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上海试验家庭农场:场主夫妇人均收入超公务员


来源:齐鲁网

改革开放35年之后,中国农民再次站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35年前,农民为求活路,冒着坐穿牢底的风险私自分地;35年后,为了早日步入小康,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有的农民选择集中土地。这一抉择,并未脱离“规

泖港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梁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单在这一点上,估计国内其他地区很难复制松江模式的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收入高于非农收入,唤起了农民对农业的激情。但农业人口老龄化加剧,让家庭农场的未来蒙上一层雾翳。

从家庭农场的年龄结构看,据2012年统计,在松江区的1173户家庭农场中,50岁以上的农场主占61%。同时,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场主占93%。

农业人口的高龄化、低学历,体现了一代年轻人对农业的远离。“农业学大寨时,70岁的人还在田里做,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种田了。”张小弟说。

尽管有高收入诱惑,但加入家庭农场的年轻人仍然很少,原因是农业多是高强度体力活,又脏又累,工作环境差。

泖港镇腰泾村的李春风是当地少有的青年务农者,去年他的父亲年满60,按规定应退出,35岁的李春风决定接替父亲承包农场。他为此辞去了合资工厂的工作,并在区政府全额扶持下建造了种养结合的猪栏,替养殖业龙头“松林公司”养猪,由松林公司提供种苗、饲料、技术,每年养猪1400头~1500头,纯收入7万元左右。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随他走进密封保温的猪栏时,猛烈的气味几乎令人窒息,他笑着说,这可能就是别的年轻人不愿干农活的原因吧。

松江区农委意识到,若要使家庭农场长期保持活力,必须吸引年轻人到农场来。家庭农场主退出机制中规定,“(农场主)年满60岁就要退出家庭农场经营活动。不得发生名义上由子女签订经营协议而实际上由享受退包补助金的老年人或他人代种、代管的行为。”

张小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泖港镇开农机的人开会时,他发现自己竟然是其中最年轻的。这让他隐隐担忧,“如果年轻人都不会开农机,开农机的人必然越来越少,家庭农场不会支撑太久。”

松江家庭农场模式有别于普通农业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规模化,而规模化种植是以机械化程度提高为前提的。张小弟说,他现在全程机械化种198亩田,劳动量相当于过去人工种20亩田,如果没有机械化,一户家庭两三个劳动力根本无法耕种这么多农田。

2009年,松林区农委为了满足家庭农场对农机的需求,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农机的农场主,可以带机入股,没有农机的人,可以2万元起带资入股。

泖港镇的农机合作社拥有大型收割机38台,大中型拖拉机69台,理论上可以满足每800亩一台收割机,每400亩一台拖拉机的需求。

但农机合作社也有弊端,黄桥村管农业的副主任陈继明说,“二麦(大麦、小麦)收割时,天气预报3天后有雨,收割后需要在马路上晾晒两天才可归仓,此时大家都在抢收,到农机合作社也只能排队。没准一场暴雨后,麦子收不起来,就在秸秆上发芽了。这种事不是没有发生过,几年前金山区就有几千亩麦子烂在地里。”

松江区农委亦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2012年,他们开始推行一种“机农互助社”,即按照地域相近原则,把相邻几户总面积800亩左右的家庭农场组织起来,共用一组农用机械,组成互助式的合作社。

松江区设想,如果农户自组织、自投资的互助式合作社能够成功,政府组建的农机合作社将退出,这种方式更符合农业发展规律。

 松江模式的未来

目前松山区建立了两个“机农互助社”试点,张小弟就是其中之一。按照区农委规定的收费标准,他为“机农互助社”其他成员提供农机服务时,每天收费200元。松江区政府对“机农互助社”提供政策扶持,每亩地提供40元油费补贴。

实际上,松林家庭农场主之所以能够维持“体面的”收入,巨额资金补贴功不可没。2011年各级政府向松林家庭农场提供的农业补贴2607万元,其中来自中央财政的占14%,来自上海财政的占40%,剩下的46%来自松江区财政。在地方财政投入巨额补贴这一点上,松江家庭农场模式很难被国内其他地区复制。

松江区为发展家庭农场,向种植水稻的农场提供每亩200元的流转费补贴,购买农机的补贴最高占到农机售价的70%,加上其他各项政策倾斜,财政补贴占家庭农场净收入的3/5。据统计,若取消全部补贴,家庭农场月薪仅有1500元左右,考虑到农业的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农户参与家庭的积极性极大大降低。对年轻人来说,参与家庭农场的高薪诱惑亦将失去。

另一方面,松江区能否持续高投入地扶持家庭农场,亦是未知。高额财政拨款是家庭农场存在的前提,享受着“体面收入”的家庭农场主们对此同样存有忧虑。

张小弟的女儿在松江手套厂上班,女婿在一家日资厂上班,月薪均是3000元左右。张小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问过女婿:“我还能干十年,将来体力衰退,你来接着干好不好?”女婿答道:“好的呀,将来国家还能这样扶持吗?”

张小弟亦领会到,家庭农场的未来,松江农民的未来,可能像押宝一样,随土地政策、农业政策摇摆。让所有家庭农场主担心的是,他们的承包经营权只有5年,如果国家土地政策变更,或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主张回头主张土地权益,家庭农场的“体面”可能随之终结。

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机制同样是松江区农委未来的一项重头工作。为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他们正在探讨,是否把土地流转期限从“30年”变为“长期”。但未明确下限的“长期”,可能让家庭农场主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

《中国新闻周刊》从松江区农委了解到,若要保证家庭农场长期稳定发展,则须集中更多的土地发展家庭农场。集中更多土地的前提是让更多农民改变住所、离土离乡。让农民离土离乡,首先要明确他们和土地间的承包权属关系,并解决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弥合城保、镇保、农保间的巨大差距。

家庭农场长期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必须长期分离。离土离乡的农民和家庭农场主能否共同从土地上获得公平、体面的收入,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协调?在这些问题上,松江家庭农场实验给人预留了想象空间。 ★  本刊记者/徐智慧(发自上海)

 粮食连续9年量价齐涨

2012年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创纪录的“九连增”,总产量达到了58957万吨,比2011年增加1836万吨,增长3.2%;比2003年增加了15887万吨,增长了36.9%。但与此同时,2003年以来,粮食价格也出现连续9年上涨,2011年粮食价格是2002年的2.03倍,年均上涨8.2%。这表明粮食的供求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仍然呈现紧平衡的状态。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初晓芳]

标签:人均收入超公务员 场主夫妇人均收入 上海试验家庭农场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