设备密度,以及陈积垃圾清理投入力度,连线成片推进村庄“五化”建设,村村设立环卫保洁员,全面建立起规范化的长效运转机制。目前,全市超过90%的村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

城乡环境建设迸发出的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获益匪浅。如今,走在城市的街头或是农村的乡间,许多群众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如今的日照称得上是宜居家园啦!

(四)

这是交通巨变,方便百姓出行的25年。

家住老城区荣华小区的马道胜,在新市区金融大厦上班。虽然家离工作单位很远,但他每天并不需要一大早起床上班,因为乘坐34路或9路公交车不用一个小时就能赶到公司。这要是在之前,可要至少倒2次车,需用近2个小时。

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将发展城市公交事业列入“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2012年以来,新增新能源公交车340台,新建改建公交站亭230处,新开通、优化公交线路40余条。截至目前,全市公交线路由25年前的1条增加到64条,车辆由10辆增加到693辆,城市公交覆盖率达90%,有效优化了市民的出行环境。

不仅如此,经调整优化,我市目前开通农村客运线路141条、客运班车444辆,并于2003年底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客车”,大大提升了农村居民出行的便捷、方便、舒适程度。

“这辈子想都没想到能在水泥路上推着小推车。”莒县东莞镇东莞村年近七旬的姜在荣老人谈及家门口的道路,话语形象而生动。建市25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发展,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道路建设过程中着眼长远,搞好规划建设,千方百计方便群众出行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放眼港城大地,日兰高速、沈海高速、长深高速穿行而过,国省道和城市道路拉伸了港城骨架,一条条平坦的道路四通八达。统计数据显示,自2003年启动大规模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2.8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8253公里,是1989年的7倍,年均增长8.4%,形成了“两纵一横一连”的高速公路和“四纵五横两连”的干线公路路网布局。

曾经,处于建市初期的日照,还不曾体味幸福生活的真谛。而今,幸福的足音已经响彻全市每个角落,满足的表情写意在老百姓的眉间心上。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我们期待,日照的民生画卷会越来越绚丽多彩,幸福曲线会越来越高扬。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黄珊]

标签:民生 日照 曲线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