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研究报告》研讨会
2014年05月27日 08:42
来源:新华文化
编者按:2014年5月,由中国传媒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研究报告》修订版研讨会在京举行。 新型城镇化建设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
编者按:2014年5月,由中国传媒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研究报告》修订版研讨会在京举行。《报告》针对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地域空间急剧扩展,经济超常规增长、社会治理滞后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报告提出了以文化为驱动力,解决城镇化发展瓶颈的建设路径,从而避免“水泥森林”的现象重演。来自文化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等部门的有关领导以及北京社科院、天津社科院、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并发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战略背景下,要充分理解城镇发展的文化诉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走出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的特色之路。在此遴选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孙若风: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多次表示,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是拉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美国的高科技作用已经看到了,中国的城镇化作用现在还看不出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现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城镇化这样一个问题,对未来人类文明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尤其要关注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对城镇化的影响。我们过去搞的文化产业一般来说主要是侧重于把相对不利的、相对完整自足的文化内容转化为文化商品;现在把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我们用一些文化元素把它和相关产业,比如建筑业、信息业、文化体育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结合,这个天地就无限的广阔。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的创意是从哪里来呢?一方面可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但是很重要的是从传统文化中来。我们现实生活这片土地也是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下的土壤,所以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一直反复地强调传统文化,反复地使用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中间有很多是来自农耕文明的东西,来自乡村的东西,这样的反复使用、频繁地使用,可能会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呢?
首先就是价值观上的互相欣赏。农村有农村的长处,城市有城市的长处,大家相互欣赏。我们现在搞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也不光是传统的东西,也不光是乡村的东西,是要跟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会积极地推动城镇文化和乡村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基础上的共通共融,对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对立会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其次是生活方式上的相互融合。大家不是对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情况其实在北京很常见。比如像宋庄,是一个画家村,但是它的文化本质还是体现了艺术家和村民的互相理解和互相包容。当然宋庄不能要求中国每一个乡村都搞成画家村,但是它变迁过程中表现出的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相互融合,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第三是文化创造上的相互生发。其实以城市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和乡村文明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相互激发中间,会产生一些更新的文化创造。这会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乡村建设,甚至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将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如果真的是能够实现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互赏、互融、互生,这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来说都是一件幸事。马克思也说,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我们主观世界。我们现在讲新型城镇化和文化发展,我们的中心可能盯的是城镇化,讨论文化建设如何服务于它,但是实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创造今天新的文化。我们在塑造新城镇的时候,也在塑造新文化,而这种文化对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作者孙若风系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
范周:文化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色之路
新型城镇化建设未来将面临更多新的文化诉求和发展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和文化发展”课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不断广泛深入研究、脚踏实地建设,才能走出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的特色之路。
“新型城镇化”,是针对于“传统城镇化”提出来的,最早要追溯到2003年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十余年来,在中央政府的持续推动下, “新型城镇化”经历了从提出概念,丰富内涵,到完善理论,直至目前全面指导全国城乡建设的过程。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4年2月,在已经公布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至少有26个都提到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发展新型城镇化,文化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想未来发展,还是需要把握三各层面的问题:其一,文化与城镇化双螺旋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色;其二,用“文化”引领规划引领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理念;其三,推进“文化治理”是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手段。
一、文化与城镇化双螺旋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色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应当是一种双向互动、相得益彰的局面,是一种双螺旋上升发展的态势。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让文化与城镇化互为支撑:一方面,文化的发展要在城镇化中得到彰显;另一方面,城镇化的推进要在文化经济中得到体现。
新型城镇化必须把文化传承与创新贯穿其始终。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必须加强文化素养的提升和文化理念的融入,要以文化建设为核心,把提升城镇文化品位作为重要任务,用人文理念引领城镇建设,以文化繁荣推动城镇化进程,做好传承、发展城镇文明这篇大文章,高质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用“文化”引领城市规划和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理念
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将文化纳入城市的顶层设计,增强各级城市管理者的“文化意识”,用文化规划引领城市的发展。要让农村有城市的软硬设施,让城市有农村的文化、生态气息,从而逐渐模糊城市与农村的边界。
具体实践当中,要树立“文化城镇化”的意识,要把当地产生在农业文明里的传统文化,包括工业美术、民俗、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很好的发掘、传承和保护。要坚持因地制宜,创新规划设计,以本地的特色要素为基础吸纳外来要素,传承历史文脉,改善人文环境,挖掘特色内涵,塑造城镇个性,提升城市品位,使城镇化成为强化乃至再造本地特色和文化的过程。
三、推进“文化治理”是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手段
传统城镇化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城镇化,城镇化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由市场推动的过程,而是一个受到高度行政干预的过程,是在市场力和行政力的交织和制衡中并以行政力为主逐步推进的。在新型城镇化中,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的共同治理能力,通过文化提升新型城镇化的素质,因此,“文化治理”在新型城镇化中意义重大。
文化治理,顾名思义,是通过发挥文化功能实现和促进社会的治理。其核心在于多元文化、百姓参与和城市印象。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文化治理中,政府必须全面创新文化管理机制与手段,简政放权,通过制度安排,利用和借助文化的功能用以克服与解决新型城镇化中出现的各类文化问题,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共治的“文化治理”,通过文化考评加强对各层政府部门工作的引导。
新型城镇化和文化建设是一个既开放又互相关联的循环系统,实践中,不论是文化建设的新内容,还是新型城镇化的新指标,都需要充分理解城镇发展的文化诉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走出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的特色之路。(作者范周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张海阳:新型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
新型城镇化至少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内涵要新,是人的城镇化,不是土地的城镇化;二是模式要新,城镇化发展不能失衡,过去我们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城镇发展是失衡的,过多地发展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区域之间也不均衡;三是功能要新,城镇化不仅要发挥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功能,带动经济发展,更重要的还要绿色低碳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四是政策制度要新,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在深化改革、创新制度、完善政策各个方面去想办法,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新型城镇化建设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那么,怎么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我觉得一个是不能着急,二是不能缓,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因为这方面是非常庞大的系统,内容非常多,要做的事情也很多。我个人的理解,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搞好五个方面;一是建立一个目标;二是强化两个趋向;三是处理好三个关系;四是坚持四个原则;五是深化五项制度改变。
建立一个目标,就是我们怎么样把那一亿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为此要选择多元化的城镇化模式,因为有研究表明,城镇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后,距离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会减弱或者消失,今后在适度发展大城市的同时,要将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小城镇作为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引导这种不同类型的农民到不同类型的城市安家落户。
强化两个取向,就是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二是要更加注重保护农民的权益,城镇化和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和真心拥护,比如农民进城,无论他是不是落户,合法的经济权益和政治权益都不应被损害。
处理好三个关系:一个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农民的关系还有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农民可以自主决定的事情上,不管在城里还是农村,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政府不要越俎代庖。在农民与土地关系上,要加强农民对土地的物权化保护,让农民放心地流转土地和进城定居。
坚持四个原则,有四个方面要引起重视,一是坚持以人为核心;二是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产形城、产城互动;三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这是我想重点强调的,像劳动力、土地这些要素,从长远来讲都要根据市场供求以价格为杠杆自由流动,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提高城镇建设的利用效率,走人口密集、土地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四是坚持以工促农、以城代乡,这是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基本方针,要长期坚持。
深化五项制度改革,一是农村土地制度,包括征地制度,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民土地承包制度,还有集体经营建设性用地入市流转,这些都是跟城镇化直接相关的,非常重大;二是户籍制度,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牵头制定文件,在这个过程中要维护进城农民落户后在城市和农村的各种权益,尊重他们带着财产权进城的平等权利,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鼓励他们探索财产权利转让退出机制;三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像文化就是属于基本公共服务重要的主体部分,这方面城市和农村相差很多,可以分步实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第四是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怎么样加强农业基础,从补贴、价格、投入、贸易、经营保险等等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支持;第五是农村产权制度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结构和利益结局深刻调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前相对来说比较滞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面资产有2.2万亿,你去很多的村看实力是相当强的,像这些地方有必要建立那种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通常的农村产权制度,核心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农民生产权益。
此外,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人们思想境界、增强人们精神动力意义重大,在促进人们追求健康向上的高品味生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作为内在的精神追求,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企业有企业文化,国家有国家文化,城市有城市文化,农村也要有农村文化。中央在2006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文化建设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者张海阳系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体制改革处处长)图片摄影:李祎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